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大观园女儿国
秋谷
戴敦邦画《水浒》,巧施夸张变形之法,妙释人物气概特徵的艺术张力,
激活了梁山好汉们各不相淆的神态性格,令人一睹难忘。他画《红楼梦》,则不照
搬移用此种手法,而是别出机杼,着意于探幽显微。其笔下数百红楼人物,不仅姿
容各别,神韵形质兼备,并且饶具引人细细辨味人物内心世界的魅力。上海古籍出
版社近日出版的《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计二百四十帧彩绘,正生动展示了戴
氏不懈追求创新嬗变的艺术匠心。
戴先生画《红楼梦》,着力开掘原著的诗意美感。他善于捕捉对象泄露内
心意绪的瞬间眉目表情,把握其举手投足间的情感内涵,并置于相应的氛围之中,
使塑造的形像令人感觉亲切,并耐人寻味。
大观园中,美人似云。如“金陵十二钗”皆为贵族女子,个个均有姣妍容
颜,而人生遭遇的不一,以致性情气质颇多差异。这里不妨拈数例略析。戴画贾府
“四春”,即着意刻划元春的持重,迎春的怯懦,探春的果敢,惜春的镇静。如元
春省亲两图,既显示元春雍容尊贵气度,又于其眉目间隐隐透出身处“贵妃”光环
桎梏中的难言苦衷。抄检大观园的图中,探春一巴掌掴肿了王善保家的半边脸,在
场众女不禁流露出深吐一口恶气的快慰神情,这便使探春“有刺玫瑰”形像的画外
之音,益显鲜明丰盈。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其性格构成复杂。戴敦邦通
过王熙凤发令责打管事家人、弄权铁槛寺、毒设相思局、大闹宁国府以及她不时笑
侍于贾母身畔的画面,各有侧重地表现了王熙凤的辣、威、才、贪及巧伪、刻毒等
人性的多层面,而使形像愈臻丰满。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贾母之女)早丧,父亲林如海外放为官,不久亡故。
贾母便将黛玉接来。黛玉入贾府,意味着她人生的一大转折。画家对这一关键情节
的处置,确是出人意表:黛玉素衣颦蹙,可怜兮兮地仅居画面立锥之地;围着她的
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二十余人,却占了大半画面,并且个个衣着鲜丽,居高临
下。然而,从众人投来的各种目光中,顿使人惊悟───黛玉此刻正是主角,她从
此在这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的新环境里,时时有寄人篱下之感,不得不压抑个
性,“自矜自重,小心戒备”。这也为她日后引“从不说混账话”的宝玉为知己、
并在爱情悲剧中结束短暂人生,埋下伏笔。
这部红楼画集作品,全部是戴先生的新创作。创作中,他有意摒弃传统的
人物绣像及人物造型作法。戴氏的仕女画,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向来有口皆
碑。此部画集在具体表现上,大凡将若干主次人物形像,置于各种特定环境之中,
从而构成一幅幅具有相对完整涵义的画面。画集中,仅六、七幅作品,画面上只出
现一位人物,不用他人陪衬,如宝钗扑蝶图、黛玉葬花图、晴雯补裘图、湘云醉眠
花丛图等。这些作品,通过人与背景交融,留给人更多的想像,突出展现人物性情。
宝钗平素沉稳缜密,而少女的活泼天性毕竟未泯;黛玉多愁善感,忧绪绵长;晴雯
性格坚强,情挚意诚;史湘云憨爽洒脱,浪漫无拘……都在洋溢着浓浓情感诗意的
画面中得到充份体现,并启人遐想。
戴敦邦的红楼画,之所以美轮美奂而又耐人玩味,除了超凡的绘画技艺外,
还在于他能把握文学原著的内涵精髓与艺术个性,从而达到文画互映,灵性益彰的
效果。本文仅就他所绘大观园女儿国中一二人物拉杂妄谈而已。好在有画集,读者
尽可自取欣赏。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戴敦邦绘画史良昭编
文)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