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百家论坛》推出大型节目《新解<红楼梦>》,其中有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有几点疑问,就教于各位红楼爱好者。
1.曹雪芹究竟是谁的儿子,在红学界还莫衷一是的情况下,蔡先生凭什么认定曹頫是其父亲?在此基础上来谈《红楼梦》的产生是否科学可靠?
2.关于曹雪芹岁数的资料有两条。一条是敦诚的诗句,一条是张宜泉的诗序。蔡先生采信前者。理由有三,一是诗句说得“很具体”“很确凿”——“四十”;二是他们交往早;三是既然写挽诗,当然是知道死者年龄最确切的时候。不采信张宜泉的理由是诗序讲得“很笼统”“不大确定”——“年未五旬而卒”,再就是他们住的地方相隔很远。“四十”虽然具体、确凿,当它出现在诗歌而不是讣文里时,可信度当然要大打折扣。因为诗歌有字数的规定,只能取整去零。另外,交往的迟早,住地的远近,会影响到对朋友的年龄的了解吗?既然这两条资料的出入这么大,仅凭人为的分析来决定取舍不能说是科学的态度吧?得有旁证才行。
3.对于“年未五旬”,蔡先生说:“既然没有活到五十,你猜他四十二三也可以,猜他四十八九也可以。”也许那个年代可以这么猜,但今天的人们是绝不会这么猜的。今天的人们对“年未五旬”只会猜是四十八九,而不会猜是四十二三。就像你如果说“四十多”一样,人们只会猜是四十五以内,不会猜是四十五以外。
4.曹雪芹是随犯罪的曹頫到北京的。蔡先生说:“大人之间来往可能顾忌多一点,但是像四五岁的小孩子谁领着都可以走,到这个王府去到那个王府去,都可以走走。所以在曹雪芹到了北京以后他所走过的深院大宅是很多很多的。”既然大人们来往有顾忌,四五岁的小孩谁领他走呢?不会自己领自己走吧?曹家有两个女子嫁作王妃,曹雪芹能走动的王府也就这两座吧,哪会“很多很多”呢?
5.蔡先生认为曹雪芹最大的遗憾是“无材补天”,也就是不能安邦治国。何以见得?举的是探春的例子,但凡我是一个男人,我早就做一番大事业去。蔡先生说:“他不能去安邦兴国、治理国家,做其他大事,但是要让他做工务农,曹雪芹还不甘心呢,所以只好写文章,想让大家知道他的才能,选择了走写小说这条路。”这算不算自说自话呢?大家都知道宝玉是最恶读书的,既然如此,何来安邦兴国的“补天”之志?
6.蔡先生认为曹雪芹是在二十岁之前开始创作《红楼梦》的。为什么呢?因为曹雪芹是个天才。何以认定曹雪芹是天才呢?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他的作者自然是天才。因为是天才,他的创作时间自然可以早些。不知蔡先生是不是这样推断的。为了证明这一点,蔡先生举了前苏联作家肖洛赫夫的例子,他写的《静静的顿河》出版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就因为这一点有人怀疑他写不出来,到后来呢,肖洛赫夫的手稿找到了。但是有没有曹雪芹的手稿能证明蔡先生的看法呢?
7. 蔡先生认为,在《红楼梦》的时代,还不可能把自己的事情、或者自己家庭的事情遭遇原封不动地,或者基本上如实地写到一个小说里。而小说在当时是供给人家适趣、解闷用的一个“闲书”,小说还没有今天的地位,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的观念,当时还没有形成。谁允许把自己家里的事情写出去?揭家里事情之短,揭家里之丑?不可以随便褒贬自己家里的人。如果《红楼梦》这个小说的内容可以跟曹家或者某一个家庭是完全对上号的话,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红楼梦》里面这些人物、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千万不要和实际生活中的人去对来对去。说老实话,我是很赞成蔡先生的这个看法的。不过,可不可以这样设想,“曹雪芹”也只是一个笔名,因为《红楼梦》的作者因为蔡先生分析的理由,同样将自己的真实名姓也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