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谁是《红楼梦》的作者?
作者癞头和尚
标签红楼梦
阅读次数:556
《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
癞头和尚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我们都说她好,可以说百读不厌。可是读得多啦,渐渐的又迷糊起来,知道围绕着这部书形成了所谓的“红学”,这是全世界唯有的奇特现象。在对红楼梦研究的过程当中,红学逐渐形成了学多流派,大体可分为三派。有早期的评点派(评论派),索隐派,还有考证派,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各种学派纷呈,各种学派互相交锋,让人愈觉烽烟四起, 莫衷所是。
所谓的索隐派,远的暂不说,从蔡元培先生开始,到现在的霍国玲姐妹的红楼解梦曹雪芹刺杀雍正,土默热先生南明说,还有最近刘心武先生的“秦学”,等等, 都是引经据典,各持一端, 并且还有大发展之势。和索隐派相抗衡的考证派,自胡适先生以来,把曹雪芹的著作权基本确定,把曹雪芹引经据典考证为曹寅的孙子,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冯其庸先生等老一辈红学家把红学进一步发展到“曹学”,把曹雪芹当年在北京的几个朋友的有限的珍贵史料找了出来,又把曹家家谱照实的往上翻了几代,这样好象基本上就把曹雪芹的著作权给确定啦,这是新红学发展到现在的丰功伟绩,也确立了当代“新红学”的主流地位。
可是偏偏还是半路上杀出了程咬金,从戴不凡先生开始,陆续有人向主流的红学发起挑战,不承认曹雪芹的著作权。这里最有力的提问就是,作为曹雪芹著作权证据的,是当时曹雪芹北京的朋友没有一个人说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倒也言之凿凿,不能说人家提问的没有道理。 胡适先生考证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可是现在发现的五庆堂曹家家谱根本就没有曹雪芹的名字。
你说是曹寅的孙子,拿出证据来?清宫档案,记载曹(禺页)的妻子马氏怀孕及七月,这可能就是曹雪芹,大家认为这很可能就是曹(禺页)的遗腹子,可冯其庸先生说,曹家家谱明确记载(禺页)子天佑,官州同。因此,冯先生认为,曹雪芹是曹(兆页)之子。但家谱仍没有记载。
这样,考证派时乎走到了尽头,《红楼梦》给我们留下来的证据太少啦,剩下来的资料唯一支持曹雪芹的著作权的,那就是脂批,可也有人反对说,脂砚斋是谁啊?确实没有史料确切证明脂砚斋的身份。有的也只是推测。也有人推测说脂批是后人作伪。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果脂砚斋是后人造假作伪,那新的红学真的就要“呼啦啦似大厦倾啦”。
还剩下一派,那就是评论派,从《红楼》艺术的角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这一派受到的驳难最少,大不了是角度不同,观点不同,认识水平不一样罢了。好像最为风平浪静。可是,如果连《红楼梦》的作者时代背景都搞不清楚,那么,又怎么能全面地把握、分析、研究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和思想呢?看样子,这一派也不能置身事外,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场争论势必波及评论派。
红楼梦的作者和时代背景确实是目前红学界各种问题最根本的焦点。
一、 红楼梦成书的年代考定。
首先假定我们不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脂批我们也暂且不用。
要搞清红楼梦的的作者,就的首先弄清红楼的成书年代。因为作者首先是在一定的历史时间里活动的,任何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域内活动的,红楼梦的作者也不例外。既然我们假定不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那我们就的首先从《红楼梦》的传播开始,来个以书找人,顺藤摸瓜,首先把《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搞清楚。
乾隆25年,(1760年)富察明义是第一个明确提到(红楼梦)的人。他读《红楼梦》以后,写了二十首《题红楼梦》绝句。明议题诗自注曰:“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这并不是孤证,乾隆33年(1768年)较早提到《红楼梦》的还有永忠。1768年,永忠读到《红楼梦》后,感叹称好,诗情涌动,写了三首七绝,标题是: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三绝句。其中一首著名的绝句云:
传神文笔足千秋,
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
几回掩卷哭曹候!
