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也谈袭人

也谈袭人

作者绣鞍有泪 标签怡红院 阅读次数:716
  我反对对袭人的美化。
  我们不否认个人奋斗,但袭人这种奋斗似乎与现在的个人奋斗的概念相去甚远。不妨看看袭人在与晴雯的竞争中用的都是什么招。在宝玉幼年时,她为了笼络宝玉,屡次以各种手段试探、勾引宝玉。明明已经知道自己将来是跟定了宝玉的,却骗他说要赎身出去,观察宝玉对这一套谎言的反应,借以试探宝玉对自己的感情。这件事本身虽不十分恶劣,袭人所用手段却相当卑鄙。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左,是奸人们惯用的伎俩之一。红楼梦中有多次关于袭人内心世界的描写。有一次,袭人被宝玉踢了一脚,夜间休息时看到自己痰中带血,不免把往日争荣好强之心顿时灰了。可见袭人从来都不是她所标榜或表现的那样,一贯对主子顺从体贴,对旁人谦恭礼让,她做这一切,是有目标,有所图谋的。真是王莽谦恭下士时。她自己说自己是笨手笨脚,没嘴葫芦,真是那样的吗?为什么在王夫人面前揭发黛玉和宝玉时说的那样得体从容?关于这一次,有的朋友否认袭人在王夫人跟前说了黛玉的坏话,说袭人并没有说道具体的人,她是宝钗黛玉一起提起的。不错,袭人并没有专门说黛玉如何如何,但以王夫人的分辨力,果真不知道袭人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吗?红楼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含蓄,难道非要曹雪芹把每一件事的前前后后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我们才承认这件事发生过吗?那么秦可卿也是病死的了。如果真是那样,红楼梦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说什么都没有用,关键是作者本人曹雪芹对袭人抱有什么态度。初读红楼,感觉作者对袭人是全褒,再看就是褒中有贬了,最后仔细一看,几乎就是全贬了。书中有至少两次,写袭人似乎是不经意的对其他人说,真怪,太太巴巴的使人送来一碗什么吃食,指名道姓是赏给我的。那种经过极力抑制,仍然不免流露出来的得意之态,跃然纸上。然而却又那样令人作呕。怪不得怡红院众人在议论王夫人赏给谁衣服时异口同声的说道:可不是那西洋花点子巴儿狗得了呢。宝玉在晴雯死后,认定海棠花枯萎的异兆应在晴雯身上,袭人有一句话,说,晴雯算个什么东西,她再怎么着,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然而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所见的“又副册”上,晴雯偏偏就刚好名列袭人之前,真是莫大的讽刺。贾宝玉对怡红院丫头,包括扫地打水的小丫头,唯一的一次动手,就重重的踢在袭人的身上,这是偶然还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再看晴雯之死。这是袭人的总暴露。其实在此之前,书中已经或明或暗的交代,袭人和晴雯的矛盾已经很激烈了。随着贾宝玉叛逆思想以及他与黛玉感情的发展,他越来越感觉到与袭人想法上的对立。宝黛提帕定情,是宝玉先支开了袭人,然后才命晴雯送过去的。这里,宝玉对袭人,简直是含有几分惧怕之意。原来我以为这是因为宝玉在管理上的无能,竟让一个丫头在自己的地盘上无所畏惧。后来再一想,非也,自王夫人对袭人说出那句“我的儿”之后,恐怕袭人连宝玉都不怎么放在心上了。王夫人亲自抄检怡红院,撵走晴雯时,说出的话,句句皆是怡红院的私房话。人人都有不是,偏偏袭人以及与袭人亲厚的麝月什么把柄也没有。这还不明白吗?连宝玉这样一向只知安富尊荣,没有丝毫政治斗争经验的公子哥都想到了是谁告的密。更为明白的交代还在后面宝玉和袭人的那场交锋里,书中写袭人听到宝玉的一句问话后“心中忽的一动”。又有袭人以自己的死威胁宝玉不再追问后心中想到:“不这样,你也没个了局。”(大意如此,具体原文有忘,敬请见谅)。简直是玩弄宝玉于股掌之间。需要提醒各位的是,最后宝玉息事宁人,非是听信袭人,乃是懒得再与之争论也。可以说,就是这次的驱逐晴雯,使宝玉彻底认清了袭人的真正面目,下定了日后必欲去之而后快的决心。袭人暂时是胜利了,她彻底战胜了竞争对手,巩固了自己在怡红院的地位;然而机关算尽,正是这次事件,埋下了她也被迫离开怡红院的种子。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