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没有帐子只有床”——闲话戏曲(《戏文》1999年第一期)

“没有帐子只有床”——闲话戏曲(《戏文》1999年第一期)

作者小泉 标签戏曲 阅读次数:62
   任何一种艺术,总是利用有限的物质条件去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最大容量地去描绘生活。然而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完整地表现生活;换句话说,美总是残缺的。有幅山水画,下角几叶芦苇,上角几点远山,中间是大片空白,而正是这片空白的“残缺”才创造出了山水相依的绝美的意境。戏剧艺术正是运用“残缺”原理去最大容量地吸收生活的空间的;戏曲艺术更是努力“残缺”掉一切背离人物动作的空间装饰,而且越是离人体远的景物就越是被“残缺”掉。于是,戏曲舞台上便出现了“只有帐子没有床,只有家具没有房”的艺术形象;而远山近水、天上人间,更是化为“空白”。

   戏曲舞台上的帐子只有门帘,没有帐顶和边围。只要将帐帘掀开,中间设椅即为床;人入座放帘便为安歇。这种帐帘,若置于垂帘之后登高,即为凭楼观瞻;若由一人用两根细棍呈45度挑帘行走,即为二人小轿,而且还“残缺”掉轿前的一名轿夫,以便乘轿人表演。——一幅帐帘千般妙用,实可谓物尽其用了。戏曲舞台上的桌椅,也是个多功用之物:将桌子横设舞台正中,椅子置于桌后,可为公堂,可为金殿;把椅子置于桌两边,即为客厅;桌前置椅便是居室小座;若将桌子竖设,可作茶几,可为梳妆台;人站桌上,象征居高,故桌又可为坛、为山、为云端。——戏曲艺术对身外景物极尽虚化,不求其实,稍尽点到为算之小力,而把“焦聚”全部集中在人物的心上,这样的“残缺”,即以简洁、抽象、多功用的置景手法,正是为着实现戏剧艺术的根本职能的;以人物的动作(包括语言)去揭发作品的主题思想。

   有不爱看戏者,问其原因,说是没有布景。当然,戏曲舞美应当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作出变化,但传统文化既有的审美原则却不是随意能够改变的。布景本来就是以假乱真的东西,大可不必过于真;布景真了,戏就假了。比如杨子荣“打虎上山”,舞台上固定了几棵绘制得十分逼真的大松树,——树是真了,但却苦了杨子荣,他“穿林海跨雪原”奔驰了半天,只等于在大树旁的陷马坑里苦苦挣扎,从而破坏了剧情动作的艺术真实。可见,虚化的置景才是剧中人物辽阔的活动空间,我们的审美也才能得到“无中生有”的升华。

   观众常常由于对角色的比附心理而要求其他剧中人直接同自己交流,比如观众将自己比附为剧中的审判长,于是,戏曲舞台上就出现了人犯面向观众陈述案情的艺术“变形”。这种“变形”的舞台调度必然要求置景虚化,因为虚化了才能使舞台空间富于弹性。不然,若置景太实,玉堂春背对公堂就是藐视法庭了。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