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我们为何关心新抄本──访红学家胡文彬
作者:红米 标签:新抄本 | 阅读次数:475 |
![]() ![]() ![]() |
| ![]() ![]() ![]() |
![]() 记者王鸿良文并摄影 北师大发现《红楼梦》新抄本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引起红学界许多著名学者的重视。日前,记者采访了著名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先生,请他就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做了解答。 抄本为何这么多 在北师大这次发现的《红楼梦》新抄本之前,现存的《红楼梦》抄本已有11个版本之多。那么,《红楼梦》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抄本呢?胡先生告诉我们,这是由《红楼梦》一书特殊的写作、流传过程决定的。 曹雪芹大约从乾隆十几年以后,开始了《红楼梦》一书的创作,经历了“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艰苦过程,光是书名就用过五种。当时的人都是用毛笔写作,曹雪芹一边写,他周围有一些亲朋好友就一边帮他誊抄。在誊抄的时候,这些好友还加了许多评语、批注,内容包括一些提示性意见及对写作的评论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署名叫“脂砚斋”的人。后来人们把早期抄本上的批注,统称“脂批”,这些批语不光是脂砚斋一个人所写,还包括其他的人,比如“畸笏叟”等等。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经过多次修改,多次誊抄,脂砚斋等人也多次评阅,因此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一书就有几个不同版本的带有不同“脂批”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被一些朋友借去阅读,有些人读完以后不忍释手,还要再抄下来,形成了所谓“过录本”。 曹雪芹大约在乾隆二十七年或二十八年于贫病中辞世。此后,《红楼梦》一书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喜爱它的人们中间流传。 曹雪芹死后约十多年,一个叫程伟元的苏州人,赴京城赶考,没有考上,便留在京城,成了一个闲散文人。他花了约20年时间,搜集了不少《红楼梦》的手抄本,并邀请高鹗和他一起整理,于乾隆五十六年,第一次用木活字刻印出来,定名为《红楼梦》。七八个月以后,经过增删修订,又一次用木活字刻印,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程甲本”和“程乙本”。 刻印本《红楼梦》面世以后,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手抄本《红楼梦》渐渐成了少数藏书家的收藏之物。经过200多年的时间到今天,数量已十分稀少。 手抄本为何重要 《红楼梦》一书此后又经多次刻印,但都以程甲本或程乙本为底本。而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修订过的。据他们介绍,当时他们搜集到的各种稿本也有许多缺陷,“此有彼无”,因此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尽量让情节接榫,做了“补疑订讹”的工作。胡文彬认为,很可能是程伟元负责前80回的修订,高鹗负责后40回的修订。 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修订过的《红楼梦》流传于世之后,曹雪芹原作的原貌渐已不为世人所知。后来胡适首创用考据学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发现了甲戌本、庚辰本这两种带有大量“脂批”的手抄本《红楼梦》后,才发现,原来在程甲本、程乙本之外,还有更接近曹雪芹原作的《红楼梦》抄本存在。胡适正是通过对甲戌本、庚辰本《红楼梦》的研究,写了大量文章,才引发了对《红楼梦》作者问题、家世问题、创作用意问题等种种问题的研究,从而奠定了“新红学”研究的基础。 首先,通过对抄本的研究,发现正文的文字与后来的程甲本、程乙本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是关于“异文”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更接近曹雪芹创作原貌的东西。 再者,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早期抄本中都附有大量的两色批语,“朱批”和“墨批”。这些批语对我们研究《红楼梦》成书过程、解读《红楼梦》的创作思想都有很大帮助。此外,这些脂批还提供了《红楼梦》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后40回不满意呢?正是因为脂批中提供了后30回的许多回目,这与现存后40回的回目不一样,因此人们就猜想,曹雪芹创作的原意是如何如何。《红楼梦》后40回是否曹雪芹本人所创的问题,也正是从这些发现中引发出来。当然,关于这样的问题今天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胡文彬先生本人就认为后40回仍然是曹雪芹所作,高鹗只不过是做了整理修补而已。 红米(hqq)于 03/07/2001 09:33:56 编辑过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