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60802-30)
作者不放逸住
标签阿姜查 阿姜迦亚裟柔 巴利 禅修 南传佛教
阅读次数:2

 

尊者阿姜·迦亚裟柔开示(2016.8.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82日】 

戒律不是命令,它没有发号施令者。遵守戒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满足想得到奖赏的欲望,也不是因为惧怕受到惩罚。戒律是正念的具体体现,在清晰地看到受戒的价值后,必须在行为处事中,心甘情愿地遵守戒律。遵守戒律有助于产生一个安全、值得信赖的环境;避免产生罪责感和忏悔心理,因而,有助于获得内心的自由。

在日常生活中,是非难分,令人困惑的事情远远多于那些泾渭分明,一目了然的事情。回想戒律,给我们的言行带来正确的指引,会阻止我们往往基于情绪反应,盲目行事的倾向性,也阻止我们为智障护短,不合理行事;遵守戒律让我们常常避免恶业和恶果。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86日】 

身体就像一个不会感恩的朋友,我们竭尽全力使其快乐,饷其以美食,供其以安逸,伺其以快乐,与其以沐浴,裹其以绫绸。努力使其免受丝毫的伤痛,(但是),它是如何报答我们的呢?它报以三件我们最不愿意它做的事情:衰老、病痛和死亡!

不要把生命中的希望寄托在身体上,它并不是一个好朋友,我们的好朋友在身体里面,每当我们培育内心好的品德,我们就在为永久的幸福创造因缘,(实际上),我们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即便这副躯壳以死亡而终,我们培育的品德,随我们转入下一轮的生命。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89日】 

我们为什么如此喜欢得到财物和获得利益的感觉呢?我们又为什么如此讨厌失去东西、生意亏损时的感觉呢?为什么我们对获得的东西,哪怕就是微不足道的,总能沾沾自喜,而对失去的东西,哪怕就是无关紧要的,总是痛苦不已呢?

就所得和所失本身的意义来讲,我们在乎的并不是获得或者失去的东西,在内心深处,我们相信,获得,意味着生命,而失去,则意味着死亡;获得,意味着远离死亡一步,而失去,则意味着接近死亡一步。因为我们渴望生命,惧怕死亡,因此,我们煎受苦难。

通过禅修,我们看到万物总是生生灭灭、生死不可分割的真相。不要认为生死只发生在我们身上。这种想法越少,从生死解脱得越远,对生活中的得失也就在乎得越少!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813日】 

一位女士带着儿子去见圣雄甘地,她对圣雄说:“我儿子吃糖吃上了瘾,我非常担心他,他现在变胖了,也不健康,请您帮帮他”。圣雄对那位女士说,只要她能等三个星期的话,他乐意帮忙。三周的时间过去后,那位女士和她的儿子又来见圣雄甘地。圣雄对那位男孩谈了话,结果,男孩真地可以戒掉糖瘾了。那位女士便问圣雄,为什么圣雄要母子俩等待三周的时间。圣雄答道:“三周前我自己也有吃糖的瘾,之后我戒掉了糖瘾,现在,我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去指导别人如何戒糖。”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816日】 

我们总是(过度地关注心情),给予心情如此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笨拙的时候,便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愚笨的人;当我们有好的心情的时候,又认为一切都很美好;当感到无聊时,认为我们的境况乏味无趣;当感到压抑时,认为生活就是令人压抑的。

不要执着于我们应该,或者不应该有什么样的感觉的思考,(正确的做法是)简单地观察此时此刻的感觉体验,把感觉体验仅仅看做是单纯的感觉体验,(应该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一时的感觉并不能确定你是怎样一个人,一时的感觉也不一定反应你生活的真实情况。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820日】 

1976年,阿姜查给英国森林和尚寺院的建立賜福。之前的头两年里,在乡下寻找适宜的场地的同时,有一部分西方徒弟,住在伦敦的一个寺庙里,这寺庙坐落在一个繁华的道路旁边,对面是一个酒吧,晚上从酒吧传出来的摇滚乐声特别响。当阿姜查去寺庙看望他的徒弟的时候,有位施主抱怨说,因为对面声音太吵,被困扰得很难在寺内修禅。阿姜查(解释)说,这个施主的理解是错的,(实际上)不是那个声音困扰了施主,而是施主困扰了那个声音。他说,声音只是声音,是自然的一部分,声音自身并没有制造烦恼,烦恼是因为(施主)不想听到声音而产生的。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823日】 

观照心灵如同照看孩子,尽管孩子不在视野内,但你依然始终清楚孩子所处的地方,依然清楚它是否有危险,是否快乐等。你或许在干活,聊天,或者休息,但是,你绝不会忘记孩子的存在。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为了避免危险,你不得不冲过去,极速地把孩子从一个地方挪到另外一个地方,但是随着照看孩子技能的娴熟,你能提前预测孩子的行踪,防止发生危险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你或许需要抱起孩子,哄哄它,然而,随着技能更加娴熟,你可以在孩子未出事前,就可以做些防范措施。照顾好孩子,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尤其在刚开始时,情况往往如此,但是,如果你爱孩子,你就不会感到那是一种负担,实际上,刚好相反,(那是一种享受)。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827日】 

我的师父要是知道你急于想得多一件东西的话,他不会给你。只有当他知道你放下了求取心的时候,他才给你。当初我来到寺院时,他逗我说:“肖恩,你想受戒为僧吗?”当我回答:“是的,师父。”他说到:“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僧人的话,你就成不了僧人。”第二次他问我的时候,我想这次我要变得聪明一点,于是答道:“我不想成为僧人,师父。”“好吧,如果你不想成为僧人,那你不必非得成为僧人。”后来我终于弄明白了,当他再次问我的时候,我便答道:“如果尊敬的隆波您觉得我可以称为僧人的话。”

佛陀说,母鸡不用为鸡蛋的孵化祈祷,也不用许下诺言(去孵化鸡蛋),只是想着要孵化鸡蛋没有任何用处。母鸡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一直孵着鸡蛋,直到鸡蛋孵化的条件完全成熟。 

译注:
1)肖恩(Shaun) 是阿姜袈亚裟柔的俗名;
2
)泰国给比丘有三种称呼: 与我们同辈的叫 隆匹;如果相当于我们父辈的叫 隆波;相当我们爷爷辈的叫隆普,或者隆达,隆达是指年老才出家的老僧)。
 

------------------------------------------------------------------

【阿姜·袈亚裟柔《心灵食物》2016830日】 

人的观点受制于所能获得的信息,受制于信息处理的过程。两者皆将无可避免地遭受扭曲。我们怎么确保信息是正确的?或者,如果信息是正确的,怎么保证它是完整的?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一个建立在不完整的信息之上的理论,可能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但是这种理论会深深地误导我们。我们如何确定地保证,我们信息的处理过程是有效的、没有偏见,是有意识地做,或者无意做的?即使通过一个具有检查和平衡能力的系统处理信息,仍然存在出错的余地。

考虑到我们的观点和信心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我们可以变得更加谦虚和智慧。绝对相信自己对于某件事情看法是正确的感觉会非常良好,但是,这种做法既愚蠢,又危险。在当今的世界里,有多少痛苦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深信——他们而且只有他们--是对的?
 

-------------------------------------------------------------------------------------------------

 

来源:阿姜·迦亚裟柔尊者微信群

 

原文转自阿含学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