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浅谈道教入山思想的起源
作者明月珠旗
标签论文 文化
阅读次数:109
浅谈道教入山思想的起源 道教修真,目的在于成仙,获得“久视不死”之身。修真,当入名山,道教的入山思想,其实质是山崇拜,起源于古老的山神信仰。伴随着人的自身能动性发展,自我生命意识的提高,神山、名山崇拜发展为入山求仙、修仙,成为道教修练的一大原则。 一、从古老的山神崇拜开始——信仰根源 古代先民的山崇拜,可以从古人对“山”字的认识上看出来。“山”字在甲骨文中,成山峰并立之形,《国语》云:“山者,土之聚也。”《尔雅》曰:“土高有石曰山。”许慎《说文解字》曰:“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释名》也说:“山,产也。言产生万物。” 从这些解释可见,先人心目中的山,除了有石而高的自然地貌外,还有山对于人的价值意义:山是能够生产万物的自然本体。这就是古老的山崇拜产生的最根源之处——人的生存根源。 山产万物,人生所依。对于没有进入到发达的农耕社会、不能够完全自给自足的原始人类而言,山是最先的、最便利的生存依赖对象。《韩诗外传》记载:“夫山,万人之所瞻仰,材用生焉,宝藏植焉,飞禽萃焉,走兽伏焉,育群物而不倦。” 山是原始人们的衣食材用出产之地,几乎所有的原始人类的发祥地都与山息息相关,比如云南元谋县小河地区蝴蝶梁子,是中国最早的猿人“蝴蝶人”的栖息之地;秦岭北麓的公王岭,是陕西“蓝田人”的故乡;周口店龙骨山也是“北京人”的住所。各个原始文化都离不开山。 人们依山而生,出于对山的依赖性,在他们的想象中,山中有数不清的珍宝,无限丰富的物产,种种神效的草木;但由于抵抗自然力的能力低弱,面对山中的毒虫猛兽、瘴气毒草、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灾害,他们无能为力。出于恐惧和敬仰,先民们赋予了山种种神秘色彩。在《山海经》中,仅山经部分记载大小名山460座,山山都有神奇不凡之处: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山海经·南山经》) [p1]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兒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山海经·西山经》)3[p13] 在先民的想象中,山中神秘莫测,一切都非世间所有,有珍禽异兽,也有见之不祥的怪物,那些令人“食之不饥”“食之不惑”的是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山,令人心驰神往,又恐惧莫名。 上古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天地万物,山川河渎,各处都有神灵,只是神灵有大有小、有善有恶,能力不同。人们相信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祸福贫富、得失丰歉都是神灵的意志决定的,是神的赐予,于是他们力图通过某些手段,跟神沟通,通过对神的祭祀,或是报答神的赏赐,或是祈求神灵庇佑,能够更多的满足人们丰收、富足、平安、长生等等愿望。这就是古代巫术、祭祀等活动的目的。古人既然认为山中有神,掌管着山中神奇的一切,对山的崇拜祭祀自然也源远流长。向山祭祀以乞雨、乞年的,在古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 (舜)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舜典》)。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夫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史记·封禅书》)。 [P128] 《山海经》中是有山即祀,并且不同的山神等级祭祀用品各有不同: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出,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为席。(《山海经·南山经》)3[p2] 凡西山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蓆采等纯之。(《山海经·西山经》)3[p15] 依照山的地位的不同,祭祀之礼的等级也不同。华山,因为是神舍,羭山,因为是神山,祭祀之礼要高于其他山。在祭山仪式中,最大规模的当为封禅。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数不胜数,几乎成为帝王必做的功课。 《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魂。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 《五经通义》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 《白虎通》云:王者受命,必封禅。封者,增高也;禅者,广厚也。(禅,除地为坛,字本为单,以其祭神,故从示。)皆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示报天;禅梁甫之址,以报地。 《史记》曰: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帝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禅梁甫;汉武帝封泰山,禅梁甫。肃然及蒿里石闾,后又凡五修封泰山。(《初学记》卷五·地部上) 封禅泰山,是因为泰山是众山之长,天帝孙,“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而究封禅的原因,在《山海经》中有一段话: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山海经·中山经》)3[p121] 可见,封禅一方面是为了山产万物,是“国用”所出之地,疆界、战争等都依赖山之所产;另一方面,相信名山、神山有神灵,在山中祭祀,就能交通神灵。泰山“知人生命之长短”,帝王“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来“报功告成”。封禅在名山的思想基础,就在于相信名山、神山可以通达天神。 名山、神山可以上达天神,是先民求仙、后世道教入山修仙的最原始的信仰根源。因此即使是在后世修道入山,也要懂得入山的方法,以求得与山神相交通,得到神灵的庇佑,免受鬼魅等的伤害: “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石无故而自堕落,打击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虫犯人,不可轻入山也。(《抱朴子内篇·登涉》) [p229] 可见山神崇拜这一信仰影响的源远流长。 二、神山崇拜——入名山修仙 从上古先民自身生命意识发展的时刻起,人们便开始从追求生存的需求发展到追求生命的延长。长生不死的神话传说至少在春秋以前已经在民间流传。对于山的需求,也从最原始的求神灵庇佑“国用所出”,演变为长生所在之地。 战国时期方士创造了“仙”这一长生不死的形象,《说文》解“仙”字:“仙者迁也,长生迁去也。”段玉裁引《释名》注:“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傍山也。” 可见,先民以为,神仙居于神山中。这种看法,与山的神秘性有关,是原始的山崇拜、山神信仰发展的结果。山既然是万物所产,神灵所居,奇珍异宝、奇禽怪兽、仙草怪药自然无所不有,《山海经》中提到种种使人“食者不饥,可以释劳”“佩之不迷”“食之不蛊”“服之不畏雷”的物产,有长生之药,有使人不死的神力,也不足为怪。