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杜甫草堂
作者绿色的背影
标签草堂 游记
阅读次数:4

   

     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号称“诗圣”。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里没少读到他的名诗绝句,许多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闲暇时分,与三五好友推杯换盏,酒过三巡、豪气生起时还能借酒咏诵。《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胸中顿时充满了诗人当年战乱时期忧国思家的伤情愁怅;《江南逢李龟年》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心底随之泛起与好友重逢而时过境迁的怅然离愁;《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于成都春夜春雨的悄然滋润中,尤其深刻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为天下苍生奔走高呼的深深忧思。正好出差到到成都,办完公务便满怀景仰走进了杜甫草堂。
    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
有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现今所看到的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已完全看不到当年诗人居住时所描写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破败萧条。来来往往的游客们大多都在饶有兴致地欣赏着眼前幽静秀丽的园林风景,而似乎忘记了当年诗人在萧瑟秋风中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古语说:“情以物迁,心随物转”,毕竟身处太平盛世的人们,处处歌舞
升平,很难从心底油然升起诗人当年的那种民族忧患感。
    其实,对老百姓来说,忧国忧民的境界似乎有点太远太高,毕竟和平时期理应踏踏实实地享受美好的生活,谁愿意有事没事老是忧这思那的,容易被人看成杞人忧天。老百姓更
关心的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我想更多的游人在参观草堂时能联想的到就是如今的房价,这几年房价如同坐上火箭成几何倍数攀升,难怪许多人只能望楼兴叹。房价的高烧不退,引发了当前许多新名词,如“房奴”、“蚁族”等等,前不久还让《蜗居》这部电视剧以高收视率热播,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关于现实与道
德的讨论,甚至还有人对女主人公为房子放弃道德标准而投上支持票。呜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不禁咏诵起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摄影数据:CANON 1DS EF24-70MM。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