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唐汉钧教授治疗复杂性窦瘘的经验[zt]同门发表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者flamme
标签欢迎板砖
阅读次数:75
中医外科也是中医的一大精华,帖个帖子,供大家参考
唐汉钧教授治疗复杂性窦瘘的经验
慢性窦道和瘘管在临床较为常见,祖国医学称之为“漏”。 尤其是复杂性的窦瘘,病程缠绵,容易复发,不易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由于复杂性窦瘘具有位置较深,分支较多;或者部位险要,周围有重要脏器;或者周围脂肪组织多,血供少,缺乏营养等特点,现代外科治疗效果不满意。沪上中医外科名家唐汉钧教授临证四十载,悬壶济世,学验俱丰,擅治疑难重症,他运用中医药治疗复杂性窦瘘,具有组织损伤小,外形改变少,远期疗效好等较为明显的特点。余有幸随师学习,耳闻目睹,细心体会,特总结唐汉钧教授治疗复杂性窦瘘经验如下。
1. 气血亏虚是其本,余毒瘀滞是其标
唐汉钧教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与研究,认为本病的原因有内外二因,其内因是由于素体亏虚,或久溃不敛造成气血亏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陷脉为瘘,留连肉腠”《诸病源侯论·诸瘘侯》云:“脓血不止,谓之漏也,是皆五脏六腑之气不和,致血气不足,而受寒热邪气”;本病的外因是痈疽失治,疮毒内陷,腐肉成管或金刃所伤,疮内留存异物,毒邪侵袭,血瘀痰浊内停,阻滞经络,积久化热,腐肉为瘘。概而言之,气血亏虚是其本,余毒瘀滞是其标,气血经络与痰浊瘀滞则是本病的重要病理过程。
唐教授认为虚、瘀、热、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结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虚致瘀,因瘀化热,热毒化腐;腐蚀日久,既可致虚,也能成瘀;瘀热交织,内蕴生毒,毒发热成。如此反复,正是本病缠绵不愈的病理基础。
唐教授指出本病的关键在于瘀,在于气血、经络、邪浊的瘀滞,在于引流不畅。引流通畅既取决于机体祛腐生肌的正气是否充沛,也取决于窦腔瘘管瘀、热、毒的及时有效清泄。这是保障愈合,减少复发的前提。
2. 整体局部结合,治外不忘安内
唐师认为复杂性的窦瘘由于病程迁延日久,气血亏虚,余毒瘀滞,总体表现为整体为虚,局部属实,虚实夹杂。所以治疗上要权衡标本虚实,强调整体和局部结合,内外兼治。
内治以清热败毒,活血祛瘀,益气养荣为基本治则;外治分为拔毒蚀管、提脓祛腐、化瘀生肌三个阶段进行。最终达到存正于内,“开户逐贼”, 闭合窦瘘的目的。
3. 辨证严谨到位,用药灵便机敏
(1) 辨证论治,分缕条析,丝丝入扣:
复杂窦瘘常由手术后残留支管、线结、感染、脓灶等多种原因造成,大多为邪热蕴盛,可见疮口色红肿胀,或有皮下波动,脓水不畅,局部疼痛,可有低热或高烧,恶寒,口渴,舌红或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细数;经治后,邪热十去六七,而余毒未清,余毒瘀滞为患的,可见疮口色淡或红肿,肉芽外胬,脓水时稠时稀,时多时少,一般情况可,舌淡脉细;屡治未愈,整体气血亏虚的,可见疮口色淡,肉芽灰白,脓水清稀,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体倦乏力,食少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对于这些情况,唐教授在临床均一一辩明,针对性的治疗。如热毒壅盛,治以清热凉血败毒,犀角地黄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余毒瘀滞,治以活血祛瘀,清化湿浊,补阳还五汤加减;气血亏虚,治以益气养荣以促进创口窦瘘生肌愈合,八珍汤合透脓散加减。
