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阳朔之旅
作者greywing
标签欢迎板砖
阅读次数:101
  今天是我的生日。这一点刚刚才察觉。
  我是初八傍晚乘大巴从广州来的桂林,在桂林并没有逗留直接又坐车去了阳朔。
  去阳朔并不在计划之列,而是因阿磊偶尔谈及的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而一时兴起的一个冲动。一个人出去走的好处在于此:你可以像影子,随时迎着任何一个方向突来的那道光芒投下你的痕迹;也可以像风,随着任何一股气流的涌动,自由自在地游走,无羁无绊。
  便去了,去阳朔。
  大巴穿行在安静的黑暗中,我穿行在纷繁的睡梦里,一路十几个小时的旅程。等踏上去阳朔的客车,东方已现出了渐亮的一抹鱼白。
        阳朔车站,坐落于西街的尽头。提到阳朔,就不能不提西街——西街的酒吧、西街的店铺、西街的客栈、西街的懒散与休闲。西街,是阳朔旅游文化的精髓。
  阳朔是一座古城,不,不能称其为城,阳朔应该是一个小镇,古老而纯朴。
  下车的时候已是早晨八点多,而此时的西街还未醒来。街的两边依旧是沉睡的店铺,偶尔一两把没有收尽的桌椅还留着昨晚的酒意。青青的石板路干净而安静的伸向远方,远处几座清秀的山影错落而雅致的隐显在晨曦里。没有纷繁、没有浮华,一切是如此的幽静。西街是懒惰的西街——小小的西街,小小的懒惰,小小的安静与休闲。
  在西街的中部有一条居民旅馆街,听说这里的房间干净而便宜,其地点虽不临江,却因其地处西街而深受游人喜爱,这里的房间可以独租,也可以时尚的“拼”它一把,是很多游客钟情落脚的地方。我来的时节旺季已过,很多旅店的房间大多空了下来,便多走走,最终选了江边的一家放下行囊。房间在三层,临江的一面。窗外是古意盎然的绿瓦,瓦下是由远及近的玉带漓江,江的对岸有丛丛的绿竹,再远处是座座青山,风景极佳。
  房间很干净,配置也可以,闭路、网线都齐全。打开电脑,把相机里的照片清一下,便去洗澡。水很温暖,顺着头发,顺着脊背缓缓地下流,慢慢的放松,慢慢的让这温暖缓缓的浸透自己,湿湿的蒸汽弥漫了整个浴室,而我的思绪却弥漫了两千多公里的距离。洗去了,洗去了一路的舟楫劳顿,洗去了,洗去了满身的碌碌征尘,而洗不去的却是一个淡淡的身影,淡淡的烙在心底的印迹。
  从旅馆里出来,已是近中午的光景。西街上开始有三三两两的悠闲的身影,开始有同样悠闲的当地向导过来向你询问要不要导游,导游的价格很便宜,一天一二十元。我笑称只是想自己走一走,婉言谢绝。是的,我只是来看看阳朔,看看阳朔的山水,信马由缰,所到之处该都是风景。阳朔的民风依旧淳朴,他们不愠不火,也不缠不粘,而是笑着建议:你可以租一辆单车,随你踩到哪里。便欣然而往,租车价格有三:5元/天,10元/天,15元/天,分别对应单车、双人车和山地车。租一辆单车,悠悠然随意而行。阳朔的正月犹如天津四五月份的天气,清风徐徐,吹面不寒。路上多是骑车的游人,有如我一样的独行客,有骑着双人车的情侣,也有几个人的小团队一路放歌而行。
  阳朔的山水有如处子,清清的,静静的,恬恬的,淡淡的,却俏生生的站在你所有目光所及之处,在山间,在水畔,在村舍,在田边,阳朔的清秀渗透每一个角落。沿着乡间小路,徐徐滑行,思绪是飞的,身体也仿佛飞了起来,迎着阳春的翠绿,扶摇而上,自由自在的翱翔。风从耳边吹过,时间从身边掠过,世事在胸中透体而过,浮云,佛曰:一切皆为浮云……忘记了,忘记了身在何处;忘记了,忘记了时间为何物。
  不知不觉间,日已西斜,山脚的村舍升起了袅袅炊烟,偶尔一声水牛的哞叫从极远处传来,竟荡得这静谧似泛起了点点涟漪。身后是青青的稻田,面前是绿绿的河水,此时已无风,河面似一面镜子,映得对岸的竹影山色一般的清晰无二。放眼四望,四周再无游客的身影,竟不知不觉间走到了游人罕至之处。沿河岸小小的田埂路顺流骑行,该是回去的方向,行约半小时,遇一桥,桥单拱,身不长,桥身两侧长满绿绿的灌木。再往下不远,是一渡口,岸边随意的停了几只竹排,是漓江放流常见的那种,竹排上有竹椅,可以供游人休息,原来这里是一个漂流的景点。由于刚刚过了旺季,天色又已偏晚,几只竹排懒散的靠在岸边,颇有些野渡无人的味道。渡口的堤上有一间小小的土房,房子前面是一个四根竹竿搭起来的凉棚,大概是撑船舟子们歇息的地方,走近了竞发觉凉棚下的竹椅上有一位老人在闭目养神。见我走来,老人问道:客官可要渡船?答曰:正要渡船。(怎么写的有些像武侠小说了?嘿嘿,其实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老人问我可是要漂流么。我说有单车恐怕不方便吧。竹排很小,大概十来根小碗口粗细的竹子并排链起来,竹排的前端微微翘起,浮在水上,排身竟有近一半没在水中,竹排长约丈余,宽仅一米多的样子,在排身的中后部,是一把竹椅,占去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很难想象单车再放在上面的情景。