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为祝贺《红楼梦脂评辑校》的推出先转一篇旧文
作者yupeng信箱
标签红楼梦
阅读次数:242
郑庆山:为《红楼》寻“梦”

日前,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脂本汇校石头记》吸引了红学界和《红楼梦》许多爱好者的关注,该书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两次再版,在书店里仍然畅销不衰。为满足《红楼梦》收藏爱好者的需求,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线装插图本《脂本汇校石头记》又将面世。在被书市行业形容的畅销不衰,又波澜不惊的文学名著销售行情下,该书的热销,不能不说是创下一个奇迹。而该书的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红学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的理事郑庆山教授,就一直生活在大连。他用20年的时间,研究探讨《红楼梦》的版本源流,又用10年的时间校点了这部全新的《红楼梦》。
  《红楼》名同“梦”不同

  新版本《红楼梦》的魅力何在?与旧版本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要用半生的时间去校点它?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记者走进了郑庆山的“红楼梦”里。

  不了解红学的人也许会问,《红楼梦》不就是一本小说吗,用得着考究什么版本问题吗?但钟爱《红楼梦》的读者就不会这么看,不同版本《红楼梦》之间哪怕细微差别,都会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变化。作家张爱玲就说过,“……我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会蹦出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同仁戴先生也说过:“我过去以为,《红楼梦》不就是这个样子吗,还要费什么版本校勘等等事情,直到我看了‘庚申本’的《红楼梦》,不禁大为震惊,原来古抄本与流行本是如此不同,真是天壤之别……”

  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读者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在《红楼梦》楔子里,作者曹雪芹说过,此书五次增删。但实际上,原稿在后世一个都没能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旧抄本,不是残缺不全,便是错字连篇,有的虽加整理,却又经过大肆修改,后四十回作者高鹗,为了迁就他的续书,对前四十回更是进行了大量篡改。解放后,虽然有关部门也曾先后出版过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但由于版本不足,或是对底本选择不当,或是文字取舍不妥等原因,离原著都是越来越远。哪一个版本是作者的原创,或更接近于作者的原创呢?郑庆山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探究不同版本《红楼梦》之间的差别,去伪存真、探本求源,并让读者读到一个更真实、更忠实作者意愿的《红楼梦》。为此,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他的家人说他是“红痴”,而他却说,每个人都要为“梦”寻觅一生,而我一生是为《红楼》寻“梦”,作为红学学者,没有比这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了。

  走进《红楼梦》

  1936年出生的郑庆山退休前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退休后搬至大连开发区。他是学古代文学的,同时也是教古代文学的,青年时代的梦想是能够写出像古代文学中那样不朽的作品,但在文学创作中一次偶然机会,却使他和《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70年代初,他在研究鲁迅作品时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想要在文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最好的办法是看一些知名作家的创作手稿,了解他创作的过程。酷爱《红楼梦》的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红楼梦》的原稿,几经寻觅,他在北京购买到了一本只有十六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红楼梦》早期抄本),读后发现,内容和自己读过的《红楼梦》内容有着很大差别。这一发现让他惊奇不已,抄本和通行本居然有这么大的差距,很显然,抄本更接近于原著。此后,他开始有目的地阅读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并寻找其中的不同之处,他同时也意识到,为这部历史巨著“验明正身”要比自己的文学创作更重要、更具有意义。这一决定,改变了他一生的生活轨迹。

  在郑庆山的家中,在他装有数千册图书的书柜里,有关《红楼梦》的书籍不下百余册,这里面有十余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也有他出版的《红楼梦版本及其校勘》、《立松轩石头记考辨》等学术论著。还有近百本从1979年创刊到现在的《红楼梦学刊》全部期刊,当然,他在其中发表的论文有50余篇。而在他书房里最显眼的,就是放在角落里有着1人多高的《脂本汇校石头记》手稿。30年里,他几乎都是生活和工作在这些书籍、文稿中,在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中度过的,从黑发到白发,从少年到老人。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年近古稀之时,终于理清了《红楼梦》不同抄本之间的来龙去脉,校点完成全新版本的《红楼梦》。

