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香菱看红楼
这是我读红楼梦的一点体会,自认为有一定道理和说服力,所以先整理贴出一部分,请诸红迷品评指正,给把把脉。如认为此路可行,我将继续整理思路,若不妥,就不再费力了,谢谢大家!
红楼梦写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男男女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的个性,所以每个人都个性鲜明,绝不雷同,也绝不呆滞。从任何一个人的角度去看,都有种这书是给每个人写的自传,给每个人画的像的感觉,几乎可包罗每个人的个性,宏观上来讲,就是为每一类人性都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但是在所有这些人的画像中,我感觉最生动,最能揭示红楼梦真谛的是香菱这个人物,得出这个结果,是我个人通过阅读、分析、考证得来的,而决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崇而为之,具体的推理与考证见如下一些证据:
一、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香菱是第一回出场的人物。
一部书的第一回应该是总契整篇的纲领性文字,红楼梦也不例外。也应该是这样设置的,而且我们也确实能从第一回看到总契性的各种文字。
第一回写了石兄的来源、经历,在“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写了它所遇到的奇女子和奇闻怪事。于是整部书中便饫甘餍肥、情天幻海。
写了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才有了今天的《红楼梦》。这肯定是全书成文的总旨,不必再查证了。
写了“甄士隐”“贾雨村”,从而告诉大家通篇中把真事隐却,只有假语存焉。红楼梦便成了一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一本以虚托掩真情的奇书。
写了“神瑛侍者”、“降珠仙子”的灌溉之恩还泪之情,于是整部书便充盈了宝黛间的恩愁情泪。
又写了一僧一道,写了他们的好了歌,写了甄士隐的“满床笏”。从而使每个人看过《红楼梦》的第一回,就能知道书中人物的宿命。
所有这些,就把整部书及整部书里的人物都定格了,成为一个大悲结局中的一枚棋子。而在书的第一回里,刻画的应该不是每个棋子,而是一个必败的棋阵,其它章回里,才是这个棋阵的每一步招数和每个棋子的挪移生死。
在这个摆出棋阵的第一回中,着重介绍的人物没几个,而且许多人物都在书中若隐若现,只有神瑛侍者、降珠仙子的幻形贾宝玉、林黛玉才通领全篇,成为文中的主角,可惜的是,他们只不过是一枚顽石、一株绿草。虽幻为人形,却仍不足以代表整部书的真实内涵。
那么,什么能代表本书的内涵呢,换句话说,书中隐含的真实的内幕是靠谁传递的呢。这个人是除宝黛以外在第一回着重介绍的另一个人物,而且也在整部书中都有描绘的另一个人物。那就是第一回叫做“甄英莲”(亦有版本写作英菊),后来改做香菱的女子。这开篇第一回中就写了她一定的篇幅,而且给她定了性——“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从而正式揭开了全部书的幕布。这难不成只是个引子吗,如果真的这样,她又何必换名而在其它章节中出场呢?肯定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她是甄士隐的女儿。
甄士隐的女儿代表什么呢?
即然“甄士隐”代表的是“真事隐”;“贾雨村”代表的是假语存。那么,香菱是不是就该是真事隐藏后在书中余下的香火呢?看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否则何必在第一章这寸土寸金的地界里,先把她推到前台,又把她移到幕后——霍起把她弄丢了。随着她的出场,士隐到了仙境,随着她的哭闹玩耍,引来了贯穿着整部红楼梦幕后的、著名的一僧一道出场。随着她的失踪,也带累得甄士隐的离去,真事隐了,但却余下一缕真事的香火,延着整个故事的延拓,而蔓延飘摇。
按这个思路去找寻,香菱在文中的每一次出场,及其的每一句对白和旁白。从表面看起来,根本没有可以引起人们太多重视的地方。但我认为,这正是作者想要做的,把真事隐起来,否则,谁都一眼看出来香菱是代表真事中的一个人物,那这本书的命运,这本书的作者的命运,还有批书人的命运甚至当时看过这本书的人的命运,可能卒年还需往前提一些了。所以,隐藏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那么,香菱的真实身份如何呢?
