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发展 【honson】和 ★星星雨论坛★
初看到日本漫画是《铁臂阿童木》。那时中国人对所谓日本格式漫画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且因为版权和阅读习惯以及经济的原因,整部作品都被重新临摹了一遍,而且还被从原版的32开改成了64开的"小人书"模样。再往后的小学三、四年级,热火朝天的动画《森林大帝》又一次令我看到了手冢大神的动画和同样是64开的漫画。不过今非昔比,这时的我对中国文字的研究深度已经不再限制于"一、二、三"了,在学校里学到的数百个常用字使我能够游刃有余地看完全六本的《森林大帝》漫画(这时看到的还有《银河列车999》)。
真正领略到原画漫画的风采,还是在五年级的时候,那时班里面有好几个有钱的同学,兜里动辄就能掏出好几块钱(那时我的财产是以分为最高货币单位计算的),于是托她们的福,让我见识到了价值高达0.98元的藤子不二雄先生的巨作,也是我所见到最初的正规版本漫画--《机器猫》,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真正的漫画,虽然非常薄,但在这不到一百页的画面里,我却隐约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未来。
随着小薄本的《机器猫》在中国走俏,于是又出现了高达10元的10本精装版的《机器猫》,这是日本漫画第一次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当然,那里还可以称为出版社,因为那时的漫画毕竟还都是正版)。于是,藤子不二雄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我所认识的,同时也是中国人认识的第一位漫画家,《机器猫》也就成为了领导我入门的漫画。《机器猫》对于中国的漫画市场起到了启蒙作用,专门依*出售漫画的书店自此时起出现,这些书店对于中国漫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所认识的一个典型的小书滩就是从这个时代*着卖《机器猫》发家,从最初的一张弹簧床化成一辆三轮车,接着又从一辆三轮车进化成两辆,再后来发展成为铁皮棚子,最终变成现在的铝合金书店。《机器猫》带动了整个中国的漫画市场,为后来中国漫画的发展打下非常良好的销售基础,更培养出了最初的一批漫画读者。藤子不二雄成为第一个打入中国市场的漫画家(在这之前曾经有许多美国超人漫画对中国的市场进行过试探性的销售,还有名为《超时空猴王》的漫画也曾经创造了很好的销售成绩,但它们最终都没能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在这之后出现的红、蓝、绿三色组成?quot;人间视力杀手版"《飞人》,前后共出版了20本的《怪物太郎》、两次出了14本的《Q太郎》也都是藤子不二雄的作品。
有人曾经在文章里轻蔑写到,这个九十时代出现的《女神的圣斗士》和《七龙珠》都是盗版商为赶着动画的上映大发财而特地印制的。这不仅仅是贬低了出版这些书的人,同时也是贬低了他自己作为漫画人的良知,更是对中国漫画事业的侮辱--因为他对事情的本质完全看不到。从纯理论方面来讲,突兀出现的《女神的圣斗士》和《七龙珠》都是正版,因为这些漫画都是通过正规途径得到了日本方面的首肯才出版的。
这种视中国国情而将价格定在1.98元,最多一次5本一卷发售的形式相当符合当时中国读者的消费水平,每隔一定时间上市几本的销售方式也使读者的购买力能够在短期内恢复。至于那位翻译"益文"先生,更是成为了第一代漫画爱好者心目中的偶像级翻译。比比当时东南亚华人地区流行的台译版《圣斗士星矢》和《龙珠》,水平优劣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再往后,不得不提及的就是那本《画书大王》(现在看来,这名字起的实在是很土气)的出现了。曾经看到有人写文章轻蔑地说,那时出现的《画书大王》是书商看准卖漫画大有钞票可赚而出版的盗版漫画刊物,实在是很可笑。毫不夸张地说,在国为看漫画而喜欢上漫画创作的人们来说,那时看到《画书大王》的感情就是"终于找到家了"。尽管这是本质量并不是很好的漫画杂志,尽管书中还有许多老龄儿童教育工作者们对娃娃的敦敦教导成分,但是它毕竟是中国国产漫画的启蒙刊物,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本土漫画。