  郑庆山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基本上都是由三部早期的《红楼梦》抄本演化而来,即1754年抄写的“甲戌本”、1759年抄写的“已卯本”及1760出版抄写的“庚辰本”三个早期版本,此后又有蒙府、戚序的中期抄本,以后又有杨、列、舒、郑、梦、程等晚期抄本,由程伟元、高鹗整理改编的“程甲本”、“程乙本”则是最晚的。不同版本之间互有不同,又相互补充。此后,又有许多学者根据以上各个版本为底本,整理发行《红楼梦》,致使不同版本《红楼梦》之间的文句互异现象越来越大,常常使读者“目迷五色”。在普通读者看来,不同版本《红楼梦》之间的差别是微小的,但要分清哪一本、哪一句、甚至哪一字是出自或更接近于原著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要求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红学基础,而且在文化素养、文学造诣、文艺审美力等方面都要有广博的知识,而每一个句词的考证,都要经得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推敲和论证。比如校本多出来的文字,是底本的脱漏,还是校本的增饰?所谓异文,是底本的修改,还是校本的润色?这其中的“复杂”和“麻烦”性,更是一言难尽。仅此一项工作,就花去了郑庆山近二十年的时间。

  搞清《红楼梦》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后,1993年,郑庆山开始着手校勘新版《红楼梦》。在他之前,已有像俞平伯、汪原放等专家、学者校勘过《红楼梦》,汪原放只是以“程乙本”为底本进行校点。俞平伯虽以5个抄本进行校点,但以“戚序本”为底本,但都不够理想。后来校点出版的众多版本的《红楼梦》,在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进行取舍时,多以文学、艺术性为标准,很少有人去考证它们的真伪、出处。郑庆山则以最早的三抄本为底本,用现存所有其他抄本为参校本,采取存真、从同、择善的标准进行校点,这样,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他校点的《红楼梦》更接近作者原著。此项工作,又花去了他10年的时间。

  如果说一个人能够一生从事自己所心爱的事业是幸福的,但郑庆山从事的这项工作则可以用极其枯燥来形容,但他又是充实的。每天他工作10个小时以上,有时半个多月不下一次楼,只是和一堆的文字打交道,既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也没有任何荣誉。而他却能够数十年,甘守寒窗、矻矻穷年、不问其他、锲而不舍,让人钦佩之余,也顿生怜悯之情。他则说,《红楼梦》勘校工作历史责任重,对红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来不得丝毫的马虎。

  不可否认,郑庆山是个“红痴”,这个“痴”更多的则是代表了他对工作、对社会、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了勘校《红楼梦》,他特意到北京大学进修校勘学。并有计划地学习了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方言、古书句读等书籍。校点《红楼梦》之初,他每个字、每句话都要和10余个版本的《红楼梦》相互对照、比较,不同之处再进行考证,仅此一项就花去了他3年的时间。他的工作很少有人理解,但他周围的朋友、家人都给了他巨大的支持。他的做大学教师的大儿子一直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助手。在工作之余,从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脂批”并编校一本《红楼梦脂评辑校》,发表过数篇有关《红楼梦》的论文。不幸因劳累过度患肝癌去世。谈及此事,郑庆山除了伤痛之外,遗憾的是儿子最终没能看到他们心血的结晶——新版《红楼梦》的出版。

  三十年《红楼》“梦”终圆

  郑庆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002年,中国作家出版社在一次红学研究会上听说他正在校勘新本《红楼梦》后,经多方考查,专家论证,认为他所勘校的《红楼梦》最接近作者的原著,购买了他的版权,运作出版。他几十年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中国著名红学家、87岁高龄的周汝昌先生闻后,欣言为此书作序,他说:“时下印刷出版的《红楼梦》版本甚多、甚杂,这部郑校本一出,当能于五色迷离中显耀其超群的光色。”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