二、 香菱和秦可卿是一个人
立刻有人会讲,你就忽悠吧,你最好说香菱跟刘姥姥是姊妹俩儿,那样效果更轰动,是不。
不是的,我说的能从书中找到依据。书中有明写,有暗示,有“巧合”,有宿命,有因果。
先说暗示,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里有如下描述:
“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这是明写,似乎仅是没有必要细写香菱,只须说她长的像谁谁就可以了,可是这不仅是写她的长像呀,还有品格,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气质。当然,明写只能点到为止,否则就漏了风而不能“真事隐”了。
其次说暗示,在五回“开生面演说红楼梦”回未,道明可卿小名兼美,是指兼具钗黛的美德。即有钗的“停机德”,又有黛的“咏絮才”。而香菱的德呢,隐隐在每一次的介绍中,而她的才呢,是从钗黛等处学来的,学诗就是例证。
有巧合,表面上,按书中写的,她们两人都是血里有病,都是死在血亏之病。
第七十九回:写香菱:“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
虽然香菱在前八十回中并未逝却,但任何人都知她命将不久,将是血亏而死。表面上秦可卿香菱二者都是血竭而亡,这在书中是可以看出来的。但实际上呢,两人都是上吊而亡,可卿的吊死,可从脂评及可卿判词的画面中找到证据。而香菱的上吊,我只能从她的名字中推断,香菱的名字如果把后面的字换成绫,即把“香菱”写做“香绫”,不就是可卿上吊时的那要命的绳索吗?贵族女子上吊也绝不会用一根麻绳草绳来将就,肯定会用绫罗之类,香菱就是从可卿上吊所用的绫中衍生出来的。
肯定有人会说,这样解法太牵强,太无法令人相信了。的确,这些证据无法证明,香菱就是可卿。是的,我也同意,但我还有证据,就是:
她们的死期相同。都是春分前,都是犯了木土相克的宿命。
三、 可卿的死与香菱的判词
可卿是何时死的,是怎么死的呢?
何时死,书中未有明表,却有隐示,在第十回张太医探病一节中。在书中用他把脉知症的情节表明了张太医是个明医,他说的话肯定准,是实话、真话。那么他说什么呢?
他说:(可卿的病)“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
就是他说了,今年是没事了,若能熬过明年春分,也就没事了。换句话说,就是有事就是在立春到春分之间了。
书中接着说:“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
后来可卿死了,我们不难认定,可卿就是死在立春后春分前。
那么她是怎么死的呢。
书中的可卿也说了:“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就是她知道自己命定要死的。这就是可卿的宿命。
可卿的死因先说到这儿,先把香菱的判词解一下,回头两者对照着再细说。
香菱的判词有这样一句:“自从两地生孤木”
这一句,一直被认做是隐一个“桂”字,即“夏金桂”的名字,说是因有了夏金桂,致使香魂返故乡了。
但我却有不同的意见,我总认为夏金桂是个过场人物,是为了配合香菱的生死而设的一个人物,她的名姓根本不重要,她的出现只是为了写香菱死的需要,因此不是因有了夏金桂的名字,才有了对应的判词,而是反过来,因为判词的需要,才有了夏金桂的名字,必竟是判词难写,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好取。
这样的话,我们来分析一下判词:
“两地生孤木”,可以理解为“土土木”三个字,但是若换个角度去领悟,可以理会为两个地上都生出一个木,结果是怎样的呢,是上面两个木,底下两个土,合起来为“木木土土”。
是这样的吗?应该是的,因为夏金桂的名字也是旁证,桂字,可拆为木土土,那还有个金呢?按这个逻辑,岂不是金木土土了?可是金上多了个夏字,就不同了,因为金木水火土,金下为木,换句话说,“夏金”即为“金下”即为“木”,于是“夏金桂”三个字,亦可拆出“木木土土”了。
那么,“木木土土”显然是一个干支,是记载某年某月的一个干支组合。这样一来,就好分析了——
天干中,甲、乙为木,戊、己为土。地支中,寅、卯、为木,丑、辰、未、戌为土
木木为干支,可组合出甲寅、乙卯两个年份,土土为干支,可组出戊辰、戊戌、己丑、己未四个干支。按着纪年纪月的“循月法图”的规则,可查得只有两个符合的年月干支,分别为“甲寅年戊辰月”和“乙卯年己丑月”,按这两个干支年月去查清朝康乾之间的年表,有三组,分别为康十三、十四年、雍十二、十三年和乾五十九、六十年。当然最接近的是雍政的十二、十三年了。因为前者作者尚未出生,后者作者早己辞世。
那么,查一下历书吧:
甲寅那一年呢,即为1734年。那一年立春为2月4日(正月初一),雨水为2月19日(正月十六),惊蛰为3月6日(二月初二)春分为3月21日(二月二十七)。
