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治验数则
桂枝汤,又名小阳旦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所组成。是《伤寒论》一书的起首第一方,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此方阴阳兼顾,配伍精当,变化运用极为灵活,被清代医家柯琴誉为“仲景群方之魁”[1]。后人在医疗实践中,更是不断深化着对本方的理解,不断拓展着它的用途,千百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伤、小儿、五官等各科[2],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抗病毒、退热、抗炎、助消化、解痉、镇痛、镇静、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抗过敏等多种作用[3]。笔者多年来运用桂枝汤化裁治疗杂证取效颇捷,今不揣愚陋,聊举数例,以飨读者:
1.咳嗽案
张××,女,65岁,2003.9.26诊。诉一周前起咽痒咳嗽,晨夜为剧,影响睡眠。已服用银黄含片、参贝北瓜膏4天,无寸功。既往有“慢性咽炎”史,类似咳嗽常迁延难愈。此次咳嗽前心率失常发作较剧,现已经药物控制,但咳嗽发作后又感心脏不适,恐心病复作,故深以为虑。刻下:咳嗽、咽痒,咯少许白色黏痰,稍恶风,有汗。视其咽喉不红,舌暗,苔薄白,脉沉迟。此为虚人轻感,肺气不宣,邪郁于咽。当扶中气,达表邪,利咽喉。治以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9g 白芍9g 炙草9g 杏仁6g 黑附片5g 僵蚕6g 木蝴蝶6g 生姜6g 大枣12枚 三剂。嘱药后啜热稀粥一碗,取微汗。第二日,患者即欣然前来,云:昨日药进一剂,感身体和暖舒适,畅然得汗,亦未啜粥,至夜病去七、八矣!如此捷效,实出所料”。三剂后,病如失。
按:《神农本草经》云:“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4]。临床以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寒性咳喘常有显效。此患者年老体弱,外感风邪,肺失宣肃,故而咳嗽。治疗以桂枝汤扶中气、散表邪为主。因患者脉象沉迟,故加附子。且姜春华先生谓:桂枝与附子结合使用有利于改善组织修复功能[5]。此患者有慢性咽炎史,平素久用寒凉药物,咽部组织修复功能低下,故而咳嗽迁延难愈,今以此温振阳气,改善机体整体机能,方中酌加降气化痰利咽之品,故收捷效。
2.胃痞案
尤××,女,40岁,2002.12初诊。主诉胃脘部胀满不适5年余。无食欲,稍进食即感脘胀不适,伴有嗳气,偶有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近2年头发枯黄脱落。曾在多家市级医院诊治,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无效。舌淡,苔薄润,脉弱。此为脾运不健,胃失和降。治拟健脾和胃为主。治以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6g 白芍6g 炙草6g 太子参9g 砂仁(后)3 炒谷麦芽(各)6g 生姜6g 大枣12枚 此方加减治疗2月余,上述不适症状已全部消失。后又用此方去太子参,加党参9、黄芪9、淮山药9、生龙牡(各)9g,桂枝、炙草均增至9g,巩固治疗2个月,患者体重增加,诸证未作。
按:桂枝汤可以“化气和阴阳” [2]。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可以运脾;芍药、甘草相合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大枣可以滋养脾胃,桂枝且有平冲降逆之功。凡病机属脾运不健,胃失和降之证,症见纳差、脘痞、嗳气,或见吞酸者,笔者取桂枝汤加砂仁,投之有良效。如兼见胁胀痛,或略挟热象,可与左金丸等合用。脾胃久虚患者治疗时药量大多宜从小量开始,取效后可逐渐增加药量,其中桂枝用量以6g-12g为宜,嗳气频繁者,桂枝用量宜从10g开始。此方与补中益气汤均可治疗脾胃虚弱,但前者可使气机顺降,后者重在升提清阳,升降之间,迥然有别。
3.瘾疹案
余××,女,33岁。2002.2诊。诉自幼皮肤对冷空气过敏,冬季外出,寒风吹到处必起风团,自觉瘙痒,有时累累成片,尤以颜面、手臂部多发。冬季接触冷水时局部皮肤也必红肿瘙痒。曾服多种抗过敏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面色白,无汗出,口中和,舌淡红,苔薄白,脉平。此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肌表局部气机郁闭,而成此证。治当和营卫、散风邪、开郁闭。治以桂枝汤、麻黄汤合方加味。药用:桂枝9g 白芍6g 炙麻黄6g 杏仁6g 炙草9g 白蒺藜9g 防风9g 生姜6g 大枣7枚。 服七剂后发现早晨刷牙右手接触冷水皮肤未发生红肿瘙痒,试以双手接触冷水亦无异常。续服七剂,外出接触寒风,只偶起一、二风团。获取显效。
按:《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 ……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凡病机属风寒之邪客表,症见皮肤瘙痒者,用桂枝汤、麻黄汤合方加荆芥、防风、白蒺藜等疏风之品治疗之,每获良效。
4.动脉闭塞案
孔××,男,67岁。2003.11.26诊。主诉右上肢突发疼痛、发冷5天。患者于5天前半夜睡醒时突然感右肩及右上肢疼痛、发冷、无力,右手麻木。症状持续至今,未经治疗。既往有“冠心病、房颤”、“糖耐量异常”史。有“吸烟史”30余年。查体:右上肢皮温明显降低,右手针刺觉下降,握力Ⅱ+,右侧桡动脉未能触及。舌淡红,舌下静脉瘀暗,苔白腻,左脉滑数结代。考虑为右侧腋动脉急性闭塞。乃瘀血痰湿阻滞经脉所致。治当通血脉,开痹阻,化痰湿。治以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30g 赤芍30g 白芍30g 水蛭10g 细辛5g 鸡血藤15g 毛冬青20g 陈皮5g 川芎15g 炮山甲9g 白芥子9g 炙草9g 生姜9g 五剂,水煎服。另用:桂枝10g 制川草乌(各)15g 红花10g 川芎10g 五剂,煎汤外洗右肩臂部。药后3天症状开始改善,5天后右上肢疼痛、右手麻木已减轻约一半。双上肢皮温已经接近,右手握力增至Ⅳ,右侧桡动脉搏动已能触及。再服五剂,患者症状消失,双侧桡动脉搏动强度接近。临床治愈。
按:《名医别录》谓桂枝能“温经通脉” [6]。此患者治疗以桂枝汤为主,以桂枝通血脉,赤芍行血滞,白芍、甘草解痉缓急除血管之痉挛。配合散寒活血、化痰祛瘀之品,故取卓效。笔者认为,桂枝一药,在取其温通经脉时,用量应在15g以上,否则疗效不显。桂枝汤中芍药或可用白芍,或可用赤芍,亦可赤白芍同用。大致和营敛汗,缓急止痛用白芍,散血行滞用赤芍,临证时自可灵活变通。
总之,桂枝汤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尚可治疗诸多病证,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经方法度严谨,功效卓著,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1聂惠民,张吉,张宁.经方方论汇要.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
2郭天玲,朱华德.现代中医药应用研究大系•方剂,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59-63.
3马堪温,赵鸿钧.伤寒论新解,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88.
4徐树楠,牛占兵.神农本草经通释,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8.
5姜光华.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04.
6王辉武.中医百家药论荟萃,四川:重庆出版社,1997,656.
一牛吼地(yiniuhoudi)于 2005-1-13 21:02:13 编辑过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