墨香是敦氏兄弟的幼叔,估计墨香这套《红楼梦》是从敦氏兄弟或明义手中得来的。永忠也是敦氏兄弟的文朋诗友,书到永忠手里也属正常--好书大家传阅。
乾隆的堂兄弟、永忠的堂叔爱新觉罗·弘(日午) 也提到《红楼梦》。他读到永忠吊雪芹三首绝句后,在上面批道:
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闻之久矣”(非单指弘[日午]),说明《红》书渐有名气,开始流传开来。
以上资料充分证明了《红楼梦》在乾隆25年就已经写成并开始在社会上手抄流传。永忠在这里首次提到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哭曹侯,吊雪芹),这时,曹雪芹已去世五年。再向前推,在乾隆25年前,没有任何资料明确证明《红楼梦》流传的证据。敦城、敦敏的诗,张宜泉的诗,除了一句“不如著书黄叶村”都没有明确说到《红楼梦》和作者是曹雪芹。但《红楼梦》在这个时期开始流传却是有文献确证的。这是我们可以确定《红楼梦》成书的最下限。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不管作者是谁,《红楼梦》本身是在这个时期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了其他的历史资料,《红楼梦》文本本身是作者留给我们考察《红楼梦》故事时代背景最有力的证据材料。任何一部小说和书籍资料,他所记载的信息材料都是以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为背景,科幻小说和所谓的预言之类的书籍除外。康熙时代的小说,不可能写到雍正年间的事件,也不可能写到乾隆年间的重大事件,更不可能写到民国的事件背景,这是不争的真理。那么,《红楼梦》本身所含的时代背景信息就只能发生在乾隆25年以前。这是放宽到极限的说法。《红楼梦》文本本身唯一一次提到红楼梦时代背景的信息是《红楼梦》十六回,赵麽麽、凤姐之间的一段对话,这是众所周知的:
赵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庚辰侧批:文忠公之嬷。】贾琏道:"这何用说呢!不然,这会子忙的是什么?"【甲戌侧批:一段闲谈中补明多少文章。真是费长房壶中天地也。】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甲戌侧批:忽接入此句,不知何意,似属无谓。】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庚辰侧批: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我偏没造化赶上。"【庚辰侧批:不用忙,往后看。】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庚辰侧批:又要瞒人。】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甲戌侧批:又截得好。"忙"字妙!上文"说起来"必未完,粗心看去则说疑团,殊不知正传神处。】"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甲戌侧批:点出阿凤所有外国奇玩等物。】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庚辰侧批:应前"葫芦案"。】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嗳哟哟,【庚辰侧批:口气如闻。】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庚辰侧批:点正题正文。】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庚辰侧批:极力一写,非夸也,可想而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庚辰侧批:真有是事,经过见过。】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庚辰侧批:对证。】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甲戌侧批:是不忘本之言。】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甲戌侧批:最要紧语。人苦不自知。能作是语者吾未尝见。】
此处,六次点“预备接驾”。贾家一次,赵麽麽口中,说咱们贾家那是正在姑苏扬州一代建造海防,修理海塘,这和清史稿记载康熙南巡的史实非常吻合。王家一次凤姐说,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独甄家四次。“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历史上只有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南巡。其他皇帝都没有六次南巡,并被一家接驾四次。那么文本是指的乾隆南巡吗?乾隆也是效乃祖六次南巡,并四次住在陈家。可以肯定地说,绝对不是指乾隆南巡。因为《红楼梦》至少在乾隆25年就有文献证明已经写成并流传,乾隆皇帝在乾隆25年只南巡了二次。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二年, 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第四次是乾隆三十年,第五次是乾隆四十五年,第六次是乾隆四十九年。乾隆25年就已经流传的《红楼梦》,不可能写到江南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就像我们现代“文革”时期的小说,绝对不可能写到江泽民参加香港回归的盛况是一个道理。而此时乾隆才进行了两次南巡,不可能出来接驾四次的历史事件。所以,《红楼梦》文本这段对话绝对不是指乾隆六次南巡,而是指康熙六次南巡。
我们知道,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最后一次南巡。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六次南巡。三十八年以后的四次南巡,都由江南织造曹寅接驾。那么,按照文本透露的信息, 凤姐说,自己晚生了二、三十年,没有赶上“太祖皇帝仿舜巡”,赵麽麽说,“独他家(甄家)接驾四次”。这就无可争辩的证明了如下事实:即《红楼梦》的作者在写此《红楼梦》的时候,江南甄家已经完成了四次接驾历史事件,如果写《红楼梦》的年代是在最后一次南巡以前,那么,文本中就不可能写到“甄家接驾四次。”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红楼梦成书的年代的上限,即康熙46年。那么,《红楼梦》的写作年代,我们可以断定为康熙四十六年----乾隆二十五年之间。同时,根据甲戌本范例,“曹雪芹”用了十年的时间,批阅增删,那么,我们又可以把上限确定为康熙五十六年。因为康熙四十六年往前推十年,是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还没有完成他的六次南巡。作者也就不能写真家接驾四次。根据凤姐所说,她自己晚生了二三十年,没有赶上南巡,按文本的情节,这是正好是为迎接元春省亲修建大观园,作者把这个故事情节放在了年代,即康熙46年向后推二三十年,即雍正六年到乾隆二年。按照凤姐的口气,此时的年龄应该在25岁左右,该大观园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康熙46年+25年就是雍正十年左右。 根据这一情节,我们可以认定,《红楼梦》开始创作的年代还应比凤姐所说的时代晚,其上限应该在乾隆二年以后。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现在有个作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一部小说, 书中的人物正在修建大观园举办一个盛典,他让书中的人物说:“哎呀呀, 可惜我们晚生了二三十年,没有赶上开国大典”我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我国举行开国大典, 晚生了二三十年就应该69年到79 年, 正好是我国的文革期间。修建大观园故事的时代背景必定是文化大革命。那么作者的写作年代肯定是在文革以后。其上限必定是1980 年无疑。同样的道理, 我们把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年代认定为乾隆二年凉也没有什么问题的。
我们现在发现的<红楼梦>版本,最早的应该是乾隆甲戌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脂砚斋在甲戌是重评, 那么, 脂砚斋初评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根据每隔一二年修订斋砚斋都要评一次的时间规律,脂砚斋初评的时间很可能在乾隆十六年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把红楼梦的初次写作的年代定位乾隆二年---到乾隆六年。其成书年代进一步精确为:乾隆十二年----到乾隆十六年之间.
