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转贴]论伤寒三阴经生理病理关系
作者听月剑客
标签欢迎板砖
阅读次数:251
论伤寒三阴经生理病理关系
               高体三 河南中医学院
  高体三,男,生于1921年,河南省邓县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58年在河南中医学院进修学习。1959年留校任教,曾任河南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理事、河南省第五、六届省政协委员、中南五省中医系列教材编委顾问等职。执教期间,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中医方剂学讲义》、《中医常见病讲义》、《临床中草药》、《治法与方剂》、《汤头歌诀新义》等教材及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学术上,探研内、难、伤寒之学,深得精蕴,博采众长,学术造旨颇深,多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三阴病的诊治,并善用温热药物。对于疑难杂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疗效。

  所谓三阴经,是指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根据临床观察,此三经无论在生理上或是在病理上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发病率也较高。如果其中某一经发病,往往影响其它二经,导致三经同病。因此,深入探讨三阴经的关系,对理解三阴经综合方剂的配伍及仲景学术思想,将会有很大帮助。

  1 三阴经的生理关系
  足厥阴肝属木,足太阴脾属土,足少阴肾属水。为了说明三阴经肝、脾、肾三者之间的生理关系,我们恰切的比喻谓“肝木好比树,脾土好比地,肾水好比墒”。肝、脾、肾三经就等于树、地、墒的关系,三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如下所示:肝→木→树,脾→土→地,肾→水→墒。
  三者在生理上相互滋助,在病理关系上相互影响,故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临床常说的“木郁克土”、“土不培木”、“水不生木”、“调经不离肝脾”、“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等,都充分说明了三者关系之密切,这对指导临床启发很大,值得重视。

  2 三阴经的病理关系
  脾土应长夏,属太阴而主湿,不病则已,病则多湿等;肾水应冬,属少阴而主寒,不病则已,病则多寒等;肝木应春,属厥阴而主风,不病则已,病则多风等。此为足三阴的病理特点。所谓“肝主风”、“脾主湿”、“肾主寒”即此义也。  
  脾主升清,功能运化,化生精华上奉,养育周身。病则脾湿下陷,可见食欲不振,倦怠乏力,便溏泄利等症。肾主藏精,秘而不泄,肾阴化水上交于心,病则肾寒失藏,可见小便失常,腰膝冷痛,痰饮脚气,阳萎遗精等症。肝主升发,功能疏泄,运行气血,灌注周身,病则肝风郁怒,可见胸脘胁肋胀痛,烦躁易怒,震颤抽搐等症。以上是单脏发病举例,下面介绍三者的病理影响。
  脾土功能制水,土湿不能制水则肾经寒水邪气泛滥,寒水又反侮土,形成水土寒湿,不能生培肝木,肝木郁遏,生气不遂,于是足之三阴病作。此为太阴脾土病湿而累及肝肾,实为三阴合病,以脾为主,治宜温阳健脾为主,兼补肝肾,代表方如黄土汤。本方主治中焦虚寒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实属三阴同病以脾虚为主,一则肝木克土,二则寒水侮土,致脾虚失统。方中灶心土温中健脾止血为君药;臣以白术燥湿健脾,附子温肾散寒;配伍干地黄、阿胶、黄芪清滋养肝,补血寓止为佐;炙甘草补中培土,调和诸药为使。如此相伍可使水暖土和木达,脾阳复而血自止。
  肾水功能生木,肾水寒不生木则厥阴功能失调,肝木郁陷,反克脾土,形成土被木克而水侮,于是三阴并作。此为少阴寒水病寒而累及肝脾,实为三阴合病,以肾为主,代表方剂如真武汤。本方主治脾肾阳虚之小便不利、水肿、心下悸、头眩等症,其发病乃因脾土湿陷,肾水虚寒,木郁风动致少阴寒水无制,泛滥而为水肿,治宜温肾壮阳,化气行水,兼补肝脾。方中附子温补肾命,蒸水化气为君药;白术、生姜、茯苓燥湿健脾以助运化为臣佐;更佐酸敛养阴之芍药养血疏肝,清风木治头眩,并缓姜附之辛燥。诸药合用共成温肾补脾,疏木清风,化气行水之剂。
  肝木功能升发,肝风郁怒,贼克中土,脾土湿陷,无力制水,肝木春之温气又无力解少阴之寒气,于是足之三阴并作,此为厥阴肝木失调而累及脾肾,实为三阴合病,以肝为主,代表方剂如乌梅丸。本方主治蛔厥证又治久痢。其发病乃因脾肾虚寒,土不培木,水不涵木导致肝经血虚,化火上炎,形成虚实并见,上热下寒之证,实属三阴同病以厥阴风木为主。方中乌梅酸敛养阴补肝,以助厥阴春生之气为君药;臣以当归、桂枝助乌梅养血补肝,疏木达郁;配人参、干姜、附子、蜀椒、细辛温补肾阳,暖脾和中为佐使,更佐连柏以清上热。诸药合用,可使水暖土和木达,以求温脏补肝成春之功。

  总之,三阴经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一经发病往往累及其它二经,终致三阴同病而杂病丛生,或木郁蠹生而蛔厥,或手足厥寒而脉细,或寒疝腹痛而逆冷,或木郁乘土而痛泻,或虚劳腰痛而尿频,或妇人转胞不得溺,或下消而上渴,或脐悸而奔豚,或男子失精,或女子梦交,或带下崩漏,不一而足。故在临床上,治肝之病,须兼脾肾;治脾之湿,应兼治肝肾;治肾之寒当兼医肝脾,方可获得较好疗效。



本论坛不欢迎任何非学术讨论



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斯!



听月剑客(woshigu)于 2005-2-4 12:04:18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