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醉天涯梦”谈起,聊聊心中的单仰萍
作者:小开 标签:单仰萍 | 阅读次数:180 |
![]() ![]() ![]() |
| ![]() ![]() ![]() |
终于见到仰萍的专辑出版十分欣喜,这种心情就象是隔了很久,终于看到一个新戏一样。这张专辑也就象一个成品,细细地记录了她在“红楼”的这些岁月。
“一支玉钗”已经成为仰萍的保留曲目了,相比舞台版的《紫玉钗》,去掉了一些哀怨,仰萍现在唱来是一种缠绵得无法化开的深情。现在的这曲玉钗已然深深地印上了仰萍的特色,在她的小腔,在她的转音,在她咬字间的举重若轻。已经看过了三次仰萍的现场演绎,一次比一次的距离要近,每次的感受都有不同。九八年的“春节晚会”中,是吃惊于她的气质馨然;“有线台庆”的那次,很欣赏她的落落大方;最近的“文联周年庆”中,会喜欢她的浅笑盈盈。 就“焚稿”来说,仰萍现场演出的感染力更强一些。有齐说的对,王文娟老师的“焚稿”有一种“漠”的情绪,于是会有诉不尽的悲哀;仰萍的“焚稿”更多的是一种“悲”,所以看她流着泪唱到“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会莫名的心痛。很难说我更喜欢哪种表达的方式,但当现场的那种悲凉注满了整个剧场时,我就已经被她感动了。不过专辑中的“焚稿”是有点差强人意了。 还记得年初时,守候在电视机前,想看一下戏剧台的“大点播节目中”里将播出仰萍的哪一折戏,等来得居然不是她的王派,而是她的袁派,这便是专辑中的“元妃省亲”。先不去说她唱得象不象,单听曲中的小腔变化就可以知道仰萍自身的可塑性。陈钧老师的唱腔设计每每会把袁派的多变性越加突现出来,而仰萍唱来也没有很生涩的痕迹,大家之气不知不觉地就随着曲调流露出来。还得谢谢配器吧,开头与结尾的气势都很足。话说回来,同样是元妃,我更喜欢仰萍在“赵方版的《红楼梦》”中的演唱: 此生长锁宫墙内 梦里思亲千百回 锦衣玉食枉自多 倒不如田舍之家天伦乐,慈母爱 是时偌大的舞台上虽然站了许多人,可又有谁可以真正了解到那种宫院深深地凄凉。短短四句,唱的是王派,曲调变化虽少,仰萍却着实厚厚地唱出了元春幽怨和无奈,这时的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在我眼中,王派最能把忧伤悠远的情感表现得淋漓透至,可能正因为她的变化不如其他人来得多,所以需要投入更多地感情来演绎。如同听那一曲《西施归越》,“一声唤儿才出唇,百般滋味涌上心”,紧接着一段不短的乐调后,唱道“别人家十月怀胎情意深,西施怀胎十月恨”,内心便一下子地为之抽紧,虽然仰萍依旧是一惯地缓缓地唱,柔柔地音调中却平添了十分的萧瑟和无奈。整曲中已没有了儿女情长地牵肠挂肚,也没有了生离死别地肝肠寸断,多得是一个孤女对世间不公地无能为力。突然想起,如果选择复排剧目的话,《西施归越》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故事本身的切入点就挺吸引人。而就这一段而言,相信已为人母的仰萍对西施当时的心情会理解得更透彻,唱来也就别有一种情伤。 喜欢在夜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听,那首来自《毋忘曲》的“我本是出世贵人私生养”。王老师有不少经典的唱段,但这首相隔有十年的舞台封箱作却有被遗忘的嫌疑,如今仰萍拿来重新演绎,或许会让喜欢王老师的朋友们眼睛一亮。起首有点类似“劝黛”的行腔,特别是“我本是”三个字,整段的起伏并不是很大,慢中板的结合还有点像“书房会”的一节。想来当年王老师唱的节奏会更慢一些,字字句句间蕴藏着深情;现时的仰萍唱来比较优雅,行云流水般地唱出女儿家的心事。 曾经请教过一位戏曲界的前辈,问道在室内录音的话是否感情的投入度会减弱,前辈答曰,在录音室内会更注意些气息的调节,音色的控制,感情相对于舞台上就会差一点。听《舞台姐妹》中的“劝妹”这一段就有这样的感觉,听仰萍在舞台上的演唱虽有点气息不匀,但感情地宣泄很到位,把春花当时又急又恼的心情一表无遗。我比较喜欢她在楼上呱呱呱地唱,专辑里演唱时的感情这一方面就给我不很连贯的感觉。 好象是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王老师曾说过,仰萍的性格比较内向,反观舞台上的仰萍有时便显得激情不够,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孟丽君》。