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吴又可“客邪贵乎早逐”思想的认识
作者瑛溯
标签欢迎板砖
阅读次数:89
吴又可“客邪贵乎早逐”思想被后世医家推为《温疫论》全书的主线,兹在本篇谈一两点我个人对于这一思想的认识。
一、“早”字要诀
逐邪贵早,实际是《内经》以来中医临床一直提倡的。而在我看来,吴又可倡“早”逐邪气,其中有“先安未受邪之地”预防思想。叶桂曾在治疗温病时,以滋肾养阴为先,并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思想。后来医家推而广之,将“安”的含义扩大到先行泻法(如卫表证在银翘散中加入芩连石膏,以防邪热从卫表入肺气等。)。但实际上,这种做法的始作俑者应推吴又可。他认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致危殆,投剂不致掣肘,愈合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显然,他的“早逐”,究其师承,和仲景《伤寒论》“急下存阴”思想一脉相承,包含了“先安未受邪之地”,却邪去实,未实先泻的思想。温邪的驱除,应早于气血津液严重耗伤,肌肉消耗,正气虚损之时;反之一旦错过时机,以温邪杀人之速,正气必然很快被耗伤,当客邪与虚弱的素体结合,即所谓“主客交浑”,则疾为痼疾,纵使有方可循,也不那么好治了。
可见,虽然吴派治疫医家以祛邪闻名后世,其治疗思想上还是把顾护正气放在了前面。
二、逐邪心法
“客邪贵乎早逐”思想反映了有别于用药轻灵,讲究透发邪气的叶氏一派,吴又可为首的一派医家以重剂逐邪为第一要法。
1.宣通导引,给邪出路
吴又可逐邪,强调“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认为“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汗吐下三法,总是导引邪从门户而出,可为治之大纲。”不过具体治法上,虽三法都为宣通导引,唯下法使用较多,吐法次之,汗法最为少用。
邪初在膜原,吴又可用达原饮疏利达邪,俟其内溃,而致邪从汗解。邪初离膜原而见黄苔,急用达原饮加大黄方,既疏利,又通下逐邪。邪在膜原浮越三阳而见内结,则以三消饮,既消外浮经之邪,又消内结之邪,还续消不内外并表里之邪。若邪入里,吴又可积极主张用攻下之承气却邪。
2.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首先,吴氏反对一见发热,就概用寒凉的做法。他强调虽然温疫一病,临床上几乎自始至终伴有热象,却不可概投寒凉。并解释为,发热是因邪而起,邪之与热,邪为标,热为本,二者形影相随,邪去则热退;不逐邪而独清热,必无功而返。为此他特设“妄投寒凉药论”篇,以黄连、大黄为例,指出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大黄苦而性通,寒而气润,走而不守。二者有一燥一润一寒一通之别,故温病临床上同为苦寒,大黄比黄连适用,说明了不可妄用苦寒之理。换句话说,用药当对证,就温病而言以逐邪为用。当然,后世医家认识到,又可对黄连大黄的评价有点偏激。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他所阐发的邪与热的辨证关系为现代医理所证实;而苦寒药之所以能够在温病临床上发挥作用,现代药理表明,也是由于它能有效的杀死致病微生物的缘故。
  然而吴氏逐邪最为独到之处,还是他善用下法,并提出了逐邪“勿拘结粪”的惊世之言。吴又可正确认识到邪热与燥结的辨证关系,指出,津枯血燥的老年人病后气血未复,每生结粪而人无所苦,“燥结不致损人,邪毒之为殒命”,“要知因邪热致燥结,非燥结致邪热也……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能早去其邪,安患结粪也。”因此,他在《温疫论》中选用的45个方剂,有14个方剂里有逐下却瘀的大黄,占全部方剂的近三分之一,并指出,“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不及时攻下,拘泥于“下不厌迟”的教条,致邪不得出,犹如养虎为患。为此,吴又可特设《注意逐邪勿拘燥粪》一节。
  客观地讲,如前所述,吴氏“客邪贵乎早逐”的思想显然有《伤寒》“急下存阴”的成分,而他治温多用攻下,且主方多为三承气汤,亦明显是师承仲景;但吴氏对仲景之说显然有所发扬。他跳出了原来《伤寒》三承气“下不厌迟”的规则,将下法的范围扩大到三十余症,而其指征皆为舌苔由白变黄,心腹痞满。在剂量特别是大黄的用量上,吴氏也明显大于仲景,主张视病情需要而用之,不拘常量。在“急症急攻”一节,他指出在病情“一日之内而有三变”的情况下,用下剂应“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理由是“因其毒甚,传变再速,用药不得不紧”。这和后来疫派治温的医家都喜投重剂不无关系。
   从吴又可对妄用寒凉以及“下不厌迟”的反对,可见他重视对病机的分析,临证力求“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最后,将吴又可的疫派与叶派医家比较,我认为两者各有千秋,又可“客邪贵乎早逐”思想正可以挽救他专方治专病的偏激;叶派对症细致,丝丝入扣的作风,恰可以弥补它有时药力不够的缺陷。当然,在逐邪方面,又可一派并非占尽优势,毕竟“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由叶桂明确提出,可见他们对于正气的重视更甚一些,比如该派的吴瑭,在运用下法时虽不及又可猛烈,却更细致地注意到正气问题,而不是一味强调大黄的使用。增液承气汤的运用即是明证。至于作为后起之秀,吴瑭使下法更臻完善就不必说了。但无庸置疑,吴又可的《温疫论》,尤其该书的合理内核“客邪贵乎早逐”思想,对他之后的各派医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今天的临床实践来看,吴氏“客邪贵乎早逐”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重视早期治疗,密切注意病人正气的强弱盛衰,以及准确把握病机、合理运用下法等方面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具体用药上,比如大黄,作为攻下的主要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中,凡认为有毒邪内结者均可用大黄下之。更有商家推出“排毒养颜胶囊”用来排除人体毒素以达到养颜美容的目的,其主要成分是大黄。这些,当然多少和吴又可的“客邪贵乎早逐”说有一定关系。
                         (01.1)

瑛溯(itsyingsu)于 2004-12-28 13:01:52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