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幽的夜色下,和着琵琶演奏声,读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乐曲婉转优美丝丝入扣,让人陶醉在声情与文情之中。
这是“宫体诗”中最完美的作品,春江花月,相思游人。诗人写景,晶莹剔透,一尘不染,从月生直到月落,月光绵绵,教人思绪完全浸透于玲珑月色之中。诗人写情,婉转凄清,深挚伤感,开篇以无比清丽的诗句咏月,经过一串问月之后,开始抒发对远方人儿的思念,情景交融,蝉联复叠,再三咏叹,读罢使人思绪万千,久久不能释怀。
就像喜欢这首诗一样,我也特别喜欢曲子。
乐曲中的旋律乍听之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绝不是哀丝嚎竹,更不是急管繁弦,而是隽永含蕴,感情是热烈深沉,音乐节奏感強烈而优美,前后呼应,回环反复。让人听了心中是如此平和自然。
春江花月夜一曲,改編自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古曲《夕阳萧鼓》为传统琵琶曲,曲名鉴于1864年的《今乐考证》;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等名,约1925年又被柳尧章和郑觐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乐曲先后由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而恰好張若虛的詩的意境与此曲吻合。尽管《夕阳萧鼓》与《春江花月夜》的名称和表演形式各异,但音乐内容及其展示的意境,则是完全相同的。乐曲以柔宛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当那暮鼓送走夕阳,萧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春江花月夜》的合奏则另有风致,进退有序。全曲共十段:
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叠;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洄澜拍岸;8、桡鸣远濑;9、欵乃归舟;10、尾声。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在一轮明月之下,孤舟赏景:
春江初潮生,
宛转山远近。
虎咆出险峡,
一泻千里平。
皎皎溶溶月,
朦朦胧胧明。
何能作霰雪,
落雪入梨林?
忽惊水成镜,
白汀莫是冰?
锦鳞镜上游,
沙鸥冰面隐。
雪浪碎浮月,
春水洗落星。
晚歌起渔舟,
横笛自幽林。
海树生画意,
山花开诗请。
花影轻风摇,
不与江水静。
此等花月夜,
婵娟共谁人?
一曲拨心弦,
千杯待知音。
共醉良宵夜,
当有诗赋吟。
佳句容易得,
难有共心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