特别是以杂志养漫画,以漫画杂志的形式更是启动了中国漫画产业化的雏形。杂志社积极同书商联系,每期的漫画销售广告刺激了读者的购买欲,也使读者得以在杂志的引导下正确地购买漫画(与此同时,中国的游戏业也开始发展,而且也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完全不同于现在半死不活的冗亢窘迫的状态。所以说漫画和游戏的确是息息相关的两个世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半月刊的《画书大王》带动了整个中国漫画的发展,并且也使日本出版社看到了中国漫画市场的希望。同现在日本方面对于中国市场的不闻不问,那时的讲谈社同《画书大王》方面联系,希望能够达成合作,由日本方面直接提供稿件投资协助制作连载日本和中国本土的杂志。非常可惜的是,由于中国在出版政策方面的种种原因和国情问题,这个协议没有能够达成。
同一时期,随着《画书大王》的销量达到期高峰期的每期40万销量并开始老化,同类杂志开始大量出现。在诸多的盗版和垃圾杂志中,真正为中国漫画注入新鲜血液的只有两本杂志--《新漫画》和《卡通城》。
《新漫画》是完全刊登日本漫画的杂志,但是其选之精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的读者在上面第一次看到了《篮球飞人》、《我的女神》、《DNA》、《恋物语》、《漫画狂战记》。《新漫画》对中国漫画业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由《画书大王》开创的一边连载漫画一边同时出版内容相同之漫画的陈规,开创了在杂志上连载一段时间的漫画,在得到读者好评后立即停载转出为单行本然后再连载新作品的特殊格局,使漫画在流通速度上加快了好几倍;
另外一本《卡通城》是远胜于《画书大王》的新生中国漫画杂志。当年由北方漫画人小豆、王平等一群年轻人制作的这本杂志充满了活力,不仅推出了拾穗人等一批为正统漫画杂志所不见容的真正的另类漫画人(这时的另类漫画人在水平上都有相当的特色,与现在流行的许多自诩另类实际赶时髦的所谓另类漫画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有思想、有热情,工作和学习方面都充满了干劲,看看现在的那些所谓另类漫画人",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初中辍学、离家出走、喜欢所谓的"鲜血"与"死亡",整天半死不活地装颓废才算是搞另类漫画,这些人实际上根本不懂得所谓另类漫画的意义何在),并且第一次将《五星物语》等一批在当时无法流行的漫画介绍到了中国(还有一本叫《金虹漫画》的32开类漫画书籍,不管它有的成绩怎样,但它毕竟是中国第一本32开的本土漫画读物)。
失去连载优势,日渐势窘的《画书大王》放弃日本漫画的连载,开始全心全意制作中国本土漫画。《画书大王》的转向可以说是中国本土漫画的一次大转机,象颜开、陈翔、姚非拉、自由鸟、胡倩蓉等一批早期中国漫画的中坚力量都是在《画书大王》上连载漫画的过程中开始成熟起来的。除了日本漫画外,《画书大王》上其他国家的漫画也开始多起来,其中包括在国内很少见的西班牙漫画。这时的漫画出版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凯普》、《龙之谜》、《红猪》、《城市猎人》、《金星战记》、《电影少女》、《幽游白书》、《霸王传说--骁》、《孔雀王》等优秀作品在国内出版,还有大量的少女漫画也出现在中国市场,其中包括以《圣战》之名出现的CLAMP的《圣传》以及成田美名子的《双星记》、《亚历山大》等等。
悲剧的一天终于来临,刚刚满一周岁的《画书大王》因为种种原因而彻底被封杀,其他同类漫画杂志也全部消失,中国漫画市场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在当年《卡通城》的编辑部举行了一次二十几人的漫画人会议。讨论一本即将创刊的名叫《少年漫画》的杂志。这次鲜为人知的大会使许多中国漫画人第一次聚在一起,而当时与会的人后来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中国漫画杂志的支柱分子。北京出版社在"五个一工程"的影响下也要办一本漫画杂志,也想找我们去谈谈,这本杂志的名字暂定为《北京卡通》。
