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重视课堂学生举手,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作者lyrwj
标签关注课堂 举手 思考一 现象
阅读次数:0

重视课堂学生举手,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同学们课堂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老师们早己司空见惯了,但不同教育阶老师的感觉肯定不同:任教小学学学的老师感到那是不用说的事,只要提的问题同学们答得出,大部分同学是愿意举手回答的。任教高中学科的老师感到这个问题的讨论己没有多大必要,因为大家都明白平时上课再简单的问题也几乎无人举手回答,非要举手才能答题的话,同学们宁可不吭声,也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有时候等到老师点名提问后才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早己知晓了。初中的学生处在这个现象的过渡阶段。多年的初、高中的教学经历使我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初一刚进校的新生,上课回答问题最积极,遇到提问最爱举手,让教师选人回答问题都犯难,唯恐打击了他们积极性;初二同学开始不大举手了,在上课老师的不断鼓动下,才陆续有人举手;到了初三,只有公开课上才举手回答问题的;高一同学上课主动举手者寥寥无几,高三就更少。

上述现象的出现,既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走成熟的因素,也有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由于这时候的学生远远不象小学时候那么争强好胜,看问题已比较理性,以“小大人”自居,非常注意自己的“面子”了。他们担心一旦说错老师会怎么看,同学会怎么想。有时他们还想即就是答对了又能怎么样呢,自己是不是懂心中有数就行,何必非要告诉别人呢?是不是显得稚嫩了。而随着学生青春期的到来,性心理的成熟,同学们还在考虑自己的行为在异性心目中会不会有不良的影响。上述种因素导致了在举手与不举手问题上犹豫不决,如果此时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不举手往往会成为较普遍性的选择。

而不举手主动回答问题,它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1.不举手答题的现象使老师不能快速得到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掌握的情况,不知道该用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展开这个问题,造成了教学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2.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他有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他上课必然全神贯注,以防自己走神错过答题的时机;反之,则无此效应。

3.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没有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在回答问题上不能造成一种急促高效的氛围,不利于灵机一动现象的出现,不能形成思维的“加速度”。

4.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语言的加工。人,有时心里的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不锻炼表达能力,它可能一直处于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到考试的时候写在试卷上也往往是词不达意。如果学生经常站起来回答课堂提问就迫使他学会整理思路,用简练的言语表述问题。

5.不利于长效记忆和加深学习效果。学生经过动脑筋和举手发言后,他可能回答错了,但被大家注意了,也许他得到的不是掌声和赞扬,甚至是嘲笑,但这个以自己为中心发生的场景永远是他的记忆才富,不管问题解决与否他都会印象深刻。

6.不利于甄别与交流。当学生举手答完问题时,老师势必会评介、补充。这时答题过后的学生必然产生比较心理,他就会加倍地仔细听,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思考其他同学的说法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自然就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思维。”

既然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有如此多的好处,那教学中如何提倡和推行呢?

首先,创造机会、置身学生、善待学生回答出错。

在课堂上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往往学习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教师要为他们创造课堂举手发言的机会,甚至有时有意识地用眼神、动作给予暗示,并及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中恳的评价和真诚的鼓励,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热情,改变“话多必有失”的传统观念。为调动不善于课堂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课堂举手答题创造机会、置身学生、善待出错。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当时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角度、眼光来看待被提问时的感受;以热情引导、耐心等待、循循诱导的方式让他迈出第一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不要直接批评,侧面点拨一下,保住学生的自尊心,为第二次课堂主动举手创造机会;并挖掘课堂回答出错的附带价值,把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利用,让学生产生虽败犹荣的感觉。唯有这样,才能使受到失败打击的同学捡起勇气,拾起自信。

其次,要运用多样化的课堂交流方式,增加举手答题的人数比例。

由于课堂上受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一堂课中,往往只能提供少量发言的机会,即使有许多想发言并经常举手的同学,也未必能轮得到,久而久之,同学发言的积极性逐步减退,到后来也无动于衷了,这样,在课堂提问中就出现了一个提问比例和覆盖率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要多设一些分层次练习,经常表扬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但不能每次都给他们答题的机会,只有当他们懈怠的时候才给他们机会。对此问题的把握要心中要有数,必要的时候做一些书面记录,以防冷淡了这些同学,最终使他们丧失了热情。对那些平时本来不爱学习、不大认真听课的同学,当他们举手回答问题时,要特别地予以关注,适时的鼓励一下。对那些平时不爱举手答题的同学某次他又意外地主动举手发言的事件,一定要抓住机会让他发言,即就是回答不完全,甚至错误,也要对其精神予以表扬,帮助他树立举手答题的信心。

为增加课堂举手答题的人数比率,我们在讨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不妨分组讨论,组要分得较小一点,以此来增加每人发言的机会,增强同学发言的积极生。而且在小组内交流,注目的人少,精神压力小,大家便能更自由的表达,更充分的交换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各小组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反馈,从而间接扩大了课堂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

再次,要创设具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问题让学生便于参与答题。课堂上学生答题的热情还可能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的余地,学生回答过后也没什么成就感,答不答无所谓,反正大家都知道的;或者太难,反正答不出,一些想答的同学也摸不着头脑。所以,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层次,创设开放性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险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课堂举手答题现象才会成为风气,在此起彼伏的不同见解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才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让每个同学都举起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每个举起手回答问题的同学,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项常规,它虽普通,但意义深远。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