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任盈盈”等朋友不要相信高鹗的什么“圣眷隆重....身体发
福....”的鬼话。他的思想出发点及艺术造诣是与曹雪芹有天渊之别的。我不知
道你现在看的什么本子,不过如果是草绿色封皮,人民出版社75~89年版,一套
四册的,我认为该把它丢在一旁。你应该去找寻以“脂批”系统的“庚辰本”为
蓝本的90年三本一套红色封皮的《红楼梦》看一看。如果有兴趣,我鼓励你再对
照地看一下,那样你才会知道高鹗这个人有多阴险,而《红楼梦》在他手中被篡
改得有多严重!这样做我想你的收获会更大的!此其一。
元春是“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四春中的老大。她的遭遇其实比另外三春要惨
得多。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王朝中陷身于宫闱中的官家女子一般下场都不是很好,
命好的就是被皇上开脸收房,这是少数;一般的就是宫女(昭容、彩缤、答应、
常在等),这是大多数;命差的有给管事的大太监做“老婆”,满足他们的变态
心理,或者轰出宫外配人,这也是较少数。正是元春“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一
句!而元春的命运表面上看应该是不错的,因为贤良淑德,而加封“贤德妃”。
这也为贾家“烈火烹油”的繁荣走势注入了资本后劲,从而不断飚升,急速上
扬。但实际上,“人怕出名猪怕壮“,在宫中尤其忌讳出头之人。虽然元春无意
于争风吃醋,但客观上对其他妃子的处境产生了无形的压力。这就为后来她埋下
了祸根。此其二。
元春在一定程度上是贾家在朝廷中恩宠惠泽的晴雨表,她的命运无时不刻地维系
着贾家的荣辱。所以在最风光、最荣耀的时刻——“省亲”一段中,我们看到的
排场是级别相当高的。看官请看这一段:“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
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
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
不一。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等督率匠人扎
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作者按:此
处据“庚辰本”,下同)。我们看到从大内人员到朝廷官员把归省的种种细节都
安排得这样周到,甚至寝食难安,说明了元春此时的“红极一时”。这一点,应
该说《红楼梦》连续剧表现的是比较适当的。后来在元宵节元妃从内廷给出的
“爆竹”谜语时,再细看描写贾母此时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她对自己和整个
族人的处境发出的“异兆悲音”呢?她此时的内心情怀是多么地无助和无奈
呢?!此其三。
“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历来也有争论,有说应为“虎兕(四音,意思是雌的犀
牛)相逢大梦归”。我略微解释一下这个观点,“虎”就是象征中国四方中西方
的“白虎”,隐指书中涉及的五王之中的西宁郡王。“兕”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
独角犀牛。它象征着中央,所以“中”就隐指“忠”字,指的是书中忠顺亲王。
正是他的名号上多了一个“亲“字,就自然比四王地位不同了。值得说明的是,
在古文中,这两个字是经常联在一起用的,而且喻指凶意。回到书中的“虎兕相
逢”,就是指因为贾家卷入了两个王侯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以忠顺亲王的胜
利,赐死元春从而导致贾家势败。但我个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应当是前者
比较适当。这句明明是隐含地说明了元春的死是在×寅年和×卯年更替之际,是
在年末。还有“三春争及初春景”一句下有一脂批:显极。这一处也是比较令人
费解的。到底什么令这位批书人觉得非常明显呢?是指的人?是事?“三春”是
否指的是元春的三个姐妹?还是指三个年头?我还没读懂,所以不敢臆测。但认
为判词中画的那张弓是隐指“战争”的意思,我是不能同意的。如下:
一、从谐音的角度上说,“弓”也可是指“宫”字,而“香橼”的“橼”字就是
“元”字。
二、如果认为曹雪芹把元春比作杨贵妃的话,是有错误的。因为在《红楼梦》中
有一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而书中明明写着戏彩蝶的是
薛宝钗。我们知道古代称赞美人时常用“环肥燕瘦”来比较,也就是汉朝的赵飞
燕和唐朝的杨玉环。可是书中对于元春体态的描写笔墨极少,恕我粗糙,我一点
印象也没有。
三、虽然《红楼梦》描述的年代我们不清楚,但作者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我们是
有一个大致范围的。他生活在康熙至乾隆年间,而这段时间是历史上著名的“康
乾盛世”,社会稳定,生产繁荣。要说有冲突,大概也只能是雍正初立期间,曾
经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但时间也不会长,不会发生象唐朝中叶的长达七年之久
的“安史之乱”。所以宝钗讽刺宝玉是什么“杨国忠”此处应作何解释呢?其实
真正在贾府中以“国舅”自居的人大有人在。看官可去浏览一下元春才选风藻宫
一段,当喜讯传来,风姐与刚从平安州办事回来的贾琏相互寒暄,个中味道可谓
足矣。
我们要想了解元春的处境,请再看回宫这一段文字:“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
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
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
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
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贾母等已哭的哽噎难言。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
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里诸人好容易将贾母、王夫人安慰解
劝,搀扶出园去了。”看到这里,我感到好生可悲。一个人明明知道那是一个不
得见人的去处,可为了全族人的利益,只能抛弃自己一生的自由,注定一生献身
宫闱皇廷,做个名副其实的“笼中金丝雀”。其状、其景、其心可怜!可悲!可
叹!
一家之言,权作参考。欢迎各位斧正!
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