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不行了,我要撑住!!
作者echochris
标签桃花
阅读次数:34
你爷爷的,有种就拖死我们,不要让我们考试了,也不要让我们写论文了,也不要让我们睡觉了……

55555,有种你就拖过暑假去不好吗?

---------无聊无赖无奈的分割线----------

为了改变心情,特转古文一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
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
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
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
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
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
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
子高引导入文育营,因共立栅。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
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
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
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
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
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
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
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
安寺。

  高宗入辅,子高兵权过重,深不自安,好参访台阁,又求出为衡、广诸镇。光大元
年八月,前上虞县令陆昉及子高军主告其谋反,高宗在尚书省,因召文武在位议立皇太
子,子高预焉,平旦入省,执之,送廷尉,其夕与到仲举同赐死,时年三十。父延庆及
子弟并原宥。延庆因子高之宠,官至给事中、山阴令。


下来是香艳版本的,cj的或者自认还比较cj的不用看了:

南朝秘史 (清)杜剛 著(节选)

話說霸先襲殺僧辯,其隙從何而起?先是霸先有女,名紅霞,其母張氏,霸先妾也。夢折桃花而生,故以紅霞爲名,年及笄,美而慧,不特容顔出衆,亦且詩畫兼優。自江陵之陷,霸先子弟之在荊州者,盡入于魏,而紅霞常依膝下,母又早亡,霸先特愛憐之,恣其情性,不甚拘束,故常風流自喜。是時霸先與僧辨,結廉蘭之誼,僧辯有子名頠,饒丰姿,善騎射,霸先遂以女許焉,會僧辯有母喪,未成婚。一日,頠至京口,以子婿禮來見,紅霞方問省堂上,從屏後窺之,見其體態不群,風流可愛,自以爲得人,不覺春心撩亂。歸房之後,感想形於夢寐,私語其婢巧奴曰:“天下美男子,有勝於王郎者乎?”
  巧奴笑曰:“王郎美矣。小姐特未見東閣公子身邊隨侍的陳子高耳,其美勝於王郎數倍。如並見之,當使王郎無色。”紅霞曰:“那人何在?”巧奴曰:“其人即在府中朝夕待公子左右,公子亦愛如珍寶。”紅霞曰:“汝得令我一見乎中’巧奴曰:“見之甚易,俟其隨公子在堂,小姐亦從屏後窺之可耳。”一日,探得公子在堂,即往窺之,果然容顔姣好,遠勝王郎,遂移思慕之心,全注子高身上。
  看官,你道子高因何在府?先是子高世居會稽山陰,家甚貧,業織履爲生。侯景亂,人民漂散,子高從父流寓都下。年十六,尚總角,容貌眣麗,織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發,自然蛾眉,見者靡不噴噴稱羨。即遇亂卒,揮白刃相加,見其姿態,噤不忍下,得免死者數矣。及侯景平,干戈稍息,人民各歸故土,子高父已死,亦思還鄉。一日,走往江口,覓船寄載,路遇一相者,熟視之曰:“觀子氣色,精光內露,富貴在即矣。”子高曰:“貧苦若此,得免餓死幸矣,何富貴之敢望?
  ”相者曰:“子記吾言,前途自有好處也。”子高笑而置之。
  行至江口見有巨船廿號,旗幡招展,排列江岸。詢之,乃是霸先侄,名蒨,字子華,素具文武才,以將軍出鎮吳興,停舟於此。子高不敢求載,呆立視之。時蒨在舟中,獨坐無聊,走向艙口外望,忽見一美少年,提一行囊,立在船側,雖衣衫藍縷,而顔色美麗,光采奕奕。大驚曰:“不意塗泥中有此美墨。”
  蓋蒨素有龍陽之癖,一遇子高,越看越愛,不禁神魂飄蕩。便令人呼之上船,子高進艙叩見,退立於旁。近視之,更覺其美,便問曰:“若欲何往?”子高曰:“欲歸山陰,在此求載。”
  蒨曰:“汝歸山陰,量汝亦無出頭之日,若欲富貴,盍從我去?