老人说不妨不妨,再加一人一车也没有问题的。)便上船,单车顺躺在排首,是老人帮忙给放的,我坐在排中的椅上,而老人则在排尾,打着赤脚,撑一支长篙。水流很缓,水面如镜,不仔细看,竟有些察觉不到水流的样子。唯河底油油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方向悠悠的招摇,方知这水竟也是动的。这便是志摩诗中的青荇吧,“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坐在船中,与老人闲聊当地的风土,才知这河水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遇龙河,而刚刚的那座桥便是遇龙桥。遇龙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书生进京赶考,适逢大雨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无法横渡,正在愁苦惶急之时,水中忽现一条青龙,龙身如拱,首尾搭于河水两侧,助其过河。后来书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便在青龙浮现处,筑一拱桥以示恩谢,取名遇龙桥。遇龙河也本非此名,而是河随桥姓,因桥而名。
  遇龙河的名声,在于漂流。而遇龙河的漂流却迥异于惯常所指那种惊险刺激的激流勇进,遇龙河漂流在于河水的幽静,风景的秀美。船在镜面上行进,人在诗画中飘游,偶尔一声清洌的山歌,竟唱得天空也高了几许,心胸也阔了几分。河畔两侧,一株鹅黄的金柳,几丛翠绿的嫩竹,四周座座青山犹如一个个少女,娇羞的遥望。正自恍惚间,忽听老人一声“小心了”,排首便一头扎了下去。原来船行至一处堤坝,大概是灌溉的需要吧,遇龙河上有很多这样的堤坝,拦腰横砌在水浅的地方,堤坝并不拦截,而只是蓄水限位,河水自堤坝上漫过,有半米到一米不等的落差,形成一排小小的瀑布,从上游下望很难察觉。方知道水流平缓,河面如镜的原因。堤坝上水深约有十来公分的样子,竹排冲下来可以听到船底刮擦石头的声音。排首扎进水中,复又抬起头来,水便漫了排面,鞋子也跟着湿了。兴致忽至,索性脱了鞋袜,挽起裤腿,也学老人一般打着赤脚,站起身来说:您来坐,我来撑吧。我自小生在滦河边,对河,对水,对与水有关的一切事物都有种莫名的熟悉,划水撑船自然不是什么难事。轻轻地握着竹篙,轻轻地让它滑至水底,轻轻地后撑,船便轻轻的行进了,船尾层层的燕尾轻轻的荡去,而篙头滴落的一串水珠,溅起了圈圈涟漪,不一会儿,便消失了,消失在渐去的复又平静的水面。在这淡淡的暮色中,在这青山的环抱里,在这翠竹绿柳点缀如梦境的河面上,或许,我该披一身蓑衣,戴一顶斗笠,便融入了,融化在这如诗的山水里……
  回到西街,已是华灯初上,小小的西街开始变得热闹起来。路上悠闲的走着游人,各种年龄,各种肤色,各种国籍不一而足。有人把西街比作洋人街,有人把西街称作地球村,想来不无道理。据说,在西街有很多当年的“背包老外”与当地男女结婚,落户与此,开一家小小的店铺,过着悠闲自在的桃园生活。所以,也有人戏称西街:白皮肤的是土著,黄皮肤的是过客。是的,街边上的民俗店、西餐厅、咖啡馆及路旁一张张小桌边,随处可见围坐着的老外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人对坐,或放单独处,悠悠饮着啤酒,细声闲谈。
  西街是一条文化街,从街头到街尾,几乎所有的店面都极具文化特色。全国有名的工艺品在这里都可以买到,各种饰品、各种字画挂满店铺,从锈迹斑斑的仿古青铜,到木制象形的图腾雕刻;从青白相间的蜡染挂饰,到剥丝抽茧当面纺织的丝绸旗袍;从现场作画的T-shirt,到手工制作的手机包;从各式各样的古币鉴赏,到琳琅满目的小人书收藏,甚至还会有英文版本的毛主席语录,在这里同样可以买到。
  西街也是一条酒吧街,有些酒吧是纯专营酒吧,亦有些饭店白天经营餐饮,晚上经营酒吧业。无论餐饮或酒吧,都充满各国特色和情调。有人说来西街不泡吧就如同到了北京不登长城般令人遗憾。酒吧的装修各具品味,无论是灯光的选取还是桌椅的样式以及摆放都凸现了各自的独特。走在街上,一些酒吧传出劲爆的迪曲,有些则轻柔舒缓。各色各样的店铺,各色各样的游人,各色各样的音乐,各色各样的灯火,竟映得你眼光有些迷离。而此时,西街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我选了一家安静的酒吧,找了一个昏暗的角落,叫上一听啤酒,一边听着轻柔的音乐,一边轻呷慢饮。忽而想起今天竟是自己的生日,便举起酒,对自己轻声说了一句:干杯。

丁亥年正月初九



greywing(greywing)于 2007-4-22 15:04:48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