土默热先生认为,甲戌本包括脂批中的干支,应该在往上翻一个甲子60年,即康熙甲戌年(康熙33年1694年),那么,我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皇帝只进行了两次南巡,独甄家接驾四次的事件还没有发生,作者怎么会写到小说里去呢?这种论点绝对站不住脚.
论者在再谈《红楼梦》版本源流和著作权问题 一文中说:”康熙甲戌是康熙四十三年(原文如此.实际是康熙三十三年,引者注)(公元1694年),从康熙二十九年洪升四十六岁开始创作《红楼梦》,到此历经了五个年头,《红楼梦》的初稿完成了前四十回,黄兰次评点后拿出来供人品评,遂有了今天只存世十六回(其余二十六回迷失了)的“甲戌本”。《红楼梦》创作初期是艰难的,进度也很慢,也就是这一年,洪升曾对老朋友褚人获说,自己以亲身经历写作的文章,“忽忽数年,迄无头绪”,可见创作进程不顺利。到康熙己卯年(公元1699年)和庚辰年(1700),又过了五六个年头,洪升经过数易其稿,才分别写出了完整的“己卯本”和“庚辰本”。洪升逝世于甲申年(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六月,就是这年八月的脂批中,出现了芹溪去世、评点者“泪笔”的字样。在其后的丁亥(1707)、辛卯(1711)、甲午(1714)年的脂批中,就只有畸笏叟的文字了,肯定这时脂砚斋(黄兰次)也已经过世了。”
请注意文本中赵麽麽是说“独他家接驾四次”如果是康熙甲戌年,康熙帝才进行了一次南巡,她怎么知道“独他家接驾四次”啊?洪升在康熙四十三年已经去世,他是不知道甄家接驾四次的史实的。因而洪升说是站不住脚的。再说,红楼梦这部小说写得非常之好,艺术成就超过前代的任何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她在写完以后,不可能不流传出去,康熙时代的文字狱还没有后来的残酷,但没有一条确切的历史史料来证明,来支撑他的观点。
到此我们暂且把《红楼梦》〉的成书年代确定一个时间范围,即红楼梦的初次写作的年代定位乾隆二年---到乾隆六年。根据文本“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我们可以认定其成书年代进一步精确为:乾隆十二年----到乾隆十六年之间.

二、追踪摄迹:真真假假掩盖着的作者“甄”“贾”之家
----江南织造之家
从文本可以留下来的材料,来分析一下《红楼梦》“真”“假”之家特征。
1、《红楼梦》文本是作者自己留给我们的唯一证据材料。作者亲历,假语写真事。
《红楼梦》文本中多次声明,《红楼梦》的故事,使自己亲历亲闻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图为供人耳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即将真事隐去,用贾雨村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贾雨村、甄士隐云云。《红楼梦》的故事不管是“真事隐”也好,“假语存”也罢,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的故事,用假语写的真事,这是作者的第一个特征。
2、“假做真时真做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用象征性的笔法写出了自己真家的家难, 召祸。
我们暂且不论“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明文点出曹雪芹这一条,我们看看作者还写了些什么。经历了一些什么。其实,从文本中我们最没有争议的,是说书的作者为“石头”,可石头是不会写书的,不用说那是作者的托言。“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写甄士隐家的“真事”也是看似荒唐的“假语”,我们可以判定,甄家的真事是元宵节后,甄英莲丢失被拐卖到薛家,冯渊被薛蟠打死。甄家被葫芦庙和尚炸供着火,烧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又投靠岳丈家,然后看破红尘出家。甄家的丫鬟娇杏被贾雨村看中娶为二房,后来扶正。看是荒唐,其实是作者的真实经历。
作者笔下的甄家和贾家是一种映射的对应关系,有甄家宝玉相对应。正是“假做真时真做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说明作者的真家着火后什么都没有剩下。只有一个丫环当了贾雨村的二房是为“娇杏”,甄家的小姐做了薛蟠的二房是为“甄英莲”, 这无疑透露了作者自己的家庭背景:曾经被大火烧得片甲全无,只有真家的一个小姐做了人家二房,甄英莲。用隐喻象征性的写法,写出了自己遭遇过一次家难。这是作者的第二个特征。
3、作者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没有走进婚姻殿堂的爱情。“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从文本的内容看,作者大旨言情。写情上看,作者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爱情经历,有情人未成眷属。作者造一大观园,起太虚幻境,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恋人。经受一次爱情的严酷打击,是作者的第三个特征。
4、贾元春是皇妃。和皇家皇上有着亲密的亲戚关系,这是作者的第四个特征。

从这些特征我们还不能确定作者到底是谁。为了进一步弄清作者到底是谁,我们首先锁定《红楼梦》在文本中透露的家庭特征信息。通过对作者家庭特征的分析,来个“守巢捕鸟”。作者在文本中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多次在《红楼梦》里也“不经意”的透露给了读者。我们看看红楼梦的“家庭”有什么特点。
4、“独甄家接驾四次”,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曹家
十六回作者接赵麽麽的口,说“独他家接驾四次”。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证了只有是康熙南巡,不是乾隆南巡海宁陈家。那么,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的只有是江宁织造曹寅家。那么,作者的“甄家”是江宁织造曹寅无疑。和皇家皇上有着亲密的关系,这是作者的第五个特征。
5、一个“织”字, 泄露了天机。“贾家”也和“织”字休戚相关。
十六回,因元春省亲盖园子,选派贾蓉贾蔷到江南买戏子,这边贾蓉巴结凤姐,那边贾蔷也悄问贾琏:“要什么东西?顺便织来孝敬。”这里一句话,就暴露了贾家是江南织造的天机。如果不是织造家,没有人会用一个“织”字如此平常的用口语说出来。“织来孝敬”这是江南织造家的“专业术语”。贾蔷完全可以说“买来孝敬的”,如果不是织造人家,由谁会说出“织来孝敬”呢。
6、“甄家”的“上用”丝织礼品说明了什么?
