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释贾宝玉的一句“呆话”(书摘) - 张锦池
作者红米
标签贾宝玉
阅读次数:762
释贾宝玉的一句“呆话”(书摘) - 张锦池
    贾宝玉有句“呆话”,就是:“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 了嫁,
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 宝色,是颗死珠了;
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了?”这当
然指的不是形体,而是思想与为人 。

     那么,“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了”的呢?以李贽的“童心”说 作
解答,我以为是切合作者之意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 心之初也。夫心
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
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 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
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 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以扬之
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以掩之而童心失。”这就是说:“童心 ”
是种天赋予人的美德,它与外铄于人的“道理”如纲常名教之言和 世俗利弊之识是
不相容的,因而不是人人皆能葆之的;但个体的失却 “童心”又有个“其始”、
“其长”、“其久”的过程,因而他也就 出现了“宝珠”、“死珠”、“鱼眼睛”
三样的变化,即今日之所谓从“量变”到“质变”是也。如果说,李贽的“童心”
说是贾宝玉这 一“呆话”的哲学基础,那么,无善不归人的天赋,无恶不归宗法的
思想和制度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则是贾宝玉这一“呆 话”的思想
指归。如果说,李贽的“童心”说已含有个性的觉醒,那么,《红楼梦》则是建筑
在个性心灵解放基础上的文学巨著。

    正因如此,所以具有“童心”的“真人”(人中的“宝珠”)、“童 心”
既障而尚未全失的人物(人中的“死珠”)、失却“童心”的“ 假人”(人中的
“鱼眼睛”)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便成为《红楼梦 》形象体系内部构成的一大特
点,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忠奸斗争的模式 ,代之以“父”与“子”的矛盾。
(摘自《红楼梦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99-10-25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