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介绍到上海知青网看了一下,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那个年代。
记得在68年复课,工宣队进驻学校后,就开始分配,由于我家是文革受冲击的对象,所以第一批的工矿没有我的份,而是有二个选择:一是到崇明农场(全班只有四个名额),二是等第二批工矿。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就选择了第二批工矿,想在本地的工厂上班,不要离开家。哪知道一切在瞬间就变化了,变得那样的无可奈何,那样的突然,那样的不可思议......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令下,无数的知青没有留城的希望,满怀激情的奔赴祖国的边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切都是跟着毛泽东的路线走,随大流(没有留城工矿的可能),再说人也小,天天就是听各地的报告团,介绍风土人情,交通等,越是困难的地方就越是报名的多。我与小学的同学(中学不是一个班)选了好长时间,才选择了吉林(也不知道是什么标准,年少气盛吧?)当然一报名,就批准了。那时是计划经济,物质匮乏,购买东西都凭通知书(现在这张值得纪念的通知书还在哦),毛毯,棉胎,热水瓶......连打包用的麻袋,绳子都是计划供应的(现在说给下一代听,简直是天方夜谭,犹如忆苦思甜)。我的老妈以为一去就不会回来了,什么都要买,就连草纸,肥皂也都给带的很多,足以用一到两年(那时我的行李可算是很多了---两个大箱子,一个铺盖包)。半个月后,就整装待发了。当时也不知道与谁在一个队,有多少人。一切就像做梦一样,随着时代的潮流,随波逐流。
先写这些吧!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