1996年,"5155工程"精神下产生了五本漫画杂志:《北京卡通》、《卡通先锋》、《中国卡通》、《漫画大王》、《卡通先锋》。其他杂志也出现了《三优新漫画》、《科普画王》、《卡通王》、《科幻新世界》等数种。中国本土漫画杂志数量上升到了顶点。不过不久,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总销售量已经达到数百本的《中国卡通》等一些杂志最终退出了并不激烈的竞争,《卡通先锋》也是零售商望而却步,而《三优新漫画》出现操作故障被查封,《科普画王》、《少年漫画》、《卡通王》和《科幻世界画刊》。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发神经似的狂出过一堆的本土漫画单行本,但结果却是出资的书商折戟沉沙,赔本也没能赚。就象小豆弟表现的那样;他先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又在里百画一了个中圈,在里面画了一个小圈。他解释说,外面的大圈是中国的漫画市场,中圈是可以看国内温带的市场,小圈里面的上圈是现在实际的漫画市场。所有的杂志都在最小的小圈里争夺市场,却完全没有发现在这个小圈之外还有许多更大的大圈。
相比之下,只有起步并不起眼的《卡通王》真正达到了漫画产业化的初步进程。在刚刚创刊的时候,他们的制作人员完全是一群漫画白痴,所使用的稿件也是由前《画书大王》提供的废旧稿件,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前途。就在这种简陋的基础上,他们逐渐转变经营路线,一改其它杂志将目光放于全国市场的程规,将目标浓缩于江浙一隅,所针对的读者群也索性跳出竞争,面向女性。这就使其制作路线逐渐明确起来:面向女性的少女漫画杂志,制作美丽的少女漫画杂志,辐射附近省份的少女漫画杂志。在这种明确的经营思路下,《卡通王》完全依照它自己的路线在健康地发展着,在各方面都得到逐步完善,销售量也达到了目前本土漫画杂志的最高量。近年来,各地漫画杂志都举办了"漫画大会",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完全失败的,他们为了赚取多一点的门票而破坏了杂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而在今年举行的《卡通王》的这次大会则完全不同,他们拉了投资商,前期投入超过二十万。对于参加展览的同人志柜台租赁费用和门票的价格也采取了低价位的战术。在大会上,并不仅仅有爱好者,同时也吸引了商家。大会的门票甚至有黄牛倒卖至60元一张,参观人数也达到了八万之多,大会纯利达到150%以上。这不是一场所谓向日本漫画示威的愚蠢行动,而是属于中国漫画自己的商业活动。可以说,中国漫画杂志唯一能够存活得比较好的只有《卡通王》一本而已(这是非常痛苦的现实)。
尽管中国的漫画杂志如此的失败,还是有许多不长眼的笨商人想依*办漫画杂志来赢利。于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出现了《超速风暴》的闹剧。这本据说是与国际尺寸接轨的漫画书籍,的确是吸引了许多中国的漫画人参与,但没有人看到它有怎样的发展前途,画手们的目的也不过是冲着它高出国内价格的高昂稿费。当时的驰骋曾经与其投资人讨论过这本书的制作方向,这位制作人却像哄小孩那样一本正经地说:"我之所以办这本书,并不是为了赚钱,你同我谈论经营问题是错误的,我是为了交朋友。"这时能做的只有拂袖而去。果然,这本由中国XXX出版社协助设计封面的书籍最终只撑了三期,投资人带着第三期的高额稿费债务遁走,改行搞广告去了。除去风风火火出现的《超速风暴》、《欢乐少年》、《卡通俱乐部》、《时代漫画》等一批想捞一把的民办杂志也都纷纷卷旗收摊,有的干脆随波逐流地跟着做起资讯志来。现在,这些书商们赔钱的赔钱,改行的改行,再也没有人谈什么做中国原创漫画了。
