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6.11.)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年11月1日】
山顶的岩石粗糙而棱角分明,因为没有人打扰它们。河床里的岩石光滑而美丽,因为水流使它们不停地彼此摩擦。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也许没有独处那么平和,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磨掉我们的棱角。不要因为别人出现带给你不悦感受而心生怨恨。如果我们有智慧的话,我们可以允许这些感受将我们对自身的依恋慢慢摩擦掉,让我们像河床里的岩石一般光滑而美丽。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年11月5日】
我们认为(在生活中)迈出每一步时,脚底下的土地总是坚如磐石,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在物质世界里,没有安全的港湾,也没有安全的避难所。我们不能驾驭周围瞬息万变的世界,如果你想凡事都如你所愿,那么,苦难就离你只有咫尺的距离。只有洞察事物所有的变化形式,我们才有可能明智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而不是盲目地以恐惧或欲望应付生活的挑战。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年11月8日】
我们每天都做出很多选择:做什么事,怎么做;说什么话,怎么说;思考什么,怎样思考等等。这些选择就是业,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造业。业不是命运,不是星星,也不是天界的神,业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使我们可以做出最好的选择,并且由此产生善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思维保持坚定而警觉的观照,以免让自私、欲望和偏见削弱我们的判断力。我们越是镇定,越是清晰地思考,那么,越容易做出更好的选择,生活也会变的更好!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年11月12日】
我们必须经常提醒自己,我们不可能完全知晓他人的所思所想,即使对于那些我们亲近的人,情况也是如此。当你发现某人的言行伤害了你,不要设定那人是有意而为,想产生这样的结果,真实的情况或许是那样,或许不是那样。
行为或源于善意,或出于恶意,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被染污所主导,他是在作出恶业,因此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他必定会受到报应,能观照到上述这一点的明智之人,则会对此人生起慈悲之心。
一个人的行为 如果被善意所主导,明智的人欣赏这种善意,还会提醒他们自己, 有人关心他们的福祉, 他们是何等的幸运!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善意所主导,明智的人会努力找到适宜方式,婉转地告知他们,他们的行为之所以给人带来伤害体验的原因。
用愤怒和伤害做出反应,往往是心灵缺失正念的标志!
【按】
这是有了很深的观察和体验才说出的话。
“当你发现某人的言行伤害了你,不要设定那人是有意而为,想产生这样的结果,真实的情况或许是那样,或许不是那样。”事实会更复杂!因此,只有正念、正观,才能正确地面对这种“伤害”,转一切“恶”缘为善因缘。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年11月15日】
这是一件无比美丽和激励人的事情:当看到一个惯于(在生活中)追逐本质上微不足道的目标诸如财富和名利的人,从中醒悟,认识到人道的珍贵性,由此开始新的生命航程。看到一个没有恻隐之心的人变得善良,极度自傲的人变得谦虚,尤其让人感动!
人们可以通过最振奋人心的方式改变自己,通过自己耐心和智慧的努力,而不是通过神的意志力和惠赐发生变化。佛陀开示说,通过这种方式进步的人就像拨开乌云而出的明月般美丽!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年11月19日】
禅定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一些资深的禅修者坚信他们完全得到解脱,不论是在禅定中或出定后,他们的心智没有显露任何染污。实际上,禅定的力量就像一个巨石,防止其下的野草生长。但每当巨石被移走,野草就又开始生长。每当三摩地减弱,染污就又复生。
当阿姜查完全解脱后,没有告诉人。他又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夜以继日地严密关注自己的心智,直到确信自己的染污已被完全断除。
他的谨慎是我们应该力争效仿的。不要因为深层的禅定体验匆匆得出草率的结论。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年11月22日】
很多年以前,在我还没未出家时,我曾在印度海边的茅草屋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一个椰子掉在了树下。我非常想吃里面的椰肉,喝里面的椰汁。遗憾的是当时我既没有弯刀也没有其他打开椰果的工具。我越是想象椰果中的椰汁椰肉,越加变得干渴,让我沮丧的是我却无能为力,最终我只能无可奈何地把椰子留在原地。现在那个椰子或许已经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岩石。
佛法的鲜美远远比椰汁椰肉美味、营养得多,它的外壳也似乎很难穿碎。但是只要耐心、持久地修炼佛陀的慷慨、正行和智慧之路,我们就会理解佛陀的开示:“世上万般美味中,唯独佛法最殊胜”这个道理。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年11月26日】
在风中,烛苗总是飘忽不定,因此,无法借助它的烛光来工作。
心智就像风中的烛苗,只有当我们呵护它,使其不受胡思乱想的风、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使其足够明亮、足够稳定,我们才有可能在智慧的开发中,放心地依赖心智工作。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年11月29日】
佛陀曾经开示说:僧人好比水果,可以分为四类:
内外皆腐者;
外腐内熟者;
外熟内腐者;
内外皆熟者。
这个开示提醒我们,遇到外秀的僧人,不要马上认定他有纯洁的心灵,他或许有颗纯洁的心灵,或许他只是在做作,想赢得在家居士,以便利用。同样,见到外表不起眼的僧人,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心灵不纯洁,或许他的心灵真的不纯洁,但是,只要他没有破戒,他不起眼的习惯和行为或许只是旧业的造作而已。
佛陀教导说:必须花足够长的时间观察一位僧人,看他的言行中是否还有贪嗔痴三毒的迹象,我们才能决定是否信任这个僧人。
------------------------------------------------------------------
来源:阿姜·迦亚裟柔尊者微信群
转自:阿含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