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凉州词
作者海*越
标签杨柳枝
阅读次数:634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羌笛何须怨杨柳”,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如今,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诗人劝慰他们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诗人的本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守边的士兵。
--------------------------------------------------------------------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ǚ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作者背景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词释义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