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仰萍在新版越剧红楼梦中的创造
越剧从浙江山村的小歌班坎坷崎岖地走入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一个具有完整艺术体系的大剧种,必得依靠不断积累一大批经典剧目来完成它的质的飞跃。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盘夫索夫》、《情探》、《碧玉簪》、《孟丽君》、《白蛇传》,等等等等。而依笔者一己之见,《红楼梦》当算越剧经典剧目中最出色的一出。虽然其他剧种也演绎过种种《红楼梦》,然而都没有越剧《红楼梦》那般流传之广而深入人心。可以说,《红楼梦》使越剧这个民间剧种在现代审美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地跨前了一步,从而为越剧赢得了更多的观众。
记得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那时笔者还是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偶而跟随母亲去观看《红楼梦》,虽还不解其中之深意,却已如痴如醉,从此便成了越剧最忠实的观众,《红楼梦》这出戏更是看了数十遍仍觉新鲜。我们要感谢徐玉兰和王文娟两位越剧表演艺术家为我们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我们更要感谢徐玉兰和王文娟以真正艺术家的气度和眼力挑选了钱惠丽和单仰萍两位艺术传人,使得越剧舞台上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后继有人。
去年夏季,在上海国际艺术期间,我在《新民晚报》上看到单仰萍写的《我的"红楼"缘》一文,才知道这位现今在越剧舞台上闻名遐尔的当红旦角,并非出生在华都盛肆,而是出生于浙江农村。是徐玉兰和王文娟的电影《红楼梦》豁然打开了她的艺术视野,给了她悟性、勇气和力量。1984年江浙沪越剧大奖赛,这位历来被人称之为"丽质天成的古典美人",便以一折《黛玉葬花》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从此她成了王文娟老师的入室弟子、最佳传人。
1987年,她调入上海越剧红楼剧团,排演的第一部大戏就是《红楼梦》。十多年以来,出访了香港、台湾、泰国、日本、新加坡,单仰萍也因此获得了"极佳小颦卿"、"当代最佳林黛玉"的称号;十多年来,演好林黛玉成了单仰萍追求、奋斗的重要目标,成了她艺术生命的主要象征。通过对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研究、探索和塑造,单仰萍的艺术潜质一步一步地发挥起来,她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有了惊人的提高。可以这么说,单仰萍继承和发展了越剧舞台上的林黛玉,而林黛玉又挖掘和激发了单仰萍的艺术创造才能。在近期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的大剧院版本《红楼梦》中,单仰萍饰演的林黛玉已不再是王文娟老师林黛玉范本的翻版,她既继承了王文娟老师的精粹,又根据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文静柔韧、端庄内敛、深入挖掘角色内心纹理,突出了林黛玉渴望爱情、不堪封建桎梏的心理历程,使人物感情 饱满激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大剧院版本《红楼梦》为了适应演出市场的需要,在徐、王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浓缩与增减,删去了好几折戏,如"宝黛相会"、"闭门羹"、"试宝玉"等,这么一来,在"葬花"一折之前,除了"读西厢",林黛玉几乎就没有什么台词,只默默地出场,悄立台侧。然而,偏偏又要在这无语之中完成了林黛玉从初进贾府时的天真单纯到渐识封建大家庭的人情冷暖而孤愤幽怨的心理发展过程,这实在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况且越剧《红楼梦》,着重锲入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与冲突,没有编造十分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也没有充分借助戏曲表演中夸张的外在的程式动作,这更使演员的表演难上加难。然而单仰萍就在这难上加难的规定情景中,用细腻准确、恰到好处的形态与神态展现了林黛玉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委婉曲折的内心律动。 开场"元妃省亲"中,元妃先看了贾宝玉脖子上挂着的那块通灵宝玉,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回过头又去看宝钗胸前的金锁,又念:"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时林黛玉(单仰萍)默默地站在台侧,她自然敏感到娘娘话中之意,但她又不能当娘娘的面表达真情,她脸上的笑容慢慢地消失,她幽幽地看了宝玉一眼,缓缓地低下了头,去拨弄自己的衣裙。直到宝玉来问她愿意住在大观园哪一处时,方才回过神来。 "不肖种种"一场,林黛玉(单仰萍)来访怡红院,恰巧听到了贾宝玉真情剖录:"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混帐话!"背地偷闻知心话,她震动而惊喜,猛地煞住脚步,片刻,慢慢地转过身子,凭栏伫立,万般忧虑却涌上心头:这知心是否能到白头?她依依不舍,牵肠挂肚,悄然退下。 "笞宝玉"一场,宝玉挨打,贾母、王熙凤、薛宝钗等闻讯赶来,大哭小闹,乱作一团。林黛玉(单仰萍)也赶来了,见众人在,便不进屋,只在门外无语凝?,独自饮泣,痛惜、无奈、愤恨,仰天长叹,拂然挥袖离去。 这一个"林黛玉"了无痕迹而水到渠成地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