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原创·古籍新翻][中医]薛雪湿热病 皆先由内伤 的认识
作者瑛溯
标签欢迎板砖
阅读次数:43

  薛氏对湿热病的发病机理尤重内伤,并且将之作为临床实践的基本着眼点贯穿于遣方用药的过程中.
  薛实在《湿热条辨》自注中指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文中"客邪"指湿热外邪;所谓太阴内伤,并非专指内伤脾虚,当泛指饮食饥饱劳役等内外因素导致的脾运失常而言.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对于发病学,薛氏在明确湿热外因的同时,更强调内因的作用,颇有《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味.
   另外,所谓内伤,包括中气虚,阳气衰,体质弱,有内湿等多方面因素.薛氏著作中又云"湿热证属阳明/太阴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素体阳虚阴胜者,病多湿重于热而偏重于太阴,且湿盛易伤阳,易变为寒湿证,甚至由太阴陷入少阴厥阴;而素体阳胜阴虚者,病多热重于湿而偏重于阳明,且热盛易伤阴,以变卫分热症甚至由阳明气分传入少阴厥阴营血分.其次,就中气和脾胃的虚实而言,中气虚而不挟内伤者,则病亦多从热化而在阳明,其为病也轻;中气虚而素有饥饱劳役等内伤因素者,其病多从湿化而在太阴,"标本同病"且病较缠绵沉重.第三是痰湿水饮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若内湿素盛,或有痰热,或更有湿饮停聚者,即易于感受湿热,形成"内外相引"内湿于外湿合而为病;否则,即不易感受或虽病亦轻.另外,入肝肾素亏和阴液不足之体,病后易于化燥化火引动肝风而发痉发厥.由此可见,薛氏的"皆先由内伤",更重要的是强调内因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症候类型、病情轻重和疾病的演变转归.正如章虚谷所言"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探究薛氏留下的医案,会发现他对于内因的强调并不局限于感邪之前的素体,还重视疾病演变过程中正气的强弱变化.具体表现在:
  1.养阴扶正观.薛氏认为,湿热病邪本身就伤人阴液\损脾胃阴津,不仅热重于湿者煎灼真阴,湿邪日久亦可伤阴,指出其病机是"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而且,去除湿邪的药物亦多伤耗人体阴精.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薛氏经常以鲜生地/玄参西瓜汁甘蔗汁女贞子等补阴;急性湿热病甚至可急下存阴,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其中,他尤其强调对阳明胃阴的保护,认为"其始也,邪入阳明,早已先伤其胃液,司命者可不为阳明顾虑哉."
  2.区别对待观.薛氏一再强调本病初起不在太阳之表,且与伤寒、温病有本质不同,从侧面说明了湿热病不宜辛温发汗和单纯苦寒清里或过度滋腻养阴.这一点尤该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
  3.扶阳救阳观.薛氏在重视阴津的同时,不忘扶阳救阳.他总结提出"热邪伤阴,阳明消灼,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其代表方如理中汤、来复丹等治湿邪困伤脾阳;以人参附子白术疗"湿中少阴之阳"现身冷汗泄脉细等症.
(后记:此为在下研二时的作品,因当时经验不足,没注意写明引文出处,至今参考文献已无法考。且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吧)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