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后四十回随想之二——推测一下曹雪芹与高鹗作红楼时的情况

后四十回随想之二——推测一下曹雪芹与高鹗作红楼时的情况

作者白水黑土 标签曹雪芹 小红 阅读次数:239
发信人: konglongxiao (虫二~我相信后四十回是曹公原著!), 信区: StoneStory
标 题: 后四十回随想之二——推测一下曹雪芹与高鹗作红楼时的情况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1年04月24日17:23:54 星期二) , 站内信件
          推测一下曹雪芹与高鹗作红楼时的情况
  曹雪芹是怎样写红楼梦的?首先,他的创作态度应该是既严肃又随意的。
他对于许多细节的描写都格外认真,最细微处都会下很多笔墨。与此同时,
他在许多地方又是很随意的,比如年代、背景和发生地,还有让万千红迷疑
惑不已的人物年龄。
  曹雪芹是不是真的搞不清年龄?我觉得肯定不会。红楼梦像一幅长卷画,
有些地方写意,有些地方则是工笔。曹雪芹写红楼梦,肯定是有其事实依据
的。但是写小说不同于写纪实故事。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为了使文章更能
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愿,作者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总会有适当的艺
术加工。可能会把这个人的事迹搬到那个人头上,把那个人说过的话放在第
三个人的口中说出来;把亲戚关系换一下位,把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放在同一
个时代,改动人物的年龄,改变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所在地……这些都是小说
创作,尤其是有事实依据的小说创作中很正常的现象。这样做固然对增强小
说的艺术感染力有极大作用,但是它也会引起一些问题,就是难免会出现一
些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的漏洞,其后果就像宝钗评论惜春的画时所说的那样:
“一点不留神, 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
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割舍情节
还是割舍情理?我想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会选择后者的。而且曹雪芹的原意肯
定不是要写出部千古流芳的巨著来——倘若抱着此目的去写,就绝对写不出
红楼梦——而是要写出“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
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
“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 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
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可以想见,曹公作此书,决不
是为了追名逐利,也不是要写出段什么秘史供人考证索隐,其创作环境和心
情应该都是非常轻松平和的。写作之余,能与敦氏兄弟、  脂砚等人把酒
赏书,读至会心处,或相视一笑,或追思感慨一番,也就够了,个中人自知
其中滋味。
  写一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设计人物的结局无疑是最重要的。曹雪
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无疑是已经把全书写完了的。否则,我们很难想象
他会在未写完后半部分的情况下反复修改前面的文章。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各
种版本的差异,就是这屡次修改所留下来的结果。有些地方在修改的过程中
被删去了,直至最后也没有被补上,终于留下了天窗,如秦可卿的结局;有
些地方本来就不容易写出来,作者为它留了一块地方,准备以后写出更好的
文字来补上,但始终未能最后写出,如中秋诗一段和三十五回的末尾。还有
更多的地方,是在修补过程中出现了前后抵触的现象,但工程过于巨大,牵
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是所在之处并不重要,作者没有留意到,就这样一直留
到了今天。像其它写书的人一样,曹雪芹在开始动笔之前,就为自己书中的
人物设计好了大致的结局,并按照这个设想写了下去。但是在十年期间,他
的许多看法发生了改变,书中人物原型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于是他不得不
考虑给书中的人物设计另外一种结局。
  谁都知道长篇小说的结局是最难写的。写来写去,几个重要人物的结局
总不能写得让曹雪芹满意。一些段落是不用改动的,一些背景也不用改动,