  ”子高忽憶相士之言,連忙跪下謝曰:“如蒙將軍不棄,願充執鞭之役。”蒨大喜,便令後艙香湯沐浴,衣以錦繡,使之侍側。是夜遂共枕席。蒨頗偉於器,子高初嘗此味,相就之,不勝痛楚,齧被以忍,被盡裂。蒨憐之,欲止,曰:“得無創巨汝太過耶。”子高曰:“身既屬公,則我身即公身也,死且不辭,創何害焉。”蒨益愛之,事畢,擁抱而睡,日中不起。蓋子高膚理色澤,柔靡都曼,而性又柔順,善體主意,曲得其歡,故蒨得之,如獲至寶。自此以後,恒執佩身刀,侍立左右,片刻不離。蒨素性急,在吳興時,每有所怒,目若虓虎,焰焰欲咬人,一顧子高,其怒立解。麾下稟事者,必俟子高在側,可以無觸公怒。蒨常爲詩贈之曰:昔聞周小史,今歌明下童。
  王麈手不別,羊車市若空。
  誰愁兩雄並,金貂應讓儂。
  因教以武藝兼習詩書,于高從此亦工騎射,頗通文義。
  一夜,蒨樂甚,私語子高曰:“人言吾有帝王相,果爾當冊汝爲後,但恐同姓致嫌耳。”子高曰:“古有女主,當亦有男後。明公果垂異恩,奴亦何辭作吳孟子耶!”因清改姓爲韓,蒨大笑。年漸長,子高之具亦偉,蒨嘗撫而笑回:“他日若遇娘子軍,當使汝作前鋒,沖堅陷陣,所當者破,亦足壯我先聲也。”子高答曰:“政慮粉陣繞孫、吳,非奴鐵纏矟翼之使前,王大將軍不免落坑塹耳。”其善酬接如此。蓓又夢騎馬登高山之上,路危欲墮,子高從後推之。始得升,由是益寵任之。
  至是蒨解吳興之任,佐霸先鎮京口,同居一府。子高亦住府中,故紅霞見而悅之,謂巧奴曰:“汝固有眼,不意近在一家而幾失之也。”自此朝思暮想,懨懨生起病來。巧奴會其意,乃曰:“小姐近日精神消減,得毋爲那人乎?”紅霞曰:“不瞞你說,我實想他,你有何計策,喚他進來一遂吾懷,吾當重重賞你。”巧奴搖首曰:“奴亦有心久矣,但那人與公子,時刻不離,無從近之,奈何?”紅霞聞之,默默不樂,因作一詩寄意雲:錯認王郎是子都,牆東更有霍家奴。
  只憐咫尺重門隔,暮雨澇遊暗自籲。
  一日,紅霞正在房中納悶,忽見巧奴笑嘻嘻走進道:“小姐喜事到了。”紅霞曰:“何喜?”巧奴曰:“今日大將軍出征,帶領公子同往。子高因有微恙,不便鞍馬,獨留書室,我已打聽明白。到晚,小婢以小姐之命喚他,那怕他不即進來。
  豈非平日思想,可以一旦消釋?”紅霞大喜,巴不得立時相會。
  就囑巧奴,點燈後,先把守門人打發開了,即到東園,悄悄領他進來。巧奴欣喜領命。
  卻說子高隨公子在府,所居名曰東閣,乃是內園深處,與小姐所住內室,僅隔一條夾巷。公子愛其地幽雅,故獨與子高居此,其餘從者,日間進來伺候,夜間俱宿外廂,將子高當作絕代麗人,而以東閣爲藏嬌之所。奈值軍事緊迫,子高病體初愈,不能隨往,故留他看守東閣,且可靜心調養。當日子高獨處無聊,到夜更覺寂寞,坐至初更,正欲閉戶就寢,忽見一輕年女子,悄步入室。子高忙問道:“姐姐到此何干?”女微笑道:“吾奉小姐之命,特來喚你進去。”子高愕然道:“仆何人斯,而敢私入內室耶?”巧奴再三催之,堅不敢往。巧奴無奈,只得進內回復紅霞,言其懼罪不進之故。紅霞此時,已等得不耐煩,聞其不來,心愈著急,一腔春意,那裏按納得住,也顧不得千金身價,只得帶了巧奴,自往招之。時已更深,月明如晝,府中上下俱已熟睡,唯子高被巧奴一番纏擾,坐臥不甯,門尚半啓。忽見巧奴複來,低語道:“小姐自來喚你了,快去接見。”子高大驚,連忙趨出,果見小姐立在門首,便道:“何物小子,敢勞小姐降臨。”紅霞以手招道:“來,奴自有話問你。”回身便走。巧奴便催他進內,子高懼違小姐之命,只得帶上雙扉,亦隨後而入。幸喜一條長弄,曲曲折折,直至內宅門首,守門乃一老仆,已受紅霞囑咐,早早去睡,並無一人撞見,心下稍安。及進宅門,小姐已歸繡閣,巧奴候在庭中,便引子高直至內房。諸婢知趣,各自躲開,單留小姐獨倚妝台。
  子高見了小姐,忙即跪下。紅霞便以手扶起道:“不必行此大禮,但奴慕郎已久,渴欲一會,郎何作難若此?”子高曰:“非不欲也,直不敢耳。”紅霞曰:“我爲父愛,府中人莫敢犯我,子毋畏焉。”巧奴在旁道:“夜深了,良辰有幾,請安睡罷。”斯時女固春心蕩漾,男亦欲火如焚,遂共解衣上床。要曉得紅霞情竇雖開,尚屬合葩處女,怎禁得子高之具,已與主人相仿,嬌枝嫩蕊,豈堪承受,只因紅霞貪歡過甚,雖苦亦樂。
  又虧子高曲意溫存,漸人佳境,使之盡忘艱楚。直至五鼓,雲收雨散,方擁抱而寢,沈沈睡去。巧奴見天色將明,忙催子高起身。二人只得披衣而起,送至堂前,重訂後會而別。從此朝出暮入,巧奴皆諧私好,紅霞越發情濃,所有珠玉珍寶,價值萬計,悉以與之。又嘗書一詩于白團扇,畫比翼鳥於上,以遺子高。詩曰:人道團扇如圓月,依道圓月不長圓。
  願得炎州無霜色,出入歡袖千百年。
  子高亦答以詩雲:
  團扇複四扇,宛轉隨身便。
  珍重手中擎,如見佳人面。
  久之,事漸泄,合府皆知。惟事關閨閣,又系主人愛女,誰敢泄漏,故霸先全然不覺。其後子高恃寵,淩其同伴,同伴怨之,欲發其事,而慮主人庇之,反致罪責,乃窮其所贈國扇,逃至建康,以呈王頠,且告之故。頠大忿恨,訴其父僧辯。僧辯怒,托以他故,絕陳女婚。霸先亦怒,謂僧辯無故絕婚,必有相圖之意,因此外和內忌,常驚異志。至是僧辯納淵明爲帝,又拂其意,遂發兵襲僧辯,並其子蒨殺之。後蒨出鎮長城,子高遂往,不得與女相見,女日夜想念,鬱鬱而死。此是後話不表。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