说到漫画同人志,在1995年那个时候国内还基本没有同人志的存在,而"同人志"这个名字的意义,那时也完全没有人知晓。虽然没有能够搞过什么大活动,但是"MANGA同人志"的确是对中国同人志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的组织。在顶峰时期, "MANGA同人志"与会人员三千人,正式会员近三百人,画手拥有力量和拥有质量在现在来讲也是没有人能够超越。因为是朋友的关系,当时的作者如颜开、自由鸟等人都成为了会员,姚非拉、任山崴等一行当时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漫画作者的漫画人也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宣传媒体方面,"MANGA同人志"在北京电视台做了专题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台也做了长达一小早的热线节目,在《北京青年报》等四家报纸也都进行了介绍。在经济方面,"MANGA同人志"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营机制雏形,完全不必依*会员的高额会费来支持运行。可以说在当时来讲,"MANGA同人志"曾经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同人志,而其作用并不仅仅限制于同人志的范围,大家还希望这个组织能有一天成为漫画作者工会这样的组织,而这理想也并不是完全无法实现。
在"MANGA同人志"的鼓舞下,许多漫画同人志开始在全国各地出现,最终达到了如今的鼎盛局面。不过最终,由于种种原因"MANGA同人志"还是消失了,而国内虽然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同人志,但至今都没有一个能够形成"MANGA同人志"的规模,达成其所希望达成的目标。现在的国内同人志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顶峰,或许甚至都超过了同人志的发源地日本,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混乱、幼稚、自大、过分独立、无目标的糟糕状况,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这时的D版漫画业也从最初的向正版军转向地下,使曾几何时有过的台湾漫画出版社形成的速成翻版为泡影(台湾的漫画出版社就是从制作D版出发,最终得到日本的许可转为正版)。原本开机10万的漫画逐渐变成开机5万,再接着下降为3万、1万,最终变成了现在的全国发行3千尚有剩货。随着印量的减少,32开本的漫画成本越来越高,体现在漫画的价格上就是最终突破了9元大关。不过,做D版漫画的商人们可比做本土漫画的人们要聪明许多,他们将32开的漫画微缩到64开出版,不但成本和价格降了下来,读者携带起来也变得方便了。唯一的缺憾是,因为字实在是太小,读者不得不冒着毁灭视力的危险拼命地看小字。再有就是,男性读者逐渐退出漫画市场,这致使中国的漫画市场80%以上成为了另外半天的天下,完全的少女口味正在使中国的漫画市场向着单一化前进。随着BL漫画的出现和女性性需求漫画被神化成为艺术(非常愦憾的是,许多BL漫画原本非常具有艺术性,比如罗川真理茂的《纽约,纽约》,完全没有现在看BL漫画的恶心感觉,更多的是感动)。
为了出版漫画方便,D版商们又制作了许多连载热门少女漫画的自己的漫画杂志。其中有《漫画公主》、《新世纪漫画》、《精典漫画》、《新漫画》,虽然这些书在制作和选票方面比较有水准,但毕竟没有更大的发展。
不久前,中国又掀起了一阵动漫资讯志的制作风潮,各种杂七杂八的商人都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拼命地翻印港台杂志,出版劣质读物。在数十种良莠不齐的资讯志冲击下,这个市场同样地也濒临崩溃了。结果,许多想来捞一把的书商都赔了大本,读者对于资讯志也越来越不信任。现在书商们一听要制作资讯志都会拼命地摇头说:"肯定会赔。"但不知他们有没有想到过,这个市场之所以"肯定会赔",完全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盲目参加。
公正地讲,现在存活下来的动漫资讯志中,虽然内容越来越差但资格比较老赠品还不错的《动漫时代》;声誉和内容都不错,但制作缺乏细致的《梦幻总动员》;被许多国内动漫资讯抄袭的栏目《新干线》;内容逐渐转向和其他动漫资讯志完全无关的《漫画无限》;国内栏目占的比重比较大的《漫友》都有存活的价值,它们完全可以朝各自的方向发展而互相不干涉(至于剩下的动漫资讯志,内容完全沙袭自以上的五本动漫资讯志,几乎没有存活的价值,可以从这世界上消失了)。不光是不需要互不干涉,甚至在很多领域大家还有合作的余地,中国的漫画大环境搞好了,对大家不都是有好处的吗?
