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蔡建伟阐明血瘀与老年病关系密切,活血化瘀法对预防老年病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以及开辟治疗的新途径,延长老年人寿命,都有重要的意义。李振光等结合痫证发病机理论述活血化瘀通经络法可堵“风、痰”产生之源而治其本,又可改善瘀血病理产物而治其标,为标本同治的佳径。屠庆祝等从瘀血、血瘀与中风发生的关系、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的关系,血肿吸收与水肿消除之关系等方面详尽阐述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机理。石卫人等认为血瘀病机是疮疡不愈的重要因素,感染创面须从“瘀”辨治。
此外,桂美华结合临床案例阐述肝之发病往往不离一个“瘀”字。运用通瘀法,使邪有出路,将瘀滞于肝中的湿热、痰浊、邪毒较快地排出体外,从而能改善肝瘀滞的病理状况。桂氏之“瘀”,不仅是瘀血,还指湿热、痰浊、邪毒,显然拓宽了从瘀论治的范围。
具体运用
吴瑞勤等分别对83例红斑狼疮患者投以活血化瘀药(大黄素、丹参、昆明山海棠、雷公藤等),结果阴虚组以及气阴两虚组疗效显著,而阳虚组疗效较差,提示活血化瘀法能治疗红斑狼疮,但须结合辨证。李立认为血瘀证之形成与寒热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寒热关系本质上是阴阳关系,寒热并调才能和顺阴阳,故其治疗应注重寒热药物的配伍运用,以祛瘀为主,寒热兼顾。
现代研究
杨养贤等把19只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中药组、脑复康组及模型组,分别投以补肾化瘀方浓煎剂(制首乌、淫羊藿、羊脑粉、川芎、银杏叶等)、脑复康片剂及生理盐水。并分别以电磁流量计、同位素标记微球法、碱羟胺比色法、放免法等测定结果。实验表明补肾化瘀法显著增加模型鼠脑血流量、海马和皮质局部血流量,提高其海马和皮质乙酰胆碱及神经肽的含量,作用明显优于脑复康组(P<0.05或P<0.01)。提示补肾化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作用机理之一是增加脑血流量,调节脑组织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肽。李庆选等对41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溃疡病变部位及非溃疡区域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病理组织学研究,并与中医理论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原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溃疡处的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非溃疡区域,且具有显著动脉血管官腔的瘀血、毛细血管增生、毛细血管瘀血,与非溃疡区比较有明显意义。可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存在中医血瘀证的病理组织学基础。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可逆转其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异常,从根本上完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康复过程。 (Stellywill 中国中医药年鉴)
参考文献
1. 蔡建伟 血瘀与老年病关系初探 新中医 2001V33N45—6
2. 李振光 王净净 从瘀治痫理论基础及机理的研究摄要 中医药学刊 2001V19N4 323,329
3. 屠庆祝 张增强 对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有关问题的再认识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V11N5 304—306
4. 石卫人 林梓凌 论感染创面从“瘀”论治 新中医 2001V33N11 9—10
5. 桂美华 通腑法治疗肝病的临床运用及体会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1N1 21—22
6. 吴瑞勤 孙越 朱光斗 活血化瘀与辨证分型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华中医学杂志 2001 V25N2 73—74
7. 李立 寒热并调——谈活血化瘀法的临床配伍 陕西中医 2001 V22N4 228—229
8. 杨养贤 李锐 陈松盛 ,等补肾化瘀法改善缺血性认知障碍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 V7N1 15—17
瑛溯(itsyingsu)于 2004-12-28 13:04:57 编辑过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