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拷问人性
作者云台跳水
标签随笔
阅读次数:37

       前几日看了几则新闻,感慨很深,总想说点什么,只是怕说不好,所以一直没说。可是这样的新闻一直能看到,实在是憋得难受,还是一吐为快吧。

     “救死扶伤”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它是源自于一个人的同情心,而同情心,是人与兽区别的开端。相信读者朋友对以下的消息不会陌生: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而任凭危急病人死去;歹徒行凶后扬长而去,留下伤者倒地,竞无人伸出救援之手,哪怕是打个救护电话;紧急事故的伤者,就是拦不到“的士”,因为延误治疗而丧命……这样的事实在是太多,现代人都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做“看客”。

      “见义勇为”是一个高尚的人的道德准则,它同样起源于一个人的同情心,是经过升华后的同情行为、高尚行为!小偷当众行窃,还威胁旁边的人少管闲事,否则就大打出手;歹徒当众行凶,抢劫伤人,旁边的人又一次成了“看客”,畏于歹徒的淫威,最多也就是敢怒而不敢言,更别说是“行”了……当今社会,这样的事还少吗?确实,作为一个“现代的理性人”,面对邪恶,会很自然的进行“道德”与“自身利益”的衡量,一方面,道德的正义感驱使他见义勇为;另一方面,他自然会想到:我会不会受伤?一旦受伤,怎么办。会不会被歹徒报复?甚至危及家人。而这一连串的问题,终于使他们都成了看客。 同时,另一方面,医院的拒绝救治背后是一大堆无处报销的紧急医疗坏帐;英雄的见义勇为背后是因为负伤而丢了工作、被歹徒报复而远走他乡,谁来保障维护他们……这样的事难道少吗?我们还能简单的责怪他们“见义而不为”吗?鲁迅先生将看客行为视作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我在这里不想说其不对,但我想,国外也有相关的报道,劣根性应该不是我们的专利;同时,解放初期,在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发达的时候,有这样的事发生吗?看来,我们的法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给读者朋友讲两个故事——救人就是救自己的故事(故事摘自《读者》) 

       故事一:一天深夜,一位先生沿着一条昏暗的小路回家。经过一片丛林,他突然听到有人挣扎的喘息声,他慌忙停下脚步仔细听。发现是两个人在扭打,间或夹杂着衣服的撕裂声。他立刻明白:一个女人正在被人袭击!他想:我到底该不该介入?他很后悔自己今天晚上选这条小路回家。假如自己成为另一个牺牲者怎么办?是不是该跑到附近的电话亭打电话报警呢?思想斗争的过程好象无休无止,但实际上也就几秒钟的时间。听得出来那个女的挣扎声越来越弱,他决定采取行动。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立刻冲到丛林深处,将歹徒从那个女人的身上拉开。随后和歹徒扭打在一起。最后,歹徒终于放弃,跳起来逃跑了。他气喘吁吁的爬起身来,看到那个蹲在黑暗之中的女子仍在啜泣并不停的发抖。他跟那个女子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慢慢说:“好了,那个人已经走了,你现在安全了。”很长时间的沉默后,她开口了,带着不可思议的惊讶:“爸爸,是我啊!” 在这个故事中,男主角冒着生命危险去援助一个受侵袭的柔弱女子,结果,他救回的是自己的女儿!

       故事二:在美国波士顿树立的“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德国神父马丁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铭文,其表达的要旨,充分反映了“看客”的最终命运: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