同时,面对临床诸证混杂,有热毒蕴盛与余毒瘀滞相叠的,有三证相叠的,唐教授亦分别进行相应的辨证分类,根据各别的主、次病证选方用药。比如热毒蕴盛为主,间与气血亏虚相叠的,则十之六七的用药针对热毒,十之三四的用药用于扶正。由于用药灵便,针对性强,临床疗效自然桴鼓相应。
(2) 注重按病位用药:
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唐师亦赞赏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以温病三焦学说为鉴,按上中下三部治疮疡的学术思想,每多根据窦瘘的部位加减用药。上部多为风温,风热,合五味消毒饮;中部多为气郁,火郁,合逍遥散或小柴胡汤;下部多为湿热,湿火,合萆薢解毒汤或四妙丸。
(3) 时时注意顾护脾胃:
复杂性窦瘘病程绵延,气血亏虚,余毒瘀滞,疮口难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肌肉。补脾可以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旺血足,生肌有源,又可托毒外出。另一方面,清热解毒之品往往有碍脾胃,容易伤正。是故唐师临证喜用生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陈皮、姜半夏、白扁豆、淮山药、谷麦芽等,既健脾益气,托毒外出,使余毒由深居浅,又解除了苦寒之药伤脾败胃之忧。
(4) 天人相应,因时施治:
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理论,认为四时五运六气各不相同,人体的内部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唐教授在加减用药上,采取因时施治。春阳初升,病毒较多,酌加板蓝根、金银花、菊花等清热解毒药;长夏湿盛,酌加藿香、佩兰、荷叶等化湿醒脾;秋令多燥,酌加天冬、玄参、生地黄等养阴润肺;冬月寒冷,酌加熟地黄、仙灵脾、黄精等温补肝肾。
4.擅用外治诸法,寓发展创新于继承传统之中
(1)继承传统外治法,发展又创新:
①传统药捻法:操作要点在于选择药线的粗细和长短以不堵塞管腔,影响引流为度;在放置药线时,要求药线尾部的方向始终朝下,并用橡皮膏固定,使脓液趋势而出,而不是停滞于内;药线插入底部后要稍稍提出少许,以免损伤新生肉芽;根据肉芽生长的情况,药线要逐步打短;生肌阶段,打药线要多养少探,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②垫棉压迫法:即用棉花或棉垫,衬垫在窦瘘的皮肤表面投影处,借助加压之力,使空腔闭合,局部胶原纤维增多后,管腔壁一一粘合,最终得以愈合。
③中药灌注法:即用5ml注射针筒将唐师自创的复黄生肌愈创油注入管腔,以达到生肌长肉的目的。复黄生肌愈创油包括大黄、鸡子黄、紫草、血竭、龙骨、珍珠母等,共奏活血祛瘀生肌之功。
④拖线疗法:较为浅层的软组织窦瘘应用药线祛腐引流。对于深层的脓灶或是复杂支管、弯曲的窦瘘,传统的药线疗法不能使深部的脓灶引流到位,若用挂线或手术将多处脓腔挂开或切开,恐对组织的破坏较大。唐师运用拖线疗法结合冲洗和药线疗法,加强了拔毒蚀管,提脓祛腐,做到除恶务尽。方法是:以4到6股粗丝线(7号—10号)贯穿于窦瘘中,通过牵拉引流,每日换药时,将祛腐提脓药粉掺于丝线上,来回拖动后,使药物留于管腔中,并使脓腐得以排除,7到14天后,待脓净腐脱,剪断拖线。接着用置管冲洗法,冲洗3至5天,同时药线引流。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在达到祛腐的前提下,对组织的损伤和外形的改变做到最小,远期疗效满意。
(2)始终重视祛瘀,保持引流通畅:
唐师每次换药都十分重视清理窦瘘外口,通过修剪清除外口突胬增生的水肿肉芽和扩大外口,使脓液能够顺利流出,避免“闭门留寇”。
