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叶圣陶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可看如今的阅读课上,我们语文老师大多重视文章内容的分析,忽视了“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文中那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描写等却不引导学生去品味。翻开我们的教案,在“教学目标”中常见的是“学习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而“领会文章表达方法”却很少见。其实小学课文大多语言浅显,学生一读就懂,而有些老师非要逐字逐句逐段分析,最后反而把学生搞糊涂了。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限制,不可能理解的那么全面,那么深刻,那么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会逐渐明白的。就好像我们读一本书,过一段时间再去读,就会有新的体会一样。可有些老师却在这方面下功夫,花时间,非要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肯罢休。学生答的不如意就怪学生笨,有的学生把《课课通》上的现成答案搬来,老师听了还表扬他聪明,其实这位学生并不理解。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抄下标准答案来背。你看,这些老师在“理解内容”上可够重视了,而文中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精彩的开头、独特的结构等等却不引导学生去揣摩,去领会,这样的语文课似乎少了些语文味。我们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没话可写;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会写,不知如何开头,如何安排材料,如何过渡照应等等,其实责任在我们语文教师,我们在教课文时,忽视了文章表达方法的领会。那一篇篇课文就是学生作文的范文,我们应很好的利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阅读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会学生以下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
一、如何拟题。
一篇作文的题目要新颖,要能吸引人,而大部分学生不会拟题,作文题目没有新意,没有个性,如果我们教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拟这个题目,如果叫你拟你会拟个什么题目,和作者的比较一下,哪个好。经常这样,学生的拟题能力定会提高。如在教完苏教版第九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我问学生为什么题目不是“昆虫学家法布尔”?学生有的说:“从‘装满’、‘昆虫’两词,可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的说:“读了书上的课题,我就想知道是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都装满了哪些昆虫?他为什么要捉这些昆虫?这个题目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有的说:“课文主要写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着迷的事,如果换上‘昆虫学家法布尔’作题目,文章就不能只写小时候的事,还应写写他的其他事。”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了作者拟题之妙。
二、如何开头结尾。
大部分学生作文不会开头,常常为写一个开头而绞尽脑汁,花费时间;有些学生则不会结尾,出现“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开头结尾之法。写人的文章是如何开头结尾的;写事的文章是如何开头结尾的;写景的文章是如何开头结尾等等。经常这样,对学生写好开头结尾是大有帮助的。
三、如何描写、说明
我常用对比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之生动。如用换词法比较。“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如果换成“到”、“过”等好不好。学生通过比较,觉得“绿”字有生命力,让人仿佛看到了满眼绿色的江南。如换位比较:A、“我爱你啊,中国”(《我爱你啊,中国》)B、中国,我爱你啊。学生通过比较,觉得原句表达的爱国之情更强烈。如省词比较。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狐假虎威》)B、狐狸……馋得流口水。、通过省词后与原句比较,让学生们品味出一个“直”字活现了狐狸的馋相。如添词比较。A、支队长一声令下:“上!”(《大江保卫战》)B、支队长一声令下:“同志们,快上啊!”通过添词后与原句比较,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出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和刻不容缓,添加任何话都是多余的。体会句子的形象生动也可用比较法。如A、阳光普照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孔子游春》)B、泗水河边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草也发芽了,风轻轻的吹着。通过与原句比较,学生觉得原句语言优美,描写的形象生动。又如《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通过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了兵马俑规模之大。这些说明方法应引导学生体会,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把事物的某一特点介绍清楚。
四、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有些课文的写作顺序,文章结构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如《烟台的海》,课文结构是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结。在分述时又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如《黄果树瀑布》,课文为总分结构,先总后分,在具体分述时,按游踪的先后,先声后形,先远后近,先景后感,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我在教完课文后,常让学生列出课文的写作提纲,经常这样做,学生作文时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胡子眉毛一把抓了,写的作文也会有条有理。
五、学习过渡照应。
如《秦兵马俑》第一部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第二部分写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中间用“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来连接。我让学生说说如果少了这句话行不行。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出如果少了,上下文就不衔接了,就不通了。从而使学生明白作文时要注意过渡,过渡可用词,可用句。又如《白鹭》一文,开头写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写到“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我告诉学生,这叫首尾呼应,这样写使文章结构完整,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并要求学生作文时运用。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至于议论、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方法对小学生不作要求。对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感情朗读,用比较法体会语言的美。从高年级开始,可逐步加强要求。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领悟,而要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去领会。我想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浓浓的语文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望语文老师们在阅读课上重视引导文章的表达方法。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布仁巴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