比如金桂对香菱的折磨,比如贾政在官场的失意,比如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的
情景(那句“多多少少的穿靴带帽的强......强盗来了,翻箱倒笼的来拿东
西”,除了过来人是万万写不出来的),比如王凤姐力诎失人心的凄凉,这
些都是无论怎么增删都无需改动的实录文字。需要改动的,也最难让作者动
笔的,也许就是宝黛爱情的结局,群芳零落的过程,已及宝玉最后的离去了。
  下面说一说后四十回的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叙述了高鹗不可能
续书的原因,现在就按照程伟元和高鹗自己所述的经过,想象一下他们整理
后四十回的过程。
  程伟元当时在琉璃厂,多年来一直在细心搜集红楼梦的佚稿。经过数年
的努力,他搜集到了二十几卷,但还是不够完整。他看过一种一百二十回的
目录,那是曹雪芹五稿中一稿,和其它几稿的一些地方有着差别。他遍访曹
雪芹的生前好友和亲属,其中可能就包括当时尚在的敦氏兄弟等人。他们那
儿零零碎碎地留着些散稿,前后不一,分属于好几次修订的结果。就这样,
数年间他搜集到了二十几卷,但是情节尚缺少很多,特别是漏掉了许多重大
的结局,让程伟元无法出版。
  终于有一天,他在鼓担上又找到了十几卷。这十几卷和前面的二十几卷
并不一定属于同一稿,但是它们基本上补齐了前面的漏洞,许多的人物有了
结局,已经可以算作是“完璧”了。但是程伟元非常高兴,就聘请了当时还
只有三十出头,“闲且惫”而且又有一定才华的年轻举人高鹗,为其完成修
订工作。
  高鹗接过了这项工作,但是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堆乱得出奇的残稿。有几
部分还可以看出前后的关联,基本上不须再做什么修订,而更多的部分就“漶
漫不可收拾”。有的章节反复出现,文字上也没有太多出入,这毫无疑问是几
次的稿本同时被收集起来的结果,而有些章节就开了大天窗,只有回目而几乎
没有内容。有的大段落写的很不错,但是从题目上看,根本就不知该放到哪一
回去,而有的人物索性出现了两种结局,放在面前根本无法取舍……
  高鹗详细地看过前八十回的脂批稿本,他也会注意到前面的伏笔和脂批中
的线索。程伟元在从曹雪芹的好友处收集残稿时,也会听到各种关于结局的说
法,有些和残稿是一致的,有些就不一致。这就是曹雪芹增删五次的结果,他
的朋友们也先后看到了不同的结局。高鹗动手修补残稿花了很长时间,把那些
散乱的稿子按顺序(他自己认为正确)整理好,有的章节过长,截一段给前后
章节,有的章节明显少了许多,只好按自己的意思动手补上,有的段落根本就
不知该往哪儿放,只好猜测一个大致的部位,放进原稿里去……有些人物的结
局可能会让他也不能理解,比如“风雪狱神庙”一段,也许是在这一稿里没有
写到,也许回目里有这一段,而现在却迷失了,也许曹雪芹在写这一稿时不知
处于什么原因重新改写了结局……总之,高鹗没有敢动手补起来,因为前后文
差别太多太大,让作者本人来把几稿定成一稿尚且不易,更何况一个修补者?
  越精彩的地方越容易在借阅中丢失,也许末回的情榜就是这样丢失的,也
许作者后来又把它删去了。第八十一回像一个门槛,许多人读过去时总会有种
被硌了一下的感觉,这也是很正常的。就像断掉的手指,重新接起来时总难免
留下一个疤痕。一部完整的书看得时间长了,开头结尾尚且很容易被磨损,更
何况在废纸堆里辗转了多年的残稿?第八十一回肯定是散失了之后重新补起的, 此后的许多章节里也有各种各样的修补痕迹,或是突如其来地冒出一段文字, 或是人物口中说出不合身份的话……总之,红楼梦的许多谜就这样形成了,要得到更多的解释,还需要各种历史资料的继续发现。也许未来的一天,我们会发现某本像“三六桥本”一类的一百一十回本,也许会发现《续阅微草堂笔记》里那样让宝钗难产而死、湘云重嫁宝玉的结局,但我相信,其中或长或短,或多或少,总会有与今天的后四十回相一致的地方,如今我们看到的许多章节也
会出现在其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要完成一部巨著何等不易,我们今天看
到的一百二十回本也早已深入人心。“沐皇恩、延世泽”写了又如何,读者们
记住了黛玉焚稿的血泪,记住了雪野中宝玉出走的凄凉,却不会有谁记住皇帝
赏还了多少家产,给贾珍、贾蓉等人重封了几品官。能使我们为之留连嗟叹的
人们几乎全都已带着悲剧结局离我们远去,大观园里一切关于青春和爱情的梦
想也早已凋零。对于读者来说,这就是真正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看着宝玉
远去的背影,看着那顶陪着他走过芦雪庵外、 写 庵前的大红 尚 毡斗篷在茫
茫雪野中消失,读者心中的红楼一梦也彻底碎了、完结。世上谁是痴人?你是, 我是,所有为红楼而牵念的人皆是。
--
  从时间上说,胡适给高鹗安排的1791——1792年的两年间,高鹗不可能写出后四十回。从程高本出版后的反应看,敦氏兄弟、明义、墨香等均未对后四十回提出异议。张 问陶的“俱为兰墅所补”不能看作是续书的证据,正如“晴雯补裘”里的晴雯只是连起了针脚而没有织出半截袍子来一样。高鹗只是作了一些修补工作,后四十回应该是原著。 如果后四十回里有什么看不顺眼的地方,统统认为是高鹗的败笔好了,如果因为一些小的段落而彻底否定后四十回,才是对逝去的曹公最大的伤害和对红楼梦最大的破坏!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 [FROM: 166.111.104.60]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