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说说李纨的“留得阴鸷积儿孙”

说说李纨的“留得阴鸷积儿孙”

作者绣鞍有泪 标签红楼梦 李纨 阅读次数:783

   以前我曾在悼红轩里发帖讨论李纨的判词,并由此断定贾兰的结局是盛而早夭,最后只是空留虚名与后人钦敬。(参见《关于贾兰结局的推测》一文)。在李纨的判词《晚韶华》里有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似乎浑然不可解,因为按照李纨的性格,似乎还不至于做出有损阴德的事。现就这一问题试做解释。

   首先,阴骘是什么意思呢?按字面理解,应当是指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行过的善事,积下的功德。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按照民间传统的说法,一个人积了阴骘,或者是在他死后的阴间,或者是他的儿孙,将会得到回报。巧姐的判词《留余庆》中有“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的句子,这里“积得阴功”的说法和积阴骘具有完全相同的意思,具体就是指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接济和帮助,为日后巧姐的得救,积下了阴功。王熙凤的阴功是因为她对刘姥姥的慷慨捐助而获得的。那么,李纨的未积阴骘,是否是由于她素日不肯助人而得的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再来重读红楼梦中有关李纨的情节,果然又有新的发现。纵观李纨在前八十回的活动,虽然她性格温和,循规蹈矩,历来是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决不会去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但同时我也感觉到,李纨对手里的钱财管的还是相当紧的,她似乎不是那么乐善好施,甚至也可以说有几分吝啬。

  一、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因博得了贾母的欢心,收获颇丰,贾府自上而下皆有馈赠,书中不厌其繁的详尽记录了贾母,王夫人,凤姐,甚至鸳鸯,平儿给刘姥姥的赠品,惟有李纨只字不提。

  二、凤姐过生日,众人凑分子,贾母因李纨“寡妇失业”的,日子过的可怜,便将她的一份揽到自己身上,奇怪的是李纨对这样的照顾受之坦然,甚至连表示客气的推辞话都没有说。可见,平时贾母对李纨的照顾很多,象这种主动替她出资的情况几乎已成惯例。

  三、李纨带领众小姐去向凤姐要诗社的经费,看看凤姐是怎么说的:“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对于这样的长篇大论,李纨没有反驳,而只是采取了围魏救赵之计,即攻击凤姐对平儿的过错。说明王熙凤的说辞至少有一定道理。

  四、红楼梦的情节还在发展,有没有可能后来贾府败落,其他各房均被抄没家产,惟有李纨因为还有相当的积蓄,所以反成了贾家的首富,有人为了救人而去打点官府,需要金银,找李纨借贷,但李纨考虑到贾兰读书应试一类的花费而拒绝。,因此而未能积下阴骘。

   以上所说的观点,仅仅想说明李纨判词的一种可能解释。并不表示对李纨这一人物的批评。实际上,即便李纨真是这样,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她毕竟是一个在野的寡妇,没有象凤姐那样的机会去大谋私利,而同时她又必须考虑到自己和儿子的将来。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