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综述]中医养生学探讨
作者瑛溯
标签欢迎板砖
阅读次数:110

总论
  黄民杰对中医传统养生学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地位作出了评价。黄氏认为,中医传统养生学强调“天人相应”,顺应自然,重视稳定的心理因素及道德修养,强调辨证的保健观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指出,其一味顺应自然、消极避世、过度禁欲以及抑制食欲等方面不适用于积极、开放的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郭因根据中医养生保健理论,提出应建立绿色保健学的观点,认为绿色保健学的构建应从天人相应、人际相和、人自身身心相和三方面入手。
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刑玉瑞等从顺势中医思维的角度分析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中医通过顺应天时自然之势、顺应体质偏颇之势以及气质变异之势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陈俊文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展开科学又超前的养生活动,提出不渴也应经常饮水,不累也应主动休息,无喜事也应笑口常开,不饿也应按时进餐,无便意也应定时入厕,不困也应按时睡觉,无痰也应主动咳嗽,无病也应主动求医等八项主动养生原则。王海鹰结合我国不同地域的特点以及对人体的不同影响,从饮食调护、中医药调治两方面谈养生之道。赵波认为通腑可维持肠腑清洁,排泄代谢产物,防治营养过剩导致的各种疾患,保持体内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现代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衰老的机理及抗衰老
  陈刚等从虚实两方面阐述衰老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血瘀、痰浊,认为肾虚是衰老的病理生理基础,痰瘀是衰老的催化剂;痰瘀对衰老的影响主要通过络脉来实现,肾虚与络痹互为因果加重衰老。张茂林则认为其中肾虚是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瘀血痰浊既是衰老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肾虚夹实是衰老的病理生理变化。吴水生等认为历代对衰老机理的论述,主要有先天说、后天说、主虚说、主实说等四大类,衰老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其核心是肾虚衰老说。
  皮明均等认为衰老是一个缓慢渐进的退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五脏虚损而气虚,且气虚失运致痰浊形成,进一步加速衰老进程,因此益气化痰开窍法有助于延缓衰老。吕爱平等通过引证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分析了脾肾在抗衰老中的作用和地位。吕氏等认为,脾肾虚弱致痰瘀形成是导致衰老的病理模式;现代研究则表明自由基代谢失调是脾肾虚弱导致衰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黎鹏程等通过分析肝脏在导致衰老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肝疏泄失职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肝肾同源,肝虚可导致肾虚而加速衰老,情绪变化又最易伤肝而影响疏泄,胡志红认为肝郁失于调达是其中主要因素,因此调理肝气对延缓衰老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刘琴等从督脉的循行部位及作用等方面论述督脉是生命之原和生命之神的联系纽带,是人体阴阳平衡的主导统帅以及脏腑功能的调控中枢和通路,因此,督脉强盛不衰,发挥网络作用,始终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郭因 建立绿色保健学的思考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0(4):1—3
2. 黄民杰 论中医传统养生学在现代自我保健中的地位 河南中医 2001 21(6):9—10
3. 陈俊文 浅谈主动养生法 湖北中医杂志 2001 23(9):53—54
4. 刑玉瑞 张喜德 苗彦霞 中医顺势思维研究(续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4(3):4—5
5. 王海鹰 浅谈地域性调摄养生 湖北中医杂志 2001 23(8):55
6. 赵波 通腑在养生方面的作用 黑龙江中医药 2001 (2):3—4
7. 陈刚 郭茂川 张六通 ,等 肾虚、血瘀、痰浊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 7 (7):9—11
8. 张茂林 中医学衰老理论探讨 湖北中医杂志 2001 23(9):9—11
9. 吴水生 傅晓晴 林求诚 中医衰老学说评述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1 11(1):60—62
10. 皮明均 黎鹏程 论气虚痰阻与衰老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1(1):31—32
11. 吕爱平 李德新 脾肾虚弱导致衰老的机制探讨 辽宁中医杂志 2001 28(2):70—71
12. 黎鹏程 皮明均 李定祥 延缓衰老从肝调理探讨 辽宁中医杂志 2001 28(5):262—263
13. 胡志红 试论肝郁与早衰的关系 河北中医 2001 23(4):305—306
14. 刘琴 郭书堂 论督脉在抗衰老中的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2):14—16


瑛溯(itsyingsu)于 2004-12-26 12:02:17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