“刚说着,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这里的“上用”二字,我以为做皇上用的意义来解。“上用”和“官用”一次恰恰相对。江南甄家是送的礼都是皇家用的丝织品,除了江南三织造家,还会有谁呢?
7、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给我们透露了林家的隐秘
第二回:“那日,偶有优质喂养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按《清史稿》巡盐御史载清代顺治年间始设两淮、两浙、长芦、河东个一人。康熙十一年停,寻复制。康熙三十年复设福建、两广个一人。五十九年停两广盐差。雍正元年停福建盐差。雍正二年停长芦、河东盐差。四年停两浙盐差。康熙四十二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与苏州织造李熙轮管两淮盐务。明年七月,钦点曹寅于本年巡视盐鹾。以此为始,一直到他病殁扬州,曹寅长年累月,奔走于江宁、仪真、扬州之间干办公事。从现存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的档案史料来看,曹寅留驻盐院、盐年的时间最为久长。名义上,曹寅以江宁织造的身份兼理两淮盐政;而实际上,他干办公务的重心已由织造转向盐差,活动的中心也由金陵移往扬州。
盐政,原称巡盐御史。雍正九年以后始正式改用盐政这个名称。或称盐道、盐课,掌管巡视盐税。两淮巡盐御史统辖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四省三十六府商纲亭户赋税出入,额运督销;察照户部的定运司分司盐灶、官丁、亭户,严行卫所有司缉捕私贩。《红楼梦》第二回里一会儿说:“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一会儿又说林如海“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第十九回又称林黛玉是“盐课林老爷的小姐”。盐政,巡盐御史、盐课用词不同,所指则是一回事。
《红楼梦》文本中林家和贾家是姑舅亲,现实中,曹家和李家也是姑舅亲。“巡盐御史”是在雍正九年以前的称呼, 盐政, 盐课,是雍正九年以后的称谓,文本中巡盐御史、鹾政、盐课称谓杂用, 我们可以把《红楼梦》开始写书的年代得上限定在雍正九年。
8 《续琵琶记》里的胡笳十八拍,贾母进一步把我们领到曹家大门口。
五十四回:。。。。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有资料证明,《续琵琶》是曹寅为自己的家里的戏班子写得的剧本。
《续琵琶》这出戏只有在曹寅和李煦家演出过。流传范围非常小。这样,作者通过贾母把我们引向了曹家的大门口。
9、“慧绣”和江南织造有什么瓜葛?
53 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稀世“慧绣”贾府也只有两三件, 把两件“慧绣”进了皇上的,恐怕也只有江南织造和苏州制造有优先权。“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
作为天下奇珍的“慧娘”的“纹绣”,只有江南织造才有优先收藏和进贡皇上的机会。
10 、贾政升任员外郎说明了什么?
第二回: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甲戌侧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邓遂夫先生论证的比较有力。现引在这里,本文不再赘述。
“书中描写曹家史实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曹寅病逝后,江西巡抚郎廷极立即奏请朝廷以曹寅之子曹顒仍为江宁织造。⑦接着,内务府亦以此事上奏。⑧皇上因恤先臣,即令长子(贾赦)袭官……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初四日曹顒奏折:“……蒙皇恩怜念先臣止生奴才一人,俾携任所教养。”⑨次年,曹顒奏折称:“荷蒙万岁旷典殊恩,特命管理江宁织造,继承父职。”⑩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衔……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十二日内务府奏折:“即请将曹頫给曹寅之妻为嗣,并补放曹顒江宁织造之缺,亦给主事职衔。……奉旨:依议。”11(贾政)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内务府奏折:“该项出售之人参,已于是年十月十二日交付管理三处织造事务郎中李煦、孙文成、员外郎曹頫等。”12从这一对照中即可看出:历史上的曹頫,不论在辈分、职衔乃至承袭职衔的情由、顺序等各方面,皆与《红楼梦》中宝玉之父贾政的情形一般无二。除此,在曹家的历史上便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完全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来。这就雄辩地证明:书中荣府第三代次子贾政的形象,只可能是以江宁曹家第三代过继次子曹頫为其生活原型而塑造的。当然,还须排除另一种可能性:会不会是书中虚构的贾政,与曹家实有的曹頫发生了巧合呢?这一点倒也不难解决。就在上述引文中“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衔”一语旁边,脂砚斋写了一条可以说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批语:嫡真事实,非妄拟也!”
