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宝钗
作者a-wen
标签宝钗
阅读次数:456
我很喜欢宝姐姐,不过在看书的时候我是偏向林妹妹的,因为书里的文字大大的偏向黛玉,很容易使人发生感情。何况黛玉是如此的可怜可怜,清高超逸,使人不能不喜欢。
但掩卷默想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宝姐姐了。她的端重平和,她有才,但是不炫耀,不炫耀也许是受到了传统教育(我写这四个字的时候很好笑)之故,但传统教育自然而然的蕴育出一种容忍谦和的美德。
宝钗最大的悲剧就是,她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会很敢说真话,黛玉却和她恰恰相反。当然黛玉并不是口无遮拦的人,她只是说她想说的话,做她想做的事,比如才会有花朝之期,大家热热闹闹的,她偏偏一个人去葬花。因此宝钗在有些人看起来,她太世故,太圆滑,但依我看起来,她只不过为了一个大前提:不得罪人罢了。
宝钗面对金钏之死的冷漠态度是一向备受指责的地方,其实我看她除了事亲以孝,叫长辈开心以外,并没有什么别的无情的想法(当然我想说,她的阶级观念一定是很分明的,象她管教的莺儿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其实哪里就真看得起袭人呢?无非是诧异袭人有“高远”的心志,与其他的“丫头”不同罢了,说倒底在她眼里,袭人也还是个丫头)。再说,金钏之死,她并不知道内情,只是在送衣服以后,见到宝玉与王夫人两人的表情,才猜到了个大概。包括她看戏、点食物、说一些不伤人的奉承话,那都是从一个孝字为出发点的。--这是我的想法。
她对黛玉和湘云是推心置腹。她对湘云说的那番话,第一句就是你若多心,我就不敢说了。与黛玉她说的要婉转得多,因为黛玉本来就比湘云多心,更且多愁,因此她最多只是谈到读书一事,对于黛玉丧家之痛,那是提也不敢提的。但她对她们怜惜的态度是一致的,除了怜惜以外,还有就是惺惺惜惺惺的赏识。一般的女子,她可也未必看在眼里。--就象她评论的凤姐那样。
她对宝玉说的也是真心话,她压根儿看不起宝玉,至少在最初的时候,她笑他无事忙、富贵闲人,还有什么?绛洞花主还是什么的?大观园的女孩子个个把宝玉看得无所不能,如探春,她眼中的宝玉和贾环,黛玉和宝玉抠气只为了试探对方的情,只有宝钗把他看得淡淡的,总觉得他是个要好好教育的小孩子,其实和贾环--除了外表以外--也没什么大的不同。
宝钗也有很多地方是矛盾的,她有她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她受到的教育格格不入,这些矛盾就逐渐逐渐的体现出来。
杨妃扑蝶那段,她无意听到小红的秘事,她的心理明显的表现了她对小红这类为私情而动的人的厌恶,我常想她对金钏之死,三姐自刎之所以冷漠,也因为她不愿意想及这样的事,只是觉得与这事沾了边便是降低了她的人格。但与此相反,她明明看出了宝黛的感情,也在那一回,然而她却又引黛玉为大观园中最知心的姐妹,--原只有黛玉才配得上和她说心里话,也许她这样想,当然还有湘云,但是湘云太天真了。这个情字一到黛玉那里,便不俗了。--也许她又这样以为?
她经常教育黛玉和湘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理,可她自己又偏偏做不到。探春在处理家事时,提起典来,她便引着探春对讲学问;湘云和香菱对讲诗文,她虽然好象爱理不理的,却又忍不住大发议论,说几句惊人妙语(这段话我不记得了,但是很有讲究,有兴趣的可以翻书呀);就是在看黛玉的五美吟之前,她还来了几句正经话,看完以后,却又忍不住发出诗欲出奇的观点--一直影响到她到杨花词时的风格。
最矛盾的就是在于她对宝玉的感情。我敢说她是看不起宝玉的,她自己的出身也是四大家族,又非邢夫人尤氏之流,她自然看不起这一个官宦人家没出息的子弟,但是她心里,未必不对宝玉有着真实的感情,只是压得太深,怕连她自己也感觉不到,这才会有“任是无情也动人”之语。
宝钗的才华,宝钗的随和,宝姐姐的大方,宝姐姐的美丽,从各各方面来看,宝钗都是一个完美的人,“山中高士”,清静无欲,无争无为,宝钗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却永远都会是个悲剧。
黛玉之悲,是离世之悲,与世事格格不入之悲,也是清醒之悲;宝钗之悲,却是大隐之悲。她与这个世界本来也是不能契合的,可她偏偏自己还不知道,她这是无奈之悲。
我想这世上,黛玉式的悲剧怕是要少些,宝钗式的悲剧只怕多一些。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