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论宝玉人生五阶段 之 第四章 薛宝钗:宝玉“悬崖撒手”的知音(大纲)》
作者一方金
标签薛宝钗
阅读次数:374
  《论宝玉人生五阶段 之 第四章 薛宝钗:宝玉“悬崖撒手”的知音(大纲)》

                 方金


                (一) 引言

第二十一回,有一条著名脂批:“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
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
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
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它告诉我们,宝玉在娶妻宝钗之后,“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开始了其人生情悟
的又一个新的阶段。当然,这也就铸成了钗玉“金玉姻缘”的终结。

两百年来之红论,无论是扬钗还是抑钗,无论大家是多么褒“木石”而贬“金玉”,
但有一点是基本统一的:宝玉“悬崖撒手”抛妻而去,这对于宝钗来说,无疑是一
个人生的巨大悲剧。在这桩破灭的婚姻之下,宝玉是不是受害者姑且不论,但宝钗
却无疑是最大的直接受害者。

究其宝玉“悬崖撒手”的根源呢,有曲子为证: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于是人们说:可见,“金玉”悲剧的根源是钗玉思想的不调和性以及宝玉对黛玉的
怀念。

然而我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我认为,宝钗是宝玉“悬崖撒手”的知音。“金玉”
悲剧的内在根源,也正在此!


            (二) 对宝钗的审视角度

我在第一章《怎样读红楼梦》中已经讲明:通部《红楼》,宝玉是唯一的主人公。
书中的一切人和事,都是围绕这个人物展开,为阐示他的人生发展服务的。

所以,对宝钗这个人物的审视,如同在前两章中对可卿,黛玉的审视一样,要落实
到她的思想言行对宝玉的人生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上。

试想,钗玉人生的主要交合在哪里?答案是:“金玉姻缘”,──他们是夫妻呀。


再想,“金玉姻缘”所导致宝玉人生的直接后果是什么?答案是:“悬崖撒手”!


对啦,有意思的来啦!如果我们承认,宝钗的思想言行必将对宝玉的人生发展起到
“促进”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按照这个思路重新审视宝钗在宝玉“悬崖撒手”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可惜,宝玉“悬崖撒手”所属之八十回后文字,恨无全璧。但是,好在第二十二回
“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有关宝玉“参禅”的文字还是非常完整的。彼时之宝玉,
与“悬崖撒手”时相比,无非是人生挫折程度的不同,没有破家和木石的锥心之痛
罢了。然而,通过考论宝钗和黛玉在宝玉听曲文悟禅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持的
态度,我们便不难看出她们对宝玉“悬崖撒手”这一人生境界改变的影响。


            (三) 宝钗对宝玉“参禅”的引进


(第二十二回)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
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
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
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
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
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
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看戏。


注意,宝玉本不通禅机。是宝钗告诉他:“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
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又是宝钗,亲口给
宝玉引入禅机:“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是何等的惊心动魄!

相反,黛玉的最初反应是冷淡的:“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
了。”这表现出她格守宝黛“木石姻缘”这一人世俗缘幻相的态度。──黛玉是不
希望宝玉参禅出世的!


           (四) 宝钗对宝玉“参禅”的称赞


(第二十二回) 宝钗看其词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
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
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
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
"快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
邪话。"


注意,虽然宝钗深知参禅的利害:“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她在此也有自责:
“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
罪魁了。”但是,宝钗对宝玉参禅的第一反应却是──“这个人悟了”!惊喜称赞
的态度溢于言表。这又有是何等的惊心动魄!相比之下,将纸“撕了个粉碎”“快
烧了罢”等等补救动作,就都是形同虚设了。

相反,黛玉可真是急了,是要赶紧采取行动去真正阻止的:“你们跟我来,包管叫
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为什么?就是因为,神瑛自己历幻的“玄机”,必将直接
破坏掉木石本身的“还泪报恩”之说。对此,绛姝有着清醒的认识。


           (五) 宝钗对宝玉“参禅”的引深


(第二十二回)  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
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
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
净。"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
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
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
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注意钗黛两人的态度之根本不同。黛玉谈“机锋”,诘问宝玉,是为拉其脱“禅”,
而宝钗引五祖事,起码从客观上讲,是在引深点醒宝玉顿悟啊!当然,彼时之宝玉,
尚不具备“顿悟”的条件。但是,在行动上,宝钗可是一点都没对宝玉表示反对参
禅啊。


           (六) 宝钗对宝玉“参禅”的期许


(第二十二回)宝钗:“……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
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
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
还去参禅呢。”


你看,好不容易黛玉要把宝玉拖离参禅了,宝钗却紧逼一句:“只是方才这句机锋,
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难怪黛玉要赶紧打断:“彼时不能答,就算输
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机锋禅悟,悬崖撒手,
都只在这一念之差!又是何等动人心魄!


综上所述,宝钗对宝玉人生的影响,钗玉“金玉姻缘”悲剧的内在原因,无它,便都
在这“悬崖撒手”的知音上!

7/18/02 凌晨.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