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从贾宝玉这个人物讲起 ---尹桂芳

从贾宝玉这个人物讲起 ---尹桂芳

作者越风来鸿 标签贾宝玉 阅读次数:101
纪念篇名:从贾宝玉这个人物讲起 发表时间:1951年
发表地点: 作者:尹桂芳 

贾宝玉这个有魔力的小说人物,过去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很深沉的。那时候,我们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会以贾宝玉自居,而到今天某些人还多少存在着这种心理。这种心理仔细分析起来,都是由于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有了错误的见解而来的,所以一提到贾宝玉给人的印象,总一定是个整日在众香国里厮混的花花公子了。可是我们曾深入地去了解他,就迥然不同了。谁都知道《红楼梦》书中的时代背景,作者以荣国府、宁国府所代表的宗法家庭典型,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症结。恰巧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生逢其时,因此造成了悲剧。

宝玉的逃亡和黛玉之死本是构成悲剧主题的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如果分别开来看,黛玉之死纯为恋爱之失败,宝玉之逃亡是出于整个人生之幻灭;黛玉之死说明了她对现世人生之执着,贾宝玉出家还为了不堪其对人间之悲剧;一个被迫无奈而死,一个有意去寻求解脱。宝玉一直本着自己的直感去反抗封建传统的礼教与婚姻,但时代就不容纳他,他也不屈从时代。他对于自己身边的那些既复杂得可怕,又空灵得可怜的家庭与社会,看得十分透彻,他不是一个潦倒不通世故的傻公子。

当然,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贾宝玉这个人物,我们是应该批判他的。但是按当时的社会思想情况来分析,宝玉有他肯定的一面,因为他至少不是一个整日沉醉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封建思想中的某一些俗物。另一方面,作者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说明了在旧社会里一个本质善良、心地纯洁、不甘随污遂流的年轻人,如果对现实不敢正视与反抗,而只求解脱、逃避现实,必然趋于溺没。这种对封建势力消极反抗的失败,给后人以前车之鉴。

《红楼梦》解答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更进一步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不过这种“指针”也很难安排在书中的。试问在那个社会环境里,尤其像贾宝玉这种含有统治阶级血脉的人物,作者又如何藉他来指示方向呢?即便牵强附会地解决这进一步的问题,结果会减轻了封建势力对人残害的力量。

祖先的遗产——旧的小说《红楼梦》,有它艺术上的最高评价,在思想性上也有它相当的价值。趁敝剧团上演《贾宝玉》之际,特撰文与各位亲爱的观众共同研讨,并请赐予指正。

1951年

==========
篇名:我演屈原 发表时间:1954年
作者:尹桂芳 

我 演 屈 原

我演屈原,自己很担心,只怕这个尝试是太大胆了。记得去年十月,我们专程到北京去观摩话剧《屈原》的时候,田汉先生听我们说明来意后,第一句话就说:“你们的勇气可不小啊!”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担心到现在——我将如何演屈原呢?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戏曲舞台上虽然有过不少忠君爱国的人物,然而诗人的形象却很难找到。电影中倒有一部《诗人纳沃依》,他的身世很有些像屈原,可是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仅能作为参考而已。赵丹同志饰演屈原,演技精湛,令人敬佩。但话剧与戏曲毕竟有所不同,他叫我不要专门注意他的动作,重要的是体会内心表现,这又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我也曾试阅过有关屈原的历史及其作品的文章记载,但限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不要说古文读不懂,就是近人的译文,要全懂也很困难。没奈何只得到处向人请教,在排演时除小心听取导演意见外,自己又根据剧本仔细思索,只怕演出时仍旧缺点很多的,还望各方面多多予以指教。

最后我还想提一提屈原的胡须问题。有人说,本剧开始于纪元前三一三年,当时屈原只有二十七、八岁,似可不必带须。春节前文怀沙先生来沪,我曾当面向他请教,他说屈原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提到服饰很多,但却从来没有提到有须。至于一般屈原画像中有须,那是根据唐人沈亚之《屈原别传》说“屈原瘦细,美髯,丰神朗秀……”等话而来的。《离骚图》所绘屈原早年也没有须。因此不戴须也可以。后来我仔细看过剧本后,觉得饰演本剧中的屈原,还是戴上胡须更适宜一点。郭沫若先生的话剧中,把屈原的年龄写作四十岁。我们当初不解,但文怀沙先生解释,是因为“创作并不一定要尽如历史考据,四十岁上下的屈原可能比较成熟些”。因此我不但决定要戴胡须,而且把屈原的心境、气度,也要演作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人。

总之,我希望通过这一次演出,能够得到各方面宝贵的意见,作为自己以后的改进。亲爱的观众们,请你们多多指教批评吧!

1954年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