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联之谜可解曹雪芹书是真
周建临
“揭开一层又一层的裹纸,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块块的‘文字瓷片’,
十四个大的字约在8至12厘米之间,四个小字约在5至6厘米之间。瓷片底面为白色瓷
釉,带有尘、油和刮痕。瓷片上的字迹凸出,完整无缺,呈蓝青色,色调鲜明青翠,
浓淡相间。
昨天上午,凌先生和红学爱好者李强,在本报编辑部的地板上,用这些
瓷片拼摆出一幅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曹雪芹书’。这十八块大
大小小的蓝釉瓷片,很可能就是解读曹雪芹传奇人生的一把金钥匙。
据说,瓷片原为一体,悬于壁上。‘文革’期间,主人害怕瓷联被当作
‘四旧’破坏,将其抠下收藏。
1996年,酷爱瓷品收藏的凌先生在安徽某县,拜访一位瓷友时,无意间
购得这副瓷联。”
上面这段文字,引自今年2月3日《北京晚报》,题目是:《楹联新谜:
一堆瓷片疑是雪芹真迹》。第二天,《北京晚报》又发表了一篇周汝昌先生《除夕
再忆曹雪芹》,也提到了这些瓷片。周先生十分谨慎地说:“我看了这18块瓷片,
那烧成的字是行书体,字的笔划……高出磁面一二分,其侧面也非斜坡状,而是直
上直下的硬立面。字面挂釉,呈深蓝色。……此件文物若真,表明此乃雪芹三十岁
时所书”。
两篇文章读后,欣喜之余又令人生疑:既然“瓷片原为一体”,瓷字抠
下时焉能不被破坏?这是疑点之一;怎见得落款的“曹雪芹”三字不是由不相干的
字拼凑而成?这是疑点之二。
收藏者凌先生遵照周先生的建议,将瓷联中的一个字“云”,拿到东方
收藏家协会去鉴定。鉴定意见是这样的:该字为一副对联中的单字,完整的一套中
应有书者姓名和书写年代,为清代中期景德镇窑产品(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第20005号
鉴定证书,2000年1月30日发)。由此可见,这十八块瓷片不是今人制造的赝品或仿
制品,而确实是清代、或者说是曹雪芹时代的东西。
那么,这十八块零散瓷片的原本面目是什么样子呢?在周汝昌先生处,
笔者见到了收藏者凌先生写的收藏经过。我发现此中的一个细节,应该说是一个重
要的细节,被晚报记者和周先生忽略了。凌先生写道,他是在安徽省休宁县城,从
一位瓷器爱好者手中买下这些瓷片的。“据那位瓷器爱好者说,此瓷联原为一农民
家所有,瓷片原在木板上,因文革破四旧,故将瓷字片取下保存,将木板烧掉了。”
原来如此,瓷片本是嵌在木板上的!这就清楚了。
那么,这些瓷片原来是怎样与木板组合成一副对联的呢?请看照片(右
图),那就是一副嵌瓷木对联。上联是:董杏周莲王槐窦桂;下联是:商盘夏鼎晋
字唐诗。这副对联为清代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所书,落款“成亲王”及印章两枚。
瓷字挂釉为仿翡翠绿,对联近一人高,木联质地为木本色,没有上漆。由于年代久
远,木对联中间已经出现一道纵向裂纹。仔细观察,可清晰地看出:对联的每个瓷
字都是单独挖槽镶嵌在木板上的,字与木板结合得十分严密,瓷字结构内,用挖下
的木板顺纹理补粘完成。这种制作工艺在清代不足为奇,而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
这副嵌瓷木对联,现保存在大观园红楼博物馆内。
如此说来,“曹雪芹书”瓷联可以确认为曹雪芹笔迹。它的出现,为我
们进一步了解曹雪芹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正如记者所说,“是解读曹雪芹传
奇人生的一把金钥匙”。
北京日报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