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有关学生学习繁体字的提案有悖常识
2月18日来自《京华时报》的消息,在北京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委员周大齐先生递交了一份建议案,名为《中小学应实行繁、简汉字“两学一用”制度》,建议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让学生同时学习繁体字与简化字。报道引周先生的话说:“一些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居然有很多人不识繁体字,读不懂历史典籍文献,查找资料非常困难,这不仅对这些学生个人将来的研究工作非常不利,也是汉字文化的悲哀!”
笔者以为,这样的提案有悖常识,属于质量不高的提案,实际上是一种参政议政的资源浪费:
我们知道,并非所有“人文学科的研究生”都有必要认识繁体字。“人文学科”相当宽泛,专业不下千种,有些专业其实跟“繁体字”毫无关系。
教育是分阶段的,所以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大学以上还有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教育水平低劣的责任,怎么能让中小学阶段承担呢?教育又是分门别类的,并非每一个中小学生将来都会成为而且只能成为“人文学科的研究生”。
再说,繁体字又何须学?建议将繁体字列入教学内容,是对汉字本身的无知。在实行简化字以后接受中小学教育的人,认识繁体字、读得懂历史文献者多矣,不妨挨个问问:有谁专门“学”过繁体字吗?
这个提案,大概也是“提”了“白提”。但既是一个“提案”,也就势必会占用会议资源,造成必然的浪费。周委员共带了7个提案,另有一个提案是建议将“圆明园遗址”变为“圆明园残址”。在我看来,一个政协委员不在大事上着眼,却如此“零打碎敲”,一味地钻牛角尖,有失参政议政的本分。而且,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也要有“本位”意识,“关注”可以“广泛”,“提案”则不可以“广泛”,有些超出自己专业之外、专业性又较强的议题,谨慎发言为好。参政议政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要讲究科学参政、科学议政。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专家的话多悖,博识家的话多浅”。而看目前某些代表、委员的提案与建议,却是将“悖”与“浅”合二为一了。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0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