唐师指出:“有诸内必形之于外”,表浅的肉芽增生、堵塞,必然反映内里深部的不畅通。或是异物、线结的留存;或是有支管横生;或是残骨尚未脱净,需要对应作相应处理。所以对于脓腐的排除采取积极的干预。在传统药捻引流基础上发展置管冲洗疗法,即使用适当粗细的塑料管套于注射针筒上,用九一丹水剂、生理盐水、甲硝唑等对窦瘘进行冲洗,促使脓腐外出。对于臀部、大腿等无重要脏器,活动度大的部位加压冲洗;对于胸、腹腔等部采用减压冲洗,避免引起发热等炎症反应。通过冲洗,使得脓腐积滞引起的引流不畅几率大大降低。
(3)衷中参西,全面探察病因、病位:
唐教授一贯主张审证求因,认为借助传统的手摸触诊和球头银丝探察,以及现代的各种造影技术,认真判断复杂性窦瘘的脓液性质,深浅、分支、方向,管壁厚薄,空腔的大小等情况是治疗的前提。手摸触诊可以通过挤压窦瘘口观察被挤出脓液的性质,管壁的厚薄和被蚀的程度。运用球头银丝时,一方面注意探察管腔深浅、分支、方向;另一方面,注意银丝的直取和弯进,避免强力粗暴,形成假道。在造影时,主张每个窦瘘口都要注射造影剂以求全面观察分支;注射时注意压力大小,根据部位采取加压或减压。
5. 典型病例
张某某,男,81岁,退休。住院号:171130。因“胆结石、胆囊炎”术后疮口不敛,溃脓,反复发作7月余,2003年6月9日由门诊收治入院。患者于2002年12月初在外院手术,当时手术切口为腹部正中切口。术后切口不敛,有窦道形成,外口约2cm×2.5cm大小,深约3cm。在手术医院行搔刮、纱条引流等常规换药,无效。后至某中医专科治疗,2周后于4月1日窦口闭合,而在原手术放置引流皮条之肝肾隐窝处改道溃破,流脓。在外院又治疗2月未见效,创口脓水滴漏不止,患者不堪其苦,被建议再次手术,亦无多少把握收口,遂求治于龙华医院,门诊以“漏”收入院。入院体检:神清,面色无华,疲乏消瘦,有低热,窦口有脓液渗出,质半稀半稠,窦口有肉芽突胬增生,外口有约2cm×1.5cm ,以球头银丝探察,向上分支弯曲,深约17cm,向下分支较直,约1.5cm。螺旋CT造影:窦道向上分支弯曲,由胆总管达肝内右肝内胆管,部分左侧肝内胆管显示不清;窦道向下分支较直约1.5cm,部分显影欠清。舌淡舌苔薄黄腻脉弦细。辨证为湿热蕴阻,气血瘀滞,邪实停滞,治拟疏肝活血,益气排毒,清化湿浊。内服以柴胡清肝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生黄芪30克;白花蛇舌草、鹿衔草、生米仁各15克;当归、鸡血藤、皂角刺、苏梗各12克;川扑10克;柴胡、黄芩、香附、郁金、陈皮、姜半夏各9克;生甘草6克。外治首先修剪外口增生肉芽,每日用九一丹加甲硝唑药液滴注置管冲洗,九一丹药线引流。10天后脓腐已净,局部冲洗时药液迅速返流而出,球头银丝探察向上分支仅约7cm,向下分支已无。内服中药调整为益气养荣,疏肝活血,八珍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外治以复黄油乳剂滴入窦口,生肌散药线外置,加用棉垫法压紧腹壁固定。7月7日窦口闭合。恐有反复,内服药巩固同前,局部外敷用冲和膏。1周后B超证实窦腔闭合。于2003年7月18日出院。
按语:在上世纪70年代前,中医外科治疗复杂性窦瘘以体表软组织疮疡脓水不畅为多,主要方法是药线引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唐汉钧教授结合现代X造影、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头颅、内脏(肝胆、阑尾)、骨骼手术后遗症而久治不愈之窦瘘进行诊断与治疗研究,治疗上百例此类复杂窦瘘,疗效显著。他在祛腐生肌的传统理论基础上,率先提出“祛瘀、扶正”的创新观点,在临床实践运用中被证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例治疗在祛腐—祛瘀—扶正生肌的学术观点指导下获得痊愈。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