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有此一说-曹雪芹可能是皇族 -- 李乐贤

有此一说-曹雪芹可能是皇族 -- 李乐贤

作者红米 标签曹雪芹 小红 阅读次数:101
       奇怪的“罪人之子”

     按史实载:雍正五年,曹家被抄,曹雪芹是年13岁,成为一个“罪人之
子”。当时有一个叫屈复的诗人就目睹曹家“诗书家什俱冰雪,何处飘零有子孙”
之惨况。但奇怪的是,曹雪芹这个一向都被红学家们认定也是“曹家子孙”的人,
却没有“飘零”,相反还受着皇家的非同寻常的厚待,被安排到只是皇家后裔才有
资格进学的宗学里念书。从“他的好友都是宗室、红楼梦原始版本在怡王府书写、
永忠明义一班皇族为其最早读者,乾隆皇也曾看过是书”之种种迹象来看,可见他
早期曾生活在皇宫。那么他与清廷关系如此密切,个中根由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答
案很简单:曹雪芹是寄养在曹家的皇族。

     关于本身是皇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屡有暗示,看过这部书的人都知道,
贾宝玉的前身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石头,这不很清楚地表明他是天家所遗吗?
此外,曹雪芹还老是提及他的“身前身后事”被埋没,且“无人知晓”,按照现存
的红学观点,曹雪芹是曹家后代。可是曹氏家谱是公开修订的,不存在什么埋没不
埋没的问题。研究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作者惯用谐音法隐其真相,试看书中两
大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谐音一读,却是“假抱育”、“临代育”。反来
复去,还是极力想揭示他的本来面目。连曹雪芹的正式名字曹天佑,也是说自己实
际上是“天璜贵胄”是也!

           曹禺页的来历值推敲

     曹雪芹的身世被错认,关键在其父亲曹禺页,由于曹氏宗谱记载他是曹寅
的儿子,所以一直以来红学家们都深信不疑,但是近来发现当年内务府奏折中,他
却为曹荃之子,这证明他的来历值得推敲,笔者曾翻阅过一些史料,感觉到曹寅与
康熙对他的感情大相径庭。曹寅对这个据说是他唯一儿子相当冷漠,可康熙却对他
的爱抚溢于言表。他说“曹禺页是朕眼看自幼长成,此子甚可惜,朕的使用之包衣
子嗣中,尚无一人如此者,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
之人”,这段评语,其中“眼看自幼长成”之句、透现康熙与曹禺页“饱含亲情”
之关系,甚至乎,康熙连他的学名,也亲自更改,堂堂一国之君,日理万机自不待
说,自身数十个皇子的抚育亦够其费心,何故会对一个远在江南曹府的普通小孩如
此牵肠挂肚?无他,正因为曹禺页本是他在江南的私出,骨肉情深,是使康熙怎么
样也难舍难弃的,那么,他是什么时候为康熙所生的呢?笔者认为,乃是康熙二次
南巡时,与江南美女有染,得了此子。据《康熙皇帝一家》书中介绍,“当时苏杭
向以美女闻名天下,皇帝驾临,当地土绅用各种方式抒表忠诚,敬献美女更不在话
下”。《枝巢清宫词》亦有诗云:“苏浙南巡几度临,宫中从此有南音,侍书未久
攀窗泣,永苍凄凄白发簪”。诗后加注:“圣祖晚年,始有汉姓女子六七人,传为
苏杭籍,然皆无位号。”当时一位叫杨士凝的诗人也直指曹寅:“江南营造辖百戏,
搜春摘艳供天家。”以上的资料至少向我们提供了两项信息:一是康熙南巡确有风
流史,二是曹寅也曾献美于康熙。曹禺页出世后,康熙令同一起南巡的“南巡图监
画”曹荃(曹寅之弟)带回京抚养,7岁那年,见曹寅无后,乃令他寄养江南曹寅。
关于皇太子交于大臣领养,当时是个惯例,康熙自己曾说:“朕之诸子多令人视养,
大阿哥养于内务府总管噶碌处,三阿哥养于内大臣绰尔济处。”故曹禺页之为曹寅
领养,是完全有凭据的!

            一样悲欢父子同

     曹禺页曹雪芹父子俩,都不约而同地遭逢着“可怜金玉质、终陷淖坭中”
的不幸运遇,他20岁那年,曹寅将他送还康熙,他在京的先几年,康熙是有意培
养他为“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副手的,他亦始终与十四阿哥感情很好,这引起了雍
正之忌恨,于是毒设“相思局”,使曹禺页酒后失仪,声誉大损。他因看重名节,
含冤在东郊上吊身亡,此实情,曹雪芹后来在《红楼梦》中以“秦可卿之死”予以
揭露,而曹雪芹的早期受宠,缘于即位后的雍正,为了平和他在争位时一些不得人
心的举措,便逐渐对以往的一些阿哥的后代,给以宽怀,曹雪芹既为曹禺页之遗腹
子,实际上亦是他的下辈,故曹雪芹得以接到宫中,以“准皇室”身份视之。后来
乾隆登位,对他十分器重,曾延揽他为皇宫画苑大画师,且一度在御前行走,但由
于曹雪芹爱好自由的思想与乾隆专制独裁的本质始终是格格不入的,加上乾隆迟迟
没有兑现即位时许下要“恢复他父子俩真实身份”的诺言,最要命的还有怡亲王几
个儿子带头造乾隆的反,而曹雪芹又同他们关系相当投契,乾隆开始对曹雪芹产生
反感。所谓“脊鸟令鸟之悲、棠棣之威”正是指他兄弟俩(按辈份他俩是堂兄弟)
相争的真实写照。曹雪芹认清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后,万念俱灰,中年后离开皇
宫,隐居于北京西郊,改写他早年的作品《红楼梦》,此书五次修改,过程中作者
把他在皇宫的那段生活和父亲的冤案融入书中,意图用曲笔记下这些史实,留予后
人评说。

摘自<社会经济发展>2000年2月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