关于《红楼梦》时代背景的若干问题(5)

11、御制胭脂米让我们也品尝到了江南织造的贡米香味?
53回和75回文本都提到了“御制胭脂米”。在曹(兆页)李煦的奏折中都提到了“御制胭脂米”的试种和种植情况。说明作者对这种与制胭脂米时非常熟悉的。李煦家种植了一百亩。当时持这种米的人家非常少。这也可以作为一条旁证吧?

以上十一条,“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图为供人耳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足以把作者亲历的“家”,甄也好,贾也罢,把我们如同路标一样,把我们引向江南织造之家---李家、曹家的大门口。独甄家接驾四次, 使我们把作者的“甄”家的认定集中在曹家身上。 贾政升了员外郎,贾母口中的《续琵琶》,都使得我们把作者的“贾”家也和曹家对应起来。这是文本真家之家的外部特征。下面再进一步分析一下《红楼梦》文本中的内部特征, 从而找出作者到底是谁。
三、《红楼梦》内证:甄家贾家----文本中所有红楼家庭的内部结构特征
《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的末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住一个残破不全、后继无人、风雨飘摇的“家”
《红楼梦》文本第一回交待,贾家已经是末世。贾雨村“因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一人一口。”,“荣国两门已经萧疏啦,不比先前的光景”脂批多次指出,“记清此句,书中之荣府已经是末世啦。作者之一原只写末世,贾府已经是末世了”“写出空宅”。仔细分析一下文本,贾府的末世,在表面的风光繁花下掩盖着的,第一是子嗣艰难“人口衰丧”,残破不全。第二是明确写出贾家的家业后继无人, 一代不如一代。第三经济拮据,内囊进竟也上来了。在第五回,荣宁二公指灵嘱托警幻“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甲戌侧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
 《红楼梦》中无论是作者和脂砚斋,都表明文本中的“家”已经是末世。
为了讨论《红楼梦》作者的家,本文只就贾府末世的子嗣艰难,残破不全的“家”进行分析。
   宁府三代单传。爵位只世袭了三代。宁国公一传至贾代化, 二传至贾敬。这里,本应长子贾敷袭官, 却是八九岁上死了,有次子贾敬袭了官。书中交代, 贾敬一位好道,把官三传至早年留下的一子贾珍承袭。贾敬又是乙卯科进士。宁府贾代化这一支到贾蓉这一带总计四代都是单传。在过去这叫子孙人眼不旺, 子嗣艰难。
荣国府在文本中虽然不是单传,可仔细分析,也是子嗣艰难
荣国府也是世袭了三代,到贾赦。代善临终遗本一上,皇帝格外开恩,赏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如今升到员外郎了。这和曹寅死后,康熙格外开恩赏了曹(禺页)、曹(兆页)一个主事继任江宁制造完全对景。从曹玺开始,曹家人江南织造也是如同世袭一样,三代父子相袭。文本中贾赦虽然袭着官,却任事不管,只知道一味高乐做一个又一个取小老婆,很少正面出场,这和宁府贾敬一味好道如出一辙,把官爵让给了儿子承袭有异曲同工之妙。贾敬让儿子承袭官爵,自然也要皇上格外开恩批准的。荣府贾赦作为长子并没有在贾府“执政”,儿子贾链也只是捐了一个官同知, 却在其叔叔身子那里小两口当家“主事”, 贾政夫妇在贾母面前却很得意,把贾家的执政达全都交给他们,自己享清福。仔细分析起来有些不对劲,贾赦如同尸居余气,袭着官却不掌权,贾赦还暗刺贾母偏心,只种情况只能用康熙御赐曹(兆页)过继给曹寅遗孀李氏来解释更为合理些。
看看王夫人的子嗣更为艰难。贾珠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死了,此处脂批:略可望着即死,叹!叹!快五十的人,才又得了一个“孽根祸胎”-----也是不能成继“家业”的。贾链、王熙凤更是绝后。文本交代得很明确。宁府的贾蓉和秦可卿在文本中更是没有一句可谈之语,也没有交代留有后代。《红楼梦》以假语写出了贾府的“子嗣艰难”后继无人的真事。这和现在考证的曹家真实情况是完全合榫的。
不仅仅如此,四大家族除贾家外的王、薛、史也是末世了,在作者笔下都是残破不全的“家”,已经风雨飘摇了。
王家:虽然王子腾看着飞黄腾达,一路高升到“九州统制”,却被作者用暗笔写出了王家的子嗣艰难。文本交待,凤姐自小是假充男儿教养的,并且取得是男人名字。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时代,只有子嗣艰难才会如此。把凤姐的这一特征和林黛玉、甄英莲一比较,“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王家的子嗣情况就不证可知。
结论就是,作者用暗笔写出王子腾也和林如海一样,膝下无儿。后嗣艰难。所谓不写之写是也。
薛家:只有一子薛蟠,自幼丧父。薛家母子哪里像“皇商”啊?简直就是遭难“避祸”寄人篱下的落难孤儿寡母。薛姨妈连个诰命也没有封上,根本就没有进宫的权利。老太妃国丧,薛姨妈只好看家。后来弄得薛宝琴、薛科也都投奔了贾母,这分明又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君子可欺之以方。作者用假语写真事,用假语写的真事写得非常和清理罢了,有故意留下破绽,让读者思量。薛姨妈也是王子腾的妹妹,和王夫人一样的姐妹,薛家的儿媳妇,为什么老太妃没有薛姨妈的事啊?就连元春省亲,薛姨妈因“外亲无职,不敢擅入”为由,最为元春亲姨母的她没有和王夫人的第一批接见。
又是一个末世残破不全的“家”