中国的漫画的之路还很远,前途也是一片黑暗,尤其是新世纪的2000年,中国的漫画事业在各个方面都不容置疑地进入低谷。在我的这个漫画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此的低潮期。中国的漫画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的漫画是否会就此消沉?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因为所有人都在黑暗中探索着前路。也许我们有一天会发现,原来照亮前途的火把一直放在我们的脚边,只是我们并没有发现……PS:记得刚开始搞漫画时,许多人就着热情或官腔地说:"要搞中国特色的漫画",其实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漫画?多年来众说纷纭。现在看起来,这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实现的,唯一的办法是放开,让大家随便地去画,爱摹仿谁就摹仿谁,过个十年再来看看。到了那时候,该有的中国特色也就自己形成了,如果到了那时还没有中国特色的漫画出现,那所谓中国特色的漫画就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胡闹。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当然在目前的中国是没戏)"徐克语。英语中把漫画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在动画界也是同样。所以20岁的我看动画片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所以无怪乎去年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也看见《灌篮高手》后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真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
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quot;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狄斯尼;华纳等公司。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代表么……吉卜力、GAINAX、SUNRISE、东映……
而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象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园动画"。
然而,形成"幼稚园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动画片的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观众年龄层的狭隘定位: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童趣(所谓)"之能事。因此把观众年龄层次定位在了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可在日本,动画片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美国更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狮子王》。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
二、题材陈旧且无聊:
国产动画片的题材似乎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2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得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年轻人写的剧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三、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
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笔"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未证实),既没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璐+喷笔"柔和,美观。偶尔有赶赶时髦,用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的简单软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感,而是干脆完全没有。不要说与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图)相比,就连传统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儿涂鸦略高一筹。如果有人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堆单调的色块得意地说:"这是咱们国家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么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水墨画)。
四、计划经济时代的荼毒:
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XX电视台动画部"或"XX美术制片厂",这些都是国家资金在支持,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的后面。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看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的"文化侵略"啦。国家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市场又没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
五、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因为现在一般是决策者、策划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体搞动画的。这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开车,由比而出的毛病,车也肯定搞不好了。"(徐克语)而国外"加工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有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以此为借口偷工减料。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声优质量低劣:中国播放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跟角色的年龄,个性不符合。普遍配音的年龄小于角色的实际年龄,经常可以看见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中的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而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到没什么大的出入。解决方法:提高配音演员的素质,可以学习日本,将优声当作明星宣传,既促进了他们的上进心,又使动画片更加正规化。进品片放原声既体现了原来的气氛,又节省了经费,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篮高手》、《口袋妖怪》、《花木兰》,喜欢的是"酷"。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国产动、漫画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近来出现了一些本土漫画杂志,虽然临摹、半临摹的作品还比较多,但总是迈出了第一步。而我们的动画业呢?悲哀啊,悲哀啊!
我国引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片会受青少年欢迎,因此他们只能找一些他们看起来似乎可能比较会受国内观众欢迎的,且内容绝对"健康"的片子引进到国内。(不排除某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新世纪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一些"血腥(?)"或"少儿不宜"而无法为一些人接受。或是因为内容涉及灰色人生观,人们担心"少年儿童无法理解",或是想杜绝"文化侵略",或是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真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说到"文化侵略"又想起n年前X市(还不是一个小地方、好像是深圳吧)某人发起的"全市中、小学生联名告别卡通"的闹剧。我要说的是:防止"文化侵略",*"告别"是没有用的,只有制作出真正吸引观众的精品才行。
最近的《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实际上,《宝》的水平绝对不低于日本(当然《EVA》还是没法比),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看到晚报上提到《宝》首场由于张信哲而爆满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业的悲哀又是什么!
悲哀啊,中国动画业者。
悲哀啊,中国动画观众……
我不想这样悲哀下去了,可是谁能帮助我呢?……
不在悲哀中爆发,就在悲哀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