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香菱的三首诗(升级版)
讨论区: Stonestory[ 红楼逸梦]
作 者: lueyi (情瘦) 1999.06.16
古人论诗,讲究点到即止。因为诗包含的意义太丰富,一具体解就破坏了诗意
了。但我想,我是今人,就不管那么多了,让我门一首一首的具体看吧。
第一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这句意思很明白:寒冷的夜空中,月光皎
皎,地上,月影朦胧。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也很明:这月,诗人常呤赏,旅人常低头
思故乡。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这月象镜子,冰盘一样明亮,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这月明亮得不用烧蜡烛。
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月光映在窗上象银象水那么又白亮又梦幻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月光象梅花的香气,柳叶上要干的露珠那
样若有若无,恍恍忽忽。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月光象在台阶上涂了金粉,在栏上抹了霜
“疑是地上霜”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在寂静无人的夜里,只我一人在西楼隔着
门帘对着这残月。
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月的美丽(精华)散发出来是掩也掩盖不
住的(挡不住的风流)。那娟娟的影,那
冰雪一般纯洁的魄,都自然天成,美丽脱俗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月亮有时只有一弯象一片砧,有时只有半
圆(半轮)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月亮让江上听笛的游子望月思念故乡“不
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让夜里
在小楼上倚栏望月的佳人思念远方的情郎。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我不禁想问月中的嫦娥:为什么不能使月
亮永远的圆,使天下的有情人永相厮守呢?
从上面三首的粗解,我门明白了三首诗讲的什么,它们的高下也就自见了。
我门看完第一首,就知道作者只说了一件事:月亮真亮啊!不禁让我门怀疑
作者的智商只有三岁。作者打了半天比喻,堆了半天词汇,却只说了这么一
个浅显的主题。这首,立意浅,而且,也没溶入一点自己的感情在里面。所以
黛玉说:“意思却有,只是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
第二首看了,觉得诗中有的句子比喻得很美(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
干),不象第一首有种拼凑的感觉。但这诗还是犯了第一首的错误,没有主题
(立意)。全诗就只是在用各种方法打月光的比喻。所以黛玉说“过于穿凿”
宝钗说:写的是月色。。。诗从胡说来。
第三首起笔就不凡,让我门看到一个清楚的月亮(佳人)形像,月比佳人,好
喻!接着第二联(一片,半轮),第三联(闻笛,倚栏)都紧扣“团圆”两字。
全诗浑然一体,立意新奇(从月的“圆缺”这角度来立意,而不是月“亮”这
个普通的角度),有情有趣(借问一句)。
第一二首,由于没有主题,所以显得很散,很浅,很乱,是在堆词,第二首虽
然用喻较好,但给人的感觉是这样比喻下去,八句并不够,还可第四联,第五
联一直比下去,因为它始终是浮在表面比,没有真正的象一个成人那样思考过
问题,在“诗人的灵感”中有的人写的诗就犯有这种毛病,待2。0版祥解。
从做“七律”的方法--起承转合--来说,一二首起得平平,第三首,起的很有
特色,一开篇就把人抓住了。承,一二三首都一般。转,一,二首根本就没转
还在继续承,第三首转到离人上,立意变深。合,一二首没有主题,就谈不上
合,第三首合在“团圆”上,统一全诗,而又余意无穷,如寒山寺钟声,不绝
于耳,感慨万千,回味无穷。好诗,好诗!
当然,第三首诗还是曹公暗示的香菱的写照:精华难掩,影自娟,魄自寒,可
缘何不使永团圆?(美丽的人儿,你命为何如此之薄呢?)
我高中毕业后就没再上过语文课,以后只是凭兴趣乱看些杂书,没有正规,系
统,所以,文中如有乱讲处请网上诸君指出,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