史家: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 是跟着它他叔叔婶婶长大的, 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和王熙凤一样,写实家的后嗣艰难,没有说史湘云自幼作男儿教养,文本中说史湘云有男孩的性格,喜穿男装,生来阔大宽洪量。这是从小作为男儿教养的结果。作者用另一番笔墨写出了史家的子嗣艰难。
还是一个末世残破不全、子嗣艰难、后继无人的“家”。四大家族无一例外是子嗣艰难,根基已尽。
那么甄家呢?非常明显的写出了根基已尽,子嗣无人的真实情况。
文本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家---课盐林老爷林家的末世
扬州林黛玉家也是世袭三代,到林如海之父皇上“额外加恩,又袭了一代。”林如海年已四十,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于去岁死了。林黛玉年方五岁,夫妇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的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 了解膝下荒凉之叹。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林黛玉和风姐一样, 自由也使假充男儿教养的。林家的家庭结构也是绝嗣, 只有一女,这和甄士隐的情况完全相似。甄英莲三岁上癞头和尚化她出家, 林黛玉、 薛宝钗也是三岁上有个来头和尚要化他们出去。作者在文本的许多家庭结构当中都强调了, 有一个儿子,偏又死了,这一重要共同特征。林家无疑也是末世了。曹寅在扬州这一时期,主要精力士河李煦合作,刻全唐诗。林如海按脂批有文林学海之意。
林贾和甄士隐家还代表了李煦家。这一点我们放在后面再谈。
1、、“甄士隐”代表的真家---后继无人,着火遭家难,根基一尽。
“甄士隐”的甄家,这是作者一象征性的手法写的“真家”。甄士隐年过半百,只有一女,家被火焚后,就连这唯一的女儿最后也被薛家抢走。甄士隐出家,甄家娘子依靠岳丈家过活度命。这也是后继无人的甄家。
2、金陵体仁院总裁甄家好好的也被炒家了。无疑也是根基一尽。结合隋赫德奏折“蒙恩稍示拨给。。”分析,见那江南甄家“金陵体仁院总裁,” 就是体会皇上仁德。
邓遂夫先生在关于《红楼梦》时代背景的若干问题(7)已经论及: “在曹家北返以后,那些“蒙恩谕少留”的江南房屋,又用来“养赡”谁呢?我猜想恐怕正是用来“养赡”曹家因种种缘故而不能离开或不愿离开南京的一部分亲眷。这样,我们不仅找到了《红楼梦》中屡屡提到“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的现实依据,同时也才可以真正懂得作者戏称“甄家”为“金陵体仁院总裁”的寓意所在。甲戌本在这一杜撰的头衔旁边,有一条颇费猜疑的批语: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   脂砚斋作批,向来不隐讳书中各种称谓的寓意或谐音。但奇怪的是,这里又成了一个例外--既知作者是“寓怀而设”,偏偏话到嘴边又“置而勿论”了。联系我们刚才的推断,再来品味批书人这一欲言又止的情态,便可恍然大悟:所谓“体仁院”云云,岂不正是揶揄“金陵甄家”的存在,体现了皇上“恩谕少留房屋,以资养赡”的“仁爱之德”么? “
邓先生所论及恰,引在这里,此不赘叙。从贾雨村口中以及贾母的对话和贾宝玉的梦境都可以看出。北京贾家和江南甄家遥相镜照的是金陵体仁院甄家。江南甄家好好的也被抄的根基已尽,也是末世啦。
3、开辟鸿蒙,谁是情种?---秦钟的家。
还有秦可卿家,她父亲秦业,年过七实,因早年无子,在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下了一个女儿,唤作可儿。秦业年过五旬方得了秦钟。这“情种”的家也是一个后嗣乏人的“家”。我们知道情种是作者自身的另一番笔墨生动写照。秦业因和贾家略有瓜葛,故和家贾结了亲。其实是作者用另一种笔墨写出了自身的家。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刘姥姥的女婿王家。那也是三世单传破落的家。文本交代,刘姥姥是积年的老寡妇,世面上也是见过的,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王狗儿家无疑是曹家被抄家后的生动写照。甄士隐着火败家后, 也是依附岳家过活,也是文本中交代得很明白,读者可自信对照参看。这里不赘述。还有帮趁着女婿过活的就是贾珍的岳母尤老娘。贾珍的岳丈尤家的破败尤其惨烈。尤老娘带着二姐三姐改嫁到尤家,和贾珍之妻尤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最后沦落到和贾珍父子有聚麋之俏。和表面繁华的贾家有瓜葛的人家都已破败不堪了, 从联姻之一角度也反照出贾府已经是末世风雨飘摇了。
在作者笔下, 无论是甄家还是贾家,不管是小家小户的王狗儿、秦钟家还是大家大户的四大家族,其家庭结构都具备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世代单传, 子嗣艰难。儿子死了, 就只剩下一个女儿。
综合归纳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作者笔下,红楼梦女儿地“家”,无论正十二册还是副册,其家庭结构无一例外都具备子嗣艰难,支离破碎, 飘摇欲坠的特征。李纨的娘家,李纨的寡婶和其堂妹李绮、李纹都最后投奔了贾家。 邢夫人的娘家也好不到哪里去,邢岫烟投奔了贾家,连衣服都当了。剩下的邢大舅只知喝酒赌钱,在贾珍那里帮闲。邢家已经破败可知。
