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一
红学大观,宏大庞杂,又被种种表象和结论羁绊,至今,虽为百家争鸣之艳,却有真象深陷之忧,恐各为一己之见,成百伪莫辨,“石”沉大海之悲。
今若要水落“石”出,就必要从根源论起。
二
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等,支流庞杂。一般又划分为旧红学和新红学。
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评点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等人,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索隐派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至今仍不断有这一类的著作问世。
新红学以考证派代表作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的出现为界。考证派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对版本的考订,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外,还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
此外,还有不少红学家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出发,研究它的写作方法、文学特色、思想意义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运用西方哲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全面评论,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部著作。
三
关于红学各个流派的产生,笔者认为与信息公开和流通的程度和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之所以先有了索隐派,其一,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研究者对很多历史信息无法了解,只能通过一些不确切的信息猜测、臆断。也因此会产生离作者创作年代越久远,其结论越偏离的现象。其二,是由于其创作和描述的特殊历史背景,作者和参与的人都有意掩盖、隐瞒创作真象,但其欲彰弥盖、隐山露水的描画手法,给了研究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其三,是当时的研究者的言论受到历史背景的约束,观念受到环境的影响,最终公开的言论或有难吐真言之隐,或难免一己之言的偏激。
随着那个朝代的逝去,言论枷锁的打开,散失民间的版本和信息的收集,特别是历史资料的公开,为红学研究的科学求证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这也是新红学得以迅速发展、卓有成就的原因。
老红学的优势在于,其研究时代距离作者创作的年代近,有一些是同年代、同生活背景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评论角度更贴近作者和当时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刘心武先生运用了考证派的视角和信息,对红楼索隐研究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虽褒贬不一,但又掀起了新式索隐派的风潮,同时也引起发了人们对红学的再次关注。
四
在这里最值得重视,而又经常被忽视的红学研究者是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第一读者,他们与作者有相似的生活环境和价值取向,对作者及其的创作意图有即时、明确的了解,他们才是最权威、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红学研究者。同时,通过对他们的经历
、作品和与作者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多、更深地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创作动机和来源等。因此,研究他们也是红学研究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既然《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作品的经典传世之作,要对他进行的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就应该追本溯源,以他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甚至是参与群体为基础,剖析辨别真情假象,还原其庐山真面目。
因此,笔者既认同考证派的科学考证,也赞成索隐派的丰富想象,所谓大胆猜测,科学论证,方为寻求真理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