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论明义看到的《红楼梦》 - 小豆毛
作者红米
标签红楼梦
阅读次数:651

我们谁也不知道明义看到的《红楼梦》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发现了这样一个实际存在着的本子。所幸的是,虽然我们没有获得版本上的实体,可是明义却给我们留下了二十首珍贵的题红诗,这二十首诗题咏了他所看到的《红楼梦》的一些内容,同时也保存了他所看到的《红楼梦》的一些重要特征。只要我们对明义的这二十首诗进行分析研究,基本上是可以弄清楚他所看到的《红楼梦》是什么样子。

(一) 明义看到的《红楼梦》是一本完整的小说

为什么说明义看到的《红楼梦》是一本完整的小说,因为从他的二十首题红诗最后三首反映的情况来看,这本《红楼梦》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结局。
第十八首: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
这首诗除了写黛玉病死之外不会是别的事情。在今本《红楼梦》中我们都知道林黛玉要死,可是她到底怎么个死法,是病死还是如周汝昌说的投水而亡谁也不知道,而且我们也不知道黛玉什么时候死。可是明义却比我们幸运得多,他看到了林黛玉整个的死亡过程:先是林黛玉自己作了一首葬花词,没想到这竟然成了她短命的预言,后来她一病死了,让还魂乏术不能“起卿沉疴续红丝”的人感到遗憾。
第十九首: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
这首诗写的是金玉良缘的最终破灭。这个情节今天我们只能从脂批中窥知一二,可是明义已经看到了整个从“聚”到“散”的过程,他甚至还知道“石”的最终去向“归山下”。这些都是我们所无法了解的,甚至脂批也没有说“石”最后去了哪里。
第二十首: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这是最后一首诗,明义在此肯定了他看到的《红楼梦》是一个发生在“未几春”中的故事,而且提到“王孙”们的下场,可是我们今天连贾府抄家的内容都看不到,更别说什么“瘦损骨嶙峋”的场面了。
明义最后这三首诗确实写出了《红楼梦》的最终结局,非但如此,就连永忠的三首《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永忠看到的也是全本的《红楼梦》。
第一首: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要说“传神文笔足千秋”这一句和全本《红楼梦》有关不算牵强。如果永忠看到的只不过是未完成本《红楼梦》,其中绝大多数人物的命运都还没有最终的结尾,是生是死都难确定,什么内容能让他“情人泪流”呢?永忠为什么“泪流”,除了他看到了黛玉病死、良缘破灭、王孙瘦损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吗?难道我们一定要说他是预见了没有写完的《红楼梦》的悲剧结局而流泪?再者,如果永忠没有看到最后的结局,他所谓“传神文笔足千秋”的评价未免有过誉之嫌。
第二首: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笑语私。
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三寸柔毫能写尽”,说明在永忠的眼里,宝玉颦颦两个人“儿女闺房笑语私”的“情痴”故事是“写尽”也就是“写完”了的。我们今天依靠脂批知道他们故事的结尾是一个悲剧,可是我们谁也不能说曹雪芹把故事最后写完了,连脂批都说“书未成,雪芹泪尽而逝”,我们又怎能一相情愿的罔顾事实呢?
第三首: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什么叫“都来眼底复心头”?分明永忠写的是自己看完《红楼梦》以后对书中内容进行回味的情景。如果他看到的不是全本的《红楼梦》,恐怕就不能说“都来”而要说“半来眼底复心头”了!
永忠在这三首绝句前面写明了他看到《红楼梦》是因为“墨香得观”。墨香是二敦的叔父,二敦和曹雪芹交好,二敦把自己看到的《红楼梦》传给墨香,永忠又在墨香那里“得观”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说,明义和永忠诗作中共同吟咏的《红楼梦》就是同一个本子,一个完整的本子。
要想弄清楚明义看到的《红楼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小说,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我们一些思维上的定势,那就是:明义看到的《红楼梦》肯定就是今本《红楼梦》的原稿。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认为这本《红楼梦》和今本《红楼梦》是两回事呢?
这种论调肯定会招来质疑:你怎么能否认明义看到的《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原稿?你怎么能对他前十七首诗写的都是今本前八十回中的内容视而不见?
列位请稍安勿躁,笔者以为:其实明义二十首诗前面十七首写的内容和今本前八十回中的内容并不相同。

转自红楼艺苑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