乙卯那一年呢,即为1735年。那一年的立春在腊月二十三(1736年的2月4日),而于1736年的2月12日为春节,即乙卯、丙辰交替日。
这样算下来,就可推断出到底那个符合了。
甲寅年的二月初一至二月二十七,这段时间为符合甲寅年戊辰月(木木土土),且在立春至春分前的时间段。
而乙卯年的腊月二十三至腊三十,似乎也符合乙卯年己丑月这“木木土土”,而且也在立春后春分前的时间段。
但是民间的说法是,过了立春,就算下一年了,就应该算做丙辰年了。
于是我们可以认定,这两组干支中,应当以甲寅戊辰为准。
当然,说把乙卯己丑就这么摒弃,也是没有绝对说服力的。因为尽管民间有以立春为一年之始,但毕竟纪年还是会按乙卯年己丑月来记。所以我也只是取两者中最符合的一个,另一个却也无法把它排除。因此,这个乙卯己丑也可以做为备选的研究,进一步进行甄别,以便确定到底是哪个正确。
好了,现在确定了“甲寅戊辰”是正确的,就可以进行下面的推断了。
肯定有人会说,你先打住,你前面还沒把可卿和香菱两人实为一人的证据交待明白,就开始用你推断的所谓“木木土土”和张太医的冬季不相干,春分以后就沒事了,来划分时间段,你这不是硬要把两人的死往一块凑吗。还沒有因为,就来了所以,无因之果,称为臆想。你这不是臆测吗。难道就因了有你上面所说的几个什麽什麽明写、暗示、巧合,就把她两捏合到一起了吗?当然不能,我还有自认为是最强硬的证据一一如果我说作者在书中写可卿的死也是因了“木木土土”,她俩有相同的宿命,你信吗?不信,听我接着分析:
四、可卿的“木木土土”
还来看第十回,还来求张太医。在第十回张太医说脉时有这样一段话:
“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引用这一大段,首先是这话都有其寓意,其次呢,是因为我只是把这段话从《悼红轩》里的脂批红楼里贴来的,不是自己录入,就不吝嗇了,同时也体会到《悼红轩》为红楼梦研究所做的贡献。在这里先真诚地说:谢谢!)
这段话中:
“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这句话中的“生火”,五行中,木生火,此句我认为生火隐含一个“木”
“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这句话里五行肝主木,又可推出一个“木”字。
“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这句话中,五行肺主金,但“太虚”之句我认为是指“坤”指地,亦即“土”,我的依据是乾为太阳、坤为太阴,“太虚”即为“太阴”之义。所以这句:我认为该如此断句:“肺,经气分太虚”,即“肺(转)化了,转到太虚去了”。我认为也是隐着一个“土”字。(或许因为我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很可能如此解法太牵强,但在这句上,我的确也拿不出更多的证据。这主要是因为,我对易经、医经和占卜学无一点知识,所说的这些,都是在有了“木木土土”后,临时抱的佛脚。所有偏差肯定有,错误肯定有。但我总想把自己的想法谈一谈,然后得大家一些建议或意见,以便更好地领会红楼梦。若或可做为抛砖,而能引玉,则幸甚、幸甚。)
“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这句话中的“脾”为“土”,文中已經明示了。
我们将左寸、左关、右寸、右关四脉所隐之五行合起来,又是一个“木木土土”。
张太医还说了:“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于是开了一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于是乎我们釆对比一下,判词说香菱是 “木木土土”而亡,可卿是因“木木土土”相克的命而逝。(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之宿命)
难道不令人做两人实为一个人的推断吗?
那么为什麽要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两个人出场先后的矛盾又如何解释呢。
先说两个人出场先后的矛盾
有一种文法叫倒叙,就是先把结果告诉你,然后才展叙写这个结果的原因。红楼梦的作者肯定会用这种写作手法。而且他把这种手法发展了,或者说是改变了,把原来倒叙为一个人的果因关系改成一个人是果一个人是因。之所以这样改,肯定是有其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为了把“真事隐”起来。
那为什麽要隐起来呢,隐起来的是什麽样的一件事呢?我也不知道。但我却能从“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中得知这件事情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