《山海经》称昆仑山是帝下之都: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山海经·西山经》)3[p36] 《淮南子·地形训》也称昆仑山为神山,它更具有了登临就可长生的神力: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到了《史记·封禅书》,直言神山中有不死之药: 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诸仙及不死药在焉,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山反居水下。欲到则风引船面去,终莫能至。4[P130] 登临神山便可长生,入神山去求得不死药,是这一时期人们追求长生的途径。此时人们对神山长生法力的渴求,已远胜对山神庇佑物产的需求。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李少君、奇人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士们妄言遇仙,献药、出海求仙不计其数,但终究虚妄,不得结果。 在道教产生后,神仙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早期长生观念,入神山求仙药,人本身是无所作为的。只要登临神山,或者获得不死之药便可成仙,对成仙的人本身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在道教长生思想中,人的生命意识上升,能动性和主体性都加强了。长生不再是只能单一、被动的求药,道教将“生”“道”合一,“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生,道之别体也”, 天道恶杀好生,“通生之谓道” 生道相守,个体生命在道中可以获得永恒存在,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成仙途径:修仙。它将传统的简陋的长生思想以理论化、哲学化,指出人经过一个修道的过程,可以获得长生。修道有法,同时也对修道的人本身提出了要求: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惟昔圣贤,怀玄抱真,体服九鼎,化沦与并。(九鼎谓丹砂之精。)含精养神,通德三元;(天地人也)。精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 崔玄《山濑乡记》曰:老子为十三圣师,养性得仙,各自有法。凡三十六,或以五行六甲陈,或以服食度骨筋;或以深巷大岩门,或以呼吸见丹田;或以流理还神丹…… 《抱朴子》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行恶行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 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其有难,无以为难也。(《抱朴子·论仙》) [p27] 修仙者本身要恬愉澹泊,涤除嗜欲,“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修德先于修仙,有德之人,顺应天地之道,方能变形成仙。成仙修道有一定的方法、要求,有据可循,不再枉求上天。“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抱朴子·黄白篇》)这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反映了道教求仙的法门:修仙——有德之人,远离世俗,去除凡念,清心静气,与天地之道相合,采用服气、辟谷、服食、内视等等法门化形登仙。 道教修仙需入山,其宗教信仰根源,仍是山崇拜,山中有神仙,山中有奇物,山有莫测的法力。而其哲学思想根源,在于“山为道本,仁者所处。” 孔子提出过“仁者乐山”之说, 《韩诗外传》解释为: “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伏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有似夫仁人志士,此仁者所以乐山也。” 山代表着德,这种比德观,对山的崇拜已经从物质领域上升到了超然的精神面。德行是长生的必需,修仙进山,也是德的反映。 道家讲究清净无为,而遁世趣山、崇尚禁欲、清心寡欲是修仙的必要形式。 “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何者?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仙法欲寂静无为,忘其形骸……仙法欲令爱逮蠢蠕,不害含气……仙法欲止绝臭腥,休粮清肠……仙法欲溥爱八荒,视人如己……”(《抱朴子·论仙》)13 [p39-40] 修仙,首先从外部条件上不受到来自社会的引诱,或者说是破坏,是获得修道自由、保证满足修道条件的前提。超越世俗逸乐享受,进入一种清心鲜欲的朴素生活,才能“内视反听,尸居无心”。所以进山,首先是创造一个澄心明性、潜心悟道的外部条件。修道之人认为“甘口之食是伤命之斧,爵禄奢丽是消真之源。故神人爱幽寂,而栖身不显形于风尘者也。” “仙人殊趣异路,以富贵为不祥,以荣华为秽污,以厚玩为尘壤,以声誉为朝露,蹈炎飚而不灼,蹑玄波而轻步,鼓翮清尘,风驷云轩,仰凌紫极,俯栖昆仑,行尸之人,安得见之?”(《抱朴子·论仙》)13[p29]同时山也是大德之所归,所以修道修德的正途,是隐入山林,精悟道意,修身炼气,化石炼丹。 道教隐入山林,当入名山。道教的洞天福地: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便是道教神仙所居住的仙境。《抱朴子·论仙》云:“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13[p48]《抱朴子·金丹》“以金液和黄土,内六一泥瓯中,猛火炊之,尽成黄金,中用也,复以火炊之,皆化为丹,服之如小豆,可以入名山大川为地仙。”6[p83] 而求仙又需要明师,“或得要道之诀,或值不群之师”(《抱朴子·论仙》)13[p45]《抱朴子·金丹》篇便记载了左元放在天柱山中精思时,得到仙人授于金丹仙经。山中能与仙人连通交接,自然对修仙大有裨益。并且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载了道教各种秘典多有被封存于名山之中,“(道书)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於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自立坛委绢,常画一本而去也。”(《抱朴子·遐览》)13[p209]得到了这类秘典,神通异常,“若有困病垂死,其信道心至者,以此书与持之,必不死也。其乳妇难艰绝气者持之,儿即生矣。道士欲求长生,持此书入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人。可以涉江海,却蛟龙,止风波。得其法,可以变化起工。不问地择日,家无殃咎。” 13[p210]更是吸引求仙之士入山寻宝。 原始思维认为山中有不死之药,服之即可长生。至道教,认为山中宝物众生,服食草木之药,可得长寿,只有金丹大药才能“还丹成金亿万年”,山中有各式神妙的植物,还有奇特的砂石等矿物炼丹原料,是丹鼎派所必需的,更是崇尚入山。 总之,道教的入山思想,是从远古先民的山崇拜、山神信仰处继承下来,经过道教的改造,创造出来的具有自主性的求仙长生修炼的法门、原则的反映。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