已经不止一次听到别人评价她的孟丽君太“温和”了,这两天还看到有人评价她的孟丽君是那种被人一眼就看穿的类型,这个结论蛮有趣的。看过现场以后,我个人觉得她在舞台上已经很放得开了,只是在举手投足之间缺了一点点的霸气,少了一点点的张扬。我还是很偏心,喜欢听仰萍的《孟丽君》,尽管这段“听少华,话语激切情意真”里的感情都有一点油了,实在是唱的太多次了吧。想来演员和我们平常人是一样的,偶尔也会有疲态,偶然也会偷一下懒。 专辑中最最让我喜欢的是那曲“西风黄叶雁行单”,一首来自《曹植与甄洛》的选段。整段的配乐十分典雅,音乐中还穿插了些古筝的叮咚声。我发现仰萍控制慢板的节奏特别好,特别是王派一贯的尾音上的长拖腔,如起首的“西风黄叶雁行单”和“心随白云到边关”,及最后的“甄洛是缕心刻骨年复年”,起伏悠扬的唱听来除了有角色本身的心潮翻涌,更有荡气回肠的音感。此曲慢中板的转换,仰萍把握的也不错,那句“一杯酒铸成了不白冤”前后接的都是中板,转接中听似随意地引到下一句,气息把握地很自然。还想说地是,言秋士地作词功力不弱,整段唱词颇有古诗词的气韵。很想推荐它成为仰萍的另一首代表曲目,也在期待年底《曹植与甄洛》地复演。另外喜欢这支曲子还有个小小的原因,唱词左边的照片实在可爱,配上一个“楚”字,着是贴切。 因为只选择了三段老师的曲子,我们可以谈一下仰萍的特点,没有可能仰萍和老师唱得一模一样的。我听来仰萍的唱法中有个与老师不同的特点,她可以把某个字的拖腔唱得很眩,每个音都唱得很足:例如老段中“与笔墨结了骨肉亲”中的“肉”字,“竟成了至尊神王侍卫长”的“卫”字,新段中“莫饮这杯迷魂酒”的“杯”,“休忘了风雨过后雁归窝”的“窝”字,真有几分一唱三叹的韵味,再加上她本身的嗓音比较清亮,这使得仰萍的王派会给我华丽的感觉。我相信这与上海越剧院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在作曲方面的探索有很大关系,他们的唱腔设计打破了弦下调(D调)和尺调(G调)的基本思路,大胆尝试了很多新的调性,拓宽了音乐创作的选择面,增加了音乐元素的多变性。自九十年代以后,降B调唱腔日益成熟,相比弦下调低回的悲戚气氛,降B调呈现一种清冷、孤寂而又浓烈的悲剧色彩,音乐形象比较新颖、丰满。前面所提到的“西风黄叶雁行单”,前半段唱腔中悠长的凄凉感就得益于起腔的变化。有点可惜的是,估计仰萍是底气不足,她做不到象张咏梅那样,整一段唱听来有绵绵不断的后劲,所以有些段落中仰萍唱到后面几个字的时候,听来便有些飘,也因此仰萍的唱很多时候听来是柔柔的。 某天与安然打趣道:除了王派,我还喜欢单派,安然大惊失色:哇,你疯了耶!呵呵,其实心底很明白,去掉那一丝华丽之后,仰萍唱地不可能不是王派。就象“心一片,情一片”那段的前面四句唱,猛一听似乎什么派也不是,或许还有些袁派的味道;静静地回味以后,她的唱腔中更有王派的神韵,王派也不一定要有很强的鼻音,王派也不是要压低嗓音来唱,王派是在感情投入时吟出的低声颤音会拨动你的心弦。 回顾仰萍在“红楼”的岁月,新戏也不算少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些天木子在聊天室里对我说出她对仰萍的感觉,笑盈盈地立刻就认同了这句评价。倒也并不是说仰萍已经读了很多书,这十年来她在舞台上的形象有些大同,霍小玉、柳如是,处于风尘却志气清高的女子,西施、甄洛,受贵族倾慕却内心凄苦的女子,即便是那个政治感很强的竺春花,她的情感也很内敛。是受了角色的影响吧,也可能是本身的性情使然,仰萍在舞台上的风格很象写真曲中的那句“淡里藏浓,典雅且从容”,无怪乎一位昆剧的名家也称赞她在舞台上有大青衣的风范。这种风格已经与当年的王老师有所不同,老师的大家闺秀比较朴实,仰萍的大家闺秀揉进了一些幽雅。或许应该这么说,老师的大家闺秀之气是因为她深厚的功力演出来的,而仰萍的大家闺秀之气更象她多年的舞台角色中慢慢养成的。然而也如同有齐说的,仰萍应该多些“老气”会更好,这样便具备了塑造各种类型人物的底韵。这个“老气”在我的理解是希望她把角色的气韵沉淀下去,把她们之间的不同凸现出来,应该刚烈的时候就硬一点,如同“舞台姐妹”前一版中冲着刘觉大喊一声“姓唐的”,倒真是把我吓了一跳。 写着写着,还是不知不觉地就有些。。。,叮当说偏心就偏心吧,是呀,谁能不偏心呢?我做不到。几乎是有一点的窃喜,因为仰萍在塑造人物上还缺少一点火候,把人物磨出棱角来的火候;因为知道有着这样一个空间,所以在期待她的进步。只是我,有时候,等到幕布拉开的时候,会喜欢听她淡淡地唱出心中的古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