红楼十二钗,透过作者笔下虚假的繁华光环,让我们仔细看看他们的出身,就会归纳出他们都出身于一个破落的,残缺不全的,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后继乏人的子嗣艰难“末世之家” 。根并荷花一茎香。她们是开在黑泥之中的凄艳的青莲, 是秋风已来的傲霜秋菊,秋风秋雨,蜡尽灯干,在一片萧瑟之中,此花开后更无花了 。《红楼梦》一书就是为红楼女儿写的一篇诔文。是一首对末世封建家族的凄哀的挽歌。
曹家子嗣艰难,曹(禺页)死后,曹寅这一支就算绝嗣了。作者笔下的家和曹家曹寅这一支的特征完全相符。康熙皇帝御赐曹(兆页)过继给曹寅之妻李氏, 这在文本中有没有线索可查呢?有。

四、 谁是《红楼梦》作者的讨论
通过对《红楼梦》文本中的作者“真”家“假”家的追踪摄迹,作者笔下亲历的那个家,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江南织造曹家。那么,谁是《红楼梦的作者?
1、观音未有世家传----一篇曹寅之妻李氏的“世家传”
第五十回,芦雪庵联诗纸灯谜回:一时众人都来看他如何画,惜春只是出神。李纨因笑向众人道:"让他自己想去,咱们且说话儿。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倒该作的。先说了,我们猜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众人都道:"也要作些浅近的俗物才是。"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说:"他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
这简直就是曹家的一篇世家传---曹寅李氏世家。
李纨、薛宝钗一直让湘云在“世家传”三字上多想想,想清楚了再猜。 其实告诉读者,李纨的这几个灯谜,就是一篇曹寅世家传。观音未有世家传,明显是说,曹寅家都是孤儿寡母, 曹寅遗孀李氏守寡。“一池青草草何名?”谜底是'蒲芦,语出:《四书》“政也者,蒲芦也”。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贾政,就是青草-----蒲芦,可紧接着李纹的谜是一个“萤”字,谜底“萤是草化的”,草化莹,就必然推出贾政即草即“萤”。《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萤”和“赢”字通假。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于是捕螟蛉回来当义子喂养。这就告诉了读者,贾政其实是螟蛉之子。和曹(兆页)过继给曹寅之妻李氏非常和节。
一池青草草化莹,足以证明贾府草字辈的都是曹寅的继嗣了
三十九回情哥哥偏刨根问底,就是这篇世家传得非常好的注脚:
刘姥姥便又想了一篇,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 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 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一夕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曹寅死了,曹(禺页)不久也死了,本该绝后的,康熙54年3月曹(兆页)奏折“臣嫂马氏怀孕已及七月,尚幸生男, 则臣兄后嗣有望矣。” 如今奏了玉皇, 给你个孙子,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这个人无疑就是曹雪芹。即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
   在作者笔下,不管是甄家还是贾家,也无论是大家小家,都具备子嗣艰难,有一个儿子死了这一共同的家庭结构特征。当我们把这些家庭结构归纳起来综合分析, 就不难发现, 不管真家假家, 都是一家,万家同源 ,就是作者的真实之家-----曹家。不论正册副册---都是一钗,诸钗归一,有意点出情天幻海有限之人也。作者在命名贾雨村这个名字时,已经告诉读者:姓贾,名化(妙,假话), 表字时飞(妙!实非。), 当我们连起来读这个名字时,就是假语村言,实非假话。刘姥姥的村言假语,其实都是真事隐去,实非假话也。查曹寅在康熙二十七年前后方得子曹顒,此时曹寅已三十一岁,康熙五十年曹寅五十四岁时,次子“珍儿”又殇,曹寅曾在诗中说:“零丁摧亚子,孤弱例寒门。”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曹寅逝后的独子曹顒又英年早逝,岂不是子嗣艰难,非夭即贫。这一和文本中描述的家庭子嗣情况非常吻合。

既然贾政是螟蛉之子,对应着原型人物曹(兆页),贾宝玉作为贾政的儿子就对应着即曹寅的孙子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2、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

   讨论《红楼梦》的作者,就不能不谈到脂砚斋和脂批。考虑到本文的篇幅,我只在这里申明我本人的观点。我是拥脂派。脂砚斋是女性,是曹雪芹的妻子或者红颜知己, 是《石头记》一书作者的合作者和批评者。脂批不都是脂砚斋的批语,由于传抄杂乱,需要甄别分析。二十六回脂砚斋批语: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识。若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经放下了。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会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就足以证明脂砚斋是女性。并且和作者不是一个人。脂砚斋在此处透露了和作者的亲密关系,并认为作者将脂砚斋本人比作钗、颦女主人公一样的知己,自己感到非常欣慰。
