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红楼七十年(怀疑贴过了没有.)
作者:nico 标签:越剧 | 阅读次数:598 |
![]() ![]() ![]() |
| ![]() ![]() ![]() |
选自tom网越剧新版红楼梦专题
金碧辉煌的大剧院,富丽堂皇的大舞台,色彩缤纷的大观园。越剧《红楼梦》在迎接新世纪即将到来的年月里,以它簇然一新的面貌在越剧“红楼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越剧这个“诗情画意”的江南戏文和《红楼梦》这部卓绝杰出的古典小说,就象一对才子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越剧演“红楼戏”,在题材、氛围、意境上,更“情投意合”,更“耳鬓厮磨”。越剧演“红楼梦”,最抒情,最出情,观众最多,影响最广。 越剧演“红楼戏”,大概已有六十年的历史。 早在三十年代末期和四十年代初期,越剧就开始有了“红楼戏”。根据资料记载,越剧最早录制的几张唱片中就有:尹桂芳的《贾宝玉哭灵》,玉牡丹的《黛玉焚稿》和支兰芳的《黛玉葬花》。 玉牡丹是高升舞台的名角和筱丹桂同科。袁雪芬生病离开大来剧场后,有一个时期就由玉牡丹挑梁主演。解放后,玉牡丹还曾在云华剧团和南京越剧团演出。支兰芳是和马樟花齐名的越剧早期旦角,唱腔富有特色,被称为"支腔兰调",四十年代初期,以《恩爱村》一炮而红,被称为“闪电花旦”。可惜她和马樟花一样,一闪而过,都只活了二十几岁,就先后病死。 四十年代初期,越剧开始改革,编演新戏。那时就有了整本演出的“红楼戏”。不象前几个时期,只留下几张唱片,只有几个唱段。 四十年代初期,袁雪芬演过《林黛玉》,尹桂芳演过《红楼梦》。《林黛玉》是吕仲编剧,《红楼梦》是弘英编剧,这两部戏,都是在雪声剧团和芳华剧团正式建立之前演出。吕仲、弘英都是越剧早期编剧,吕仲当时是“雪声”剧务部主任,编过不少戏,解放后,转到京剧院,为周信芳院长写过艺术纪录。弘英解放后,在越剧院参加过《梁祝》、《碧玉簪》、《盘夫索夫》等剧目整理编写工作,后调到天津越剧团,退休后又回到上海虹口越剧团工作。他们都是越剧“红楼梦”早期的开拓者。这两部“红楼戏”开拓有功,但影响并不太大,没有成为袁雪芬和尹桂芳的常演剧目。四十年代后期,傅全香和范瑞娟的东山越艺社也演出过“红楼戏”:《宝玉与晴雯》。这个剧目,在九十年代,范瑞娟和学生一起拍摄电视艺术片《余音袅袅绕梁来》时,还选过《宝玉与晴雯》的片段《祭雯》,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白银飞主演贾宝玉。 四十年代的“红楼戏”,正在起步,初登舞台,还不成熟,影响不大。 五十年代是越剧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也是越剧"红楼戏"成长、成熟的大好时期。 当时,通过《红楼梦》研究的讨论热潮,越剧“红楼戏”演出很多。芳华剧团1951年先演出《红楼梦》,1955年再演《宝玉与黛玉》。合众剧团五十年代也演过《红楼梦》,焦月娥、徐逸秋主演。合作剧团五十年代也演过《尤三姐》,戚雅仙主演。影响较大,演期较长的是尹桂芳主演,冯允庄(苏青)编剧的《宝玉与黛玉》。演出连满数月,还到北京旅行演出。问题也有不少,主要是受“阶级斗争论”影响,突出“丫头”地位,塑造了一个“丫头”典型“惠香”,集晴雯、金钏等于一身,表达“卑贱者最可贵”的思想。后来,作者苏青受“胡风冤案”影响被关押,剧目也受影响。尹桂芳60年代复演时,就也采用上海越剧院的徐进改编本。“宝玉与黛玉”也就从此被湮没。 这个时期的“红楼戏”,最见成功最有影响的是1958年的徐进编剧和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它取众家之长,发挥越剧之长,终成为越剧“红楼梦”中的精品。六十年代又搬上银幕,再集优秀演员于一堂,金采风演王熙凤,吕瑞英演薛宝钗。于是更见精采,到处流传,为越剧“红楼梦”开创了新天地。 五十年代时期,上海文化出版社还出版过一本越剧《红楼梦》剧本。编入《戏曲小丛书》。作者洪隆,原名冯少白,曾是当年新四军重要干部,刘少奇的战友,解放前在杭州搞地下工作,解放后任民政厅长,后调到上海市文化局任戏剧处处长,因喜爱越剧,就编成这一部“红楼戏”。 这部“红楼戏”,我不知道后来有否演出?它是出版于徐进本之前的。这位“红楼戏”编剧,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刘少奇冤案牵连,受尽迫害,终于因病而死。这个不寻常的业余越剧编剧,也在越剧“红楼戏”的历史上,有过这么一段插曲,也不妨顺笔记下。 十年动乱,越剧成了“靡靡之音”,越剧“红楼戏”自然打入冷宫。八十年代越剧复兴、电影《红楼梦》重见天日,越剧“红楼戏”,也见精品在传种接代,《红楼梦》由徐玉兰、王文娟演到金美芳、陈颖、钱惠丽、单仰萍、王志萍、王君安等。也见新品在不断涌现。八十年代末期,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建立,就演出过新的“红楼戏”《风雨大观园》、《梨香院》等新戏,由方亚芬、章瑞虹等主演。 九十年代又出现了剧团以“红楼”命名,同时编演“红楼唱红楼”的新型演唱会,剧目有《元妃省亲》、《心底旧友》、《送别琪官》、《笞挞宝玉》《晴雯补裘》、《宝玉夜祭》、《共读西厢》、《紫鹃劝黛》、《黛玉焚稿》、《金玉良缘》、《宝玉哭灵》、《感悟归皈》等等。到九十年代最后的日月里,越剧“红楼戏”更出现了大剧院演出大观园的新版《红楼梦》,气势雄伟,布景华丽,唱腔演技都更见纯熟,青年演员都是一时之选,创下了越剧“红楼戏”的最高最新境界。 越剧“红楼戏”有其不可限量的前途。新版《红楼梦》尚有再提高余地,现在看来,受演出时间限制,剧情削减,有所脱节,“元妃省亲”开场,场面见大,却不如“黛玉进府”开场,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更见鲜明、更见清楚。既是流派荟萃,如能在徐、王、袁、尹之外,再添范、傅,岂不更见多姿多采。新版既可从新中出新,而“红楼戏”于宝、黛之外、晴雯、尤氏姐妹乃至于王熙凤、妙玉都可编成新戏,“红楼梦”新戏还大有余地可以施展。相信,在新世纪,越剧“红楼戏”必将会出现一个更见出新的图景。 http://cn.tom.com/xiju/ziliaoku/special/mengrao/art_zlk_spec_mr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