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红楼梦》“复原”佚稿大事纪年
作者盼盼6896
标签红楼梦
阅读次数:133
据考前80回共写了15年的“历史”;“复原”佚稿之大事纪年,即从第十五年秋开始。

第十五年深秋(第八十一回),边疆发生“叛乱”,宝玉与黛玉“别离”后,与贾府“世袭武职”之男子一起,随“王师”出征。第四十五回末林黛玉所拟《别离怨》一节,即对应此次“别离”。第七十八回“快散时忽然谈及”的一段“风流隽逸,忠义慷慨”之“佳话”,亦是第八十一回赴边之事的铺垫。
第十五年“秋冬”之际(第八十一回),“日暮倚庐仍怅望”过后,荣国“老祖宗”贾母去世。第四十五回末“明儿一早我回老太太”一段,即应此事。第四十六回 “若是老太太归西去了,他横竖还有三年的孝……”一段,亦是贾母过世的时间提示。
第十六年“清明”(第八十二至八十四回),“王师败绩于茅戎”,为平息战事,探春奉命远嫁“和番”。 第四十六回“……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一段,即对应此事。
第十六年秋(第八十二至八十四回),“二木头”迎春出嫁一年后,被“中山狼”折磨致死,所谓“一载赴黄粱”是也。第四十六回 “……我能活了多大……我竟是个呆子……恨不得立刻拿来一下子打死”一段,正应此事。
第十六年“中秋”夜(第八十五至八十七回),因思念远在边疆的宝玉,林黛玉于“泪尽”之后, 投身“大观园的池子里”。“一别西风又一年”后,贾宝玉归来,“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时节,有“对景悼颦儿”之举。第四十七回 “ ……上月我们大观园的池子里头结了莲蓬,我摘了十个,叫茗烟出去到坟上供他去……”一段,即应此事。
第十六年秋后(第八十五至八十七回),王熙凤“机关算尽”,被弃之如“帚”,李纨继而代理家务。第四十七回“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我正要算算命今儿该输多少呢,我还想赢”,“你们就弄他那么一个真珠的人来,不会说话也无用”一节,即应此事。
第十七年端阳节前(第八十八至九十回),薛宝钗嫁宝玉,所谓“雀巢鸠占 ”是也。第四十八回正式搬进大观园做“主人”、“住持”一段,即应此事。
第十七年“端阳佳节”(第八十八至九十回),贾府被抄。第四十八回有祖传“古扇子”的石呆子家被抄一段,即应此事。
第十七年端阳节后(第八十八至九十回),贾宝玉“弃宝钗、麝月”,第一次“出家”为僧。第四十八回“可知‘三昧’你已得了”,“惜春打发了入画来请宝玉,宝玉方去了”等,均是照应。
第十七年秋(第八十八至九十回),四姑娘惜春出家为尼。第四十八回 “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一节,即应此事。
第十七年“重阳”节间(第九十至九十一回),贾宝玉“ 还俗” 。“慰语重阳会有期”,“长安涎口盼重阳”,“粘屏聊以慰重阳”,均寓宝玉、宝钗“重阳”聚合之意。第四十九回“薛蟠之从弟薛虬,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正欲进京”一段,亦应此事。
第十七年“十月十五”夜(第九十至九十一回),“王室乱”后,原于“榴花照眼”时节伴驾远行的贾府大小姐元春,“薨”于 “路远山高”之途。第四十九回“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两段,即应此事。
第十七年冬(第九十一至九十三回),经茜雪、贾芸与小红等帮助,史湘云与贾宝玉别后重逢。第四十九回“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正是陷入“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之境的“一对叫化子”。
第十七年冬(第九十一至一0二回),“通灵宝玉”被窃,王熙凤“扫雪拾玉”于“五父之衢”。“哭向金陵”之时,携“玉”至江南;后由“甄宝玉送玉”。第四十九回“我知道这镯子的去向……我们也不用找,只管前头去,不出三日包管就有了”, 第五十二回 “你怎么就得了”两节,即照应此事。
第十七年冬 (第一00至一0二回),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救巧姐于“烟花巷”;得以逃身的“侯门绣户女”,与板儿“巧”成“仙缘”。第五十二回 “这小娼妇也见过些东西……”,“恐怕难养活,巴巴的写了他的小名儿,各处贴着叫万人叫去”一节,即应此事。
第十七年冬(第一00至一0五回),长安“静养”之地“失陷”后,妙玉违背师父“临寂遗言”,“扶柩南归”。所谓“枯骨屈从红颜”,“他日瓜洲渡劝惩,不哀哉……”,即指此事而言。第五十二回“自然等送了殡才来”,第五十三回“送母殡后,业已回来,… …常常思母念悲……”两段,即应此事。
第十八年“元宵”之夜(第一0六至一0八回),“荣国”贾府与大观园被烧成一片瓦砾场。第一回“小《春秋》”尾之“火”、第五十四回“中《春秋》”末之“火”,均应第一0八回“大《春秋》”终结处之“灾”。
第十八年正月(第九十七至一0八回),在外“游历”的薛宝琴,来至“荣国”旧地,寻访大观园遗迹。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怀古”一段,乃是前应;第五十四回末 “击鼓传梅”一节,寓“荣国”恢复有望之义,曲演《“琴”挑》, “俟后圣”之心见焉。
第十八年“春”(第一0六至一0八回),贾宝玉第二次“出家”,“乘槎”而去。所谓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即是“获麟”之后“乘槎”远去之本。 “凤仪于庭”,“麟游于野”,乃《红楼梦》之“太平”理想,故有第五十四回末之“箫韶大套”出;《灯月圆 》,“备矣”!

以上80回后佚稿“大事纪年”,虽仅是一个大体框架,但对《红楼梦》全书“第一人”贾宝玉的精神归宿,“金陵十二钗”中除已去世的秦可卿之外所有人物的命运归程乃至“荣国贾府”的最终结局,均有“纪年”与“分回”意义上的明确交代。众多故事细节的穿插交织,据此亦获得“体系”参照。因此,包括以“大事纪年”为结构主体而“复原”的28回佚稿在内的相对完整的108回“真文本”,乃是目前条件下“改编”与“重拍”一部“真《红楼》”的唯一文献依据。 

文献来源:2006年7月5日《牛城晚报》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