虽然,斋砚斋等的身份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仍然不失为非常重要的匿名旁证材料。可以来证明作者就是曹雪芹。限于本文篇幅, 在此不展开论述。
通过前面《红楼梦》文本“家”的论证, 我们可以确定,《红楼梦》确实是江南织造曹家人写的。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贾政是过继给贾母的螟蛉之子, 贾政对应着曹(兆页), 那么,贾母就对应着曹寅之妻李氏, 或者说, 李氏是贾母的原型人物。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 那么作者就是曹寅的孙子。那么,曹寅有孙子吗?刘姥姥说, 后来果然有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 生的雪团一般。
这和康熙五十四年三月曹(兆页)奏折“臣嫂马氏怀孕已及七月 ,尚幸生男, 则臣兄子嗣有望矣。”完全和辙。
从文本刘姥姥的口中和这一奏折综合判断,曹(禺页)确实留有后嗣。马氏所生应该是个男性,就如刘姥姥所说,后来果然有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 生的雪团一般。这无疑是指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
结合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以及大量的脂批,再加上“不如著述黄叶村”。“秦淮旧梦忆繁华”, 明义、永忠等人的外证材料 ,通过这个证据链,我们可以判定,《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
那么,为什么在曹雪芹生前,他的好友没有人提到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呢?因为第一,乾隆初年到乾隆十九年之间, 《红楼梦》还没有完稿。曹雪芹本身也只是共自己家人看的,不是传世小说。第二, 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允许。不过大家心照不宣。“秦淮旧梦忆繁华”、“不如著书黄叶村”就已经足够说明好友之间非常默契的知道曹雪芹在著书,并确定了曹雪芹和南京甄家繁华旧梦的关系了。这和文革时期的许多手抄本小说一样,至今许多抄本的朋友和作者本人没有出来证明小说作者的姓名,是一个道理。这是一是保护作者, 二是避免为自己找麻烦。第三、 曹雪芹死后,已经没有了后人,他的朋友没有了忌讳,在乾隆三十三年,永忠第一个提到了作者曹雪芹。这很符合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
这个曹雪芹和文本中的曹雪芹不是一个人吗?。一句“秦淮旧梦忆繁华”已经足以说明敦城的朋友曹雪芹和江南秦淮旧梦的关系了。重名不可能连南京的繁华也相重吧?

3、曹(兆页)曹(禺页)是红楼梦的作者吗?

曹(禺页)不可能是《红楼梦》一书的作者。因为曹家清宫档案已经明确记载曹(禺页)在康熙53年死亡。除非有更确切的资料来推翻,否则曹禺页就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一个有资料记载在康熙53年死了的人, 怎么可能到乾隆初年至少是乾隆九年开始写作小说呢?曹(禺页)说缺乏足够的证据。我们可以暂且排除曹禺页是作者的可能性。
那么, 曹(兆页)呢?
曹(兆页)咋一看不排除有“作案”的可能。假定曹(兆页)是作者, 最为主人公写在小说里,贾宝玉的嫂子对应着曹禺页的妻子马氏,即李纨的原型,元春的可以对应曹寅的女儿王妃。这样看起来比较和节。 但和文本中贾母的关系, 有母子关系变作了祖母关系。我们知道,贾母的原型就是曹寅之妻李氏。和史湘云的悲份关系也变了。按照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关系, 也有矛盾之处。即曹禺页之妻马氏李纨不可能在书中变成了平辈关系。和贾母到是祖孙关系。和曹禺页是父辈关系这点相和。按照“假语存焉”贾家家谱, 我们是无法排除曹(兆页)是作者的可能性,最为小说的贾家家谱, 绝对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曹氏家谱。
我们只能同外证的办法来排除曹(兆页)是《红楼梦》作者的可能性。
曹(兆页)在康熙54年奉旨承祧曹寅。这年给康熙的奏折称自己黄口无知。李煦替他姐姐李氏在曹宣诸子中选继子,应该考虑到不能太小,太小了在十岁以下, 即不能照顾李氏,当家理业,也不能担当江南织造的大任。太大了, 和李氏的感情就不易培养。 我想在年龄上李煦在选继子是应该优先考虑这一点。他首先考虑到应该选一个15 岁以上的20 岁以下的子侄作为乃姐的继子。估计曹(兆页)过继给李氏的时候, 应该在十七岁左右。
如果曹(兆页)化名曹雪芹,那么乾隆九年,在右翼宗学,年已46岁的曹(兆页)很难会和14 岁的敦敏敦城兄弟成为非常要好得好朋友。并多次写诗纪念他。
其次,没有任何资料来证明曹(兆页)是《红楼梦》的作者, 或者说, 曹(兆页)就是曹雪芹。
再次, 张宜泉明确记载了曹雪芹的名、字、 号。这说明曹雪芹不是曹(兆页)。
许多学者研究, 畸笏叟就是曹(兆页)。雪芹死了, 畸笏叟还在那里作批。
曹(兆页)同样站不住脚。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就只能是曹雪芹。
请尊重作者的著作权。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