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是拂暑取凉的工具,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事。但是,
在脑袋瓜精灵的小说家笔下,扇子的功用则不同了。它就像
魔术师手中的魔杖,千变万化,丽多彩,让人眼花撩乱,真
假难分。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手中那柄“羽毛扇"
,不论春夏秋冬都拿在手中,绝不是为了“拂暑取凉",那
扇子成了诸葛亮的智慧象徵。又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三
借芭蕉扇",那“芭蕉扇"也不是为了“拂暑取凉",而是
去扇灭火焰山上的火,它是“法力"的象徵。所以说,扇子
在作家们的描绘中,充当的角色是多种多样,随文而出,随
事敷演,奥妙无穷。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扇子也是情有独锺,小说中
借扇子写出了“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第27回)、“宝钗借
扇机带双敲"(第30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31回
)、“石呆子藏古扇"(第48回)等重头故事,给读者留下
难忘的印像。以薛宝钗手中的扇子来看,就已不完全是为了
“拂暑取凉"为主要目的。扇子是曹雪芹笔下的小道具,以
扇子写宝钗生就一副“杨妃"的富态,怕热,是暗讽;同时
也通过扇子写出宝钗的智谋或是说“心计"。扇子在小说中
的功用随著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要求而改变了它的本性,
赋予了新的审美内涵了。
小说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是借扇写宝钗如“
杨妃"之美,“扑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构成了一副绝妙
的图画,把绘画的手法应用到小说环境描写宝钗的心智(聪
明、心计)。当她在听到“滴翠亭里边吱吱喳喳有人说话"
,并已听出是红玉、坠儿在里边说话时,她想到是别人疑心
她“偷听",“要金蝉脱壳",嫁祸他人。在这时,这个特
定的环境中,扇子是宝钗掩饰“偷听"和嫁祸他人的道具。
她以“扇子"骗取红玉、坠儿相信她真的是在“扑蝶",偶
然经过此处。而一句“颦儿你往那里藏",则使红玉、坠儿
疑心是林黛玉在“偷听"她们的谈话了。薛宝钗果然达到了
自己的目的,扇子又帮助她达到这个目的。
到第30回,曹雪芹通过扇子来刻画薛宝钗的为人性格,
题目就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所谓“借扇",就是以“
借"找“扇子"为理由,目的是达到“双敲"。因此,“一
句话还没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
羞红了",就连“虽不通达"的王熙凤都看出了“形景"。
小说写道:
一时宝钗凤姐去了,林黛玉笑向宝玉道:“你也试著比
我厉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笨的,由著人说呢。"宝玉
正因宝钗多了心,自己没趣,又见林黛玉来问著他,越发没
好气起来。待要说两句,又恐怕林黛玉多心,说不得忍著气
,无精打釆一直出来。
薛宝钗“借扇"扇出的风真是“厉害",竟然把宝玉兄
弟扇得“无精打釆",把林妹妹扇得“羞红",达到了一扇
“双敲"得目的。曹雪芹通过这一回的“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不仅要写出宝黛钗三人之间在爱情生活中的复杂心理状态
,而且还要“借扇"写出薛宝钗性格的两重性。小说中写薛
宝钗是向以“品格端庄,稳重和平"著称的,她的文学休养
不让须眉。但是她非常自尊,宝玉把她称作杨贵妃,伤害了
她的自尊心,顿时使她作出了反击,而且话语中还有一股酸
溜溜的味道。这正是她对宝玉暗爱又有几分妒忌宝黛的亲热
的吐露。(真的是这样吗?)
由此可以看出,薛宝钗手中的“扇子"扇出的风,既不
是“拂暑取凉"的清风,也不是“扇者善也"的和春风。而
是充满虚情假意,发泄妒意的邪风!(这可是胡文彬评说的
,咱们
且看~~)
全文载自胡文彬“魂牵梦萦红楼情"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