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尽夭亡”与“难产而死”
作者:重阳 标签:红楼梦 后四十回 | 阅读次数:917 |
![]() ![]() ![]() |
| ![]() ![]() ![]() |
脂批告诉我们黛玉是“泪尽夭亡”的,这一点大家看法比较一致。“泪尽
夭亡”这说法诗意是够诗意,但具体是怎么回事,不清楚。总不至于是黛 玉哭得太多,以至于泪腺组织癌变,患癌症不治而亡吧。^-^。于是高续 对“泪尽夭亡”作出了它的安排(高续对“泪尽夭亡”有详细的描写,详 细的过头了)。某些红学家当然是不屑一顾:这算什么,二女争夫,太“庸 俗”了。于是他们作出了他们的设计(当然是基于他们对“神圣”的脂批 的理解):明摆着,80回后半部,宝钗根本就没有与黛玉竞争,“金玉良 缘”与“木石前盟”矛盾已消失,贾府上下明明对宝黛的婚事一致促成, 黛玉的死乃“泪尽夭亡”,根本就不是“金玉良缘”促成的。于是,他们 对“泪尽夭亡”安排为:大致上宝玉出了事,或者有“一小人其间拨乱”, 以致宝黛咫尺天涯,然后黛玉就大害相思病,“泪尽夭亡”了。也就是说, 曹公“原意”根本就不想写婚姻悲剧,而是要写“更伟大”的悲剧。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这种处理与高续对香菱之死的处理何其相似!香菱 被扶正然后难产而死,这当然被红学家们看作是高鹗胡编乱造,乃是蠢材 的铁证之一。 现在我想,假如高续按那些红学家的设计写了黛玉之死,会是一种什么情 况?恐怕会挨更多的骂:这算什么,这样削弱原著的悲剧性,太庸俗了, 真乃蠢材。与此相反,假如“难产而死”被脂批暗示,而被夏金桂虐待而 死的情节出现在后四十回,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恐怕红学家们又要 说,曹公是想写“更深刻(?)”的悲剧,被夏金桂虐待而死这种情节到 处都是,太庸俗了。 旧红学家们不知道还有续书一说,他们都把一百二十回当成一体。于是后 四十回中没道理的地方也被看作高深之处(读旧红学家的评点很有意思)。 与之相反,现在的人因有了“伪续”的先入为主之见,看后四十回怎么都 不顺眼。碰到觉得没道理的地方,第一反应就是“高鹗又犯土了,蠢材, 蠢材!”。而读前80回时,遇到同样的问题,第一反应是自己水平不够, 理解不了曹公的“伟大”。 俞平伯先生逝世前说高鹗保全红楼梦有功,而他腰斩红楼梦有罪,大是 大非。对于这句话,众说纷纭。有人说这说明俞先生最终认为后四十回 也是曹公所写。我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我也不同意俞先生仅仅是认 为程高排印红楼梦,对红楼梦的传播有功。否则现在红楼梦已经被保全 了,“腰斩红楼梦”,将“伪续”一刀砍去,岂不大快人心,何来“有罪” 这样沉痛的自责!我的理解是:过分贬低后四十回,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 回截然分开,对红学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红学主要研究什么?象我这种普通红楼梦爱好者真有点搞不明白。前一段 时间,阿眉转了一篇梅新林先生写的《回归文本,超越文本》,读后觉得 深合我意。(顺便推荐他写的《红楼梦的哲学精神》,不过他是把120回 当成一体研究的,如果那位朋友看见“高鹗”二字就生气,就别读了。) 难道红学主要任务不是研究红楼梦文本本身吗?为什么以前红学家们都热 中于争论什么“红楼梦的作者是脂砚斋还是曹雪芹”,“曹公祖籍在丰润 还是辽阳”之类的问题,就把文本抛在一边了呢。倒是一些搞文学的写了 些好文章。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被那些红学家承认的只有前80回,这对 研究文本本身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曹公的“原意”是什么?没有结尾,不 知道。总之,前80回是伟大的,这一点可以肯定,于是乎,只要往“伟大” 那方面想就是了。贬低后四十回正是使前80回更“伟大”的方法之一。至 于什么才算“伟大”,怎么个“伟大”法以及“伟大”到何种程度,那就 是各人充分发挥想象力了。象周汝昌先生觉得让“宝玉出家”,这太消极, 太不“伟大”了,于是他安排宝玉出了家又还俗,并担负起了为闺阁昭传 的光荣而“伟大”的使命。算是个极端的例子。 有感于对后四十回的“傲慢与偏见”。有一个感觉,好像总体上看,搞文 学的对后四十回的评价比红学家普遍要高一些。有很多搞文学的写关于红 楼梦的文章时都声明是将120回作为一个整体,有的甚至说,要讨论的是 《红楼梦》,不是《石头记》。想起那句话:“红学就是一群除了文学以 外,什么都懂一点的人在那儿...”。 我又要得罪人了。^-^ 附两点说明: 1 本文“高续”指后四十回,并非“高鹗所续之书”之意。 2 本文“高鹗”并非实指此人,而是指后四十回的作者,仅有可能是高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