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鹗的八股情结——兼论儒学的发展历程和曹高的创作价值取
作者:北京老猫 标签:高鹗 儒学 | 阅读次数:284 |
![]() ![]() ![]() |
| ![]() ![]() ![]() |
高鹗的八股情结
讨论区: Stonestory[ 红楼逸梦] 作 者: leichen (观潮客) 2000.09.05 前几日大家在红楼逸梦论及孔孟之道,我斗胆放言几句,不意中了老猫圈套,命 我写文论述红楼与孔孟之道。思之再三,深觉题目过于艰深,非我力所能及,惟 有掐头去尾,择其易者写就小文,敬请大家斧正、讨论。 红楼杂感(二) 高鹗的八股情结——兼论儒学的发展历程和曹高的创作价值取 向 熟悉红楼梦的人,在比较曹雪芹所做前八十回和高鹗续本时,不难发现:高 鹗将曹公为之深恶痛绝和嗤之以鼻的“经济”之道和科考文章、学问八股发挥到 了极至。不但宝玉最后在科举金榜提名,光是论及八股文章之道,在其续本中仅 前四回就出现了三次,一次是代儒为宝玉讲书,一次是贾政教训宝玉八股为文之 道,另一次则更加匪夷所思,竟出自黛玉之口。黛玉劝导宝玉说:“我们女孩儿 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侯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 理的,也有轻微淡远的。那时侯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到。况且你要 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黛玉竟出此言论,难怪宝玉也觉得不甚入耳了。 细读代儒为宝玉讲书和贾政教训宝玉八股为文之道两节,明眼人可以看出, 文章中对八股的论述之深、考据之精,非深得其中三昧者不能为之,其中尤以贾 政为宝玉评点文章一节为甚,原文大家自己去看,我就不引用了。需要说明的是 ,高鹗深厚的八股功底和文字中蕴涵的八股情结与其个人的经历有关,高鹗是清 朝的进士,他的《兰墅制艺》中收有八股文二十七篇,在当时是传观的,也就是 我们今天所说的范文。可以说,高鹗把自己对于八股的理解和得意,甚至是自己 的人生价值观假借他人之口散布在了红楼的续本之中,为后四十回的红楼平添了 一股酸腐之气,也破坏了红楼的整体美感。 高鹗的八股情结的体现还在于其在续本的整体把握上。公正地说,在红楼梦 的众多续本中,比较而言,高鹗所做的后四十回还算是不错的,从文字、语言到 角色特征,多少承继了一些曹雪芹的风格和思路。八股为文之道,主要在于“揣 摩”和“模仿”,既然要“代圣人立言”,当然少不了熟悉圣人之言的来龙去脉 。“揣摩”不难,“模仿”却不易,模仿曹公笔下人物的说话、神态和思想,且 形神兼备,则是难上加难。高鹗以毕生之深厚八股功力,精研前八十回之红楼, 再用御批第二名的文笔,续写后四十回红楼,虽说其中加了些偷梁换柱的春秋笔 法,却也能迥然于其它碌碌续本。高先生身前仕途多舛,徒有八股名文传阅于世 ,空怀经世济世之恨,不意却因业余时间的副业———续小说得以名留青史,其 泉下有知,不知所做何感? 从红楼梦中几处论学之处,尤其是前述代儒为宝玉讲书和贾政教训宝玉八股 为文之道两节也可以看出一些儒学在当时的学术特点。自明清起,儒学学者越来 越倾向于考据和训诂,将自己封闭在书斋之内,穷于典籍的理解形式本身,而对 政治性的外王之道则言之寥寥,无所贡献。 儒学的思想精髓在于“内圣外王”,是文化系统中价值、知识和意识形态的 综合产物。这种学说通过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将社会伦理、 宗法血缘、王权秩序高度整合。儒学自先秦原儒诞生之后,曾有过两次大的流变 。第一次是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宇宙论以自然神秘的天道演绎出普遍使用的王道, 在两汉确立了官学的地位。中经魏晋南北朝的衰落,到宋朝程朱陆王以伦理本位 的形而上学重建儒学,实现了第二次中兴。不过到了清代,儒学又重现疲软之势 。 清代的考据训诂学者高谈心性,极高明之至;一涉政务,便空疏之极。儒学 发展到这一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宋朝之后皇帝权利绝对膨胀,道统对政统丧 失了甘于和驾驭能力的历史现实在文化上的投影。以至于儒者的人格不得不向内 收敛,以德殉道,“内圣外王”成了一句空谈。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高鹗将其人生价值观体现在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 续本当中。这里,我不敢奢谈曹雪芹对后四十回结局的本意。单就高鹗续本而言 ,充分体现了“穷则隐,达则仕”的封建士大夫人生价值观,高鹗仕途不顺,从 他的角度看,不会埋怨制度的不合理,更不至于谈到反抗。 中国传统的文人在人生际遇不顺之时,多半会发些“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之类的感慨,思想上也经常由儒转道,宝玉到了最后,经 常拿篇《秋水》细细玩味,言必谈伯欹、叔齐、语不离许由,已经活脱脱是一个 封建失意文人的模样。在高鹗看来,宝玉娶了宝钗,中了进士,是顺理成章的事 情,而宝玉的最后遁世,也不过是世与“我”而相违,怀才而不遇。此处不留爷 ,爷出家去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