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 史将 特技
背景 三国演义 PC版
首页 -> 精彩文章 -> 文章
一个完整的林黛玉;兼与温青青比较
作者潇湘孤雁
标签林黛玉 潇湘妃子
阅读次数:299
 

  林黛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爱哭。那前因是绛珠仙子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发愿要以一生的眼泪还他,若从凡间的林黛玉来看,她的眼泪实在是她短短一生思想与感情的最好注脚。
  从浅处说,她无父无母,寄人篱下,性格内向、偏激、多疑,体弱多病,心眼窄,心事重,敏感、多情,处在与之格格不入的贾府大环境里,若没有眼泪来发泄舒缓,真不知道她如何过得下去。林黛玉的性格性情实在是大有缺陷,许多人不喜欢她,原因也是为此。这些都是我们一眼看得见的,不必多说,但林黛玉并非仅仅如此,她实在是很有深度的一个人物形象。
  林黛玉的痴。纵观红楼八十回,曹雪芹体贴着人物心脾下笔的,也仅仅是宝黛二人而已。贾宝玉的痴和呆声名在外,不用多说,林黛玉的痴处书中也是明言。贾宝玉见到杏树落花结果,联想到女儿出嫁,竟连树上的雀儿也有了人性,而林黛玉则把落花埋之于香冢,还作诗以送,咏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引来了宝玉,书中写道“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结诗社作诗,咏白海棠,咏菊,咏桃花,不论是否夺魁,潇湘子稿都是用情极深,花人不能分辨,其性之痴,可见一斑。在“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那一回里,“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这是黛玉自我意识的觉醒。更在宝玉听紫娟说林妹妹要去时发了痴狂病,旁人只说宝玉形容可笑,独黛玉与之心意相通,不但不以为怪,反而深受感动。但林黛玉毕竟是一个深闺少女,又有像宝玉那般有长辈宠爱,只得小心在意,流之以泪,发之以诗,不让它过多流露出来。其实黛玉本性之痴,也不逊于宝玉。
  林黛玉的天真。说起心直口快,当以湘云为第一,而宝钗最是罕言谨行。黛玉胸无城府,爱出言讥讽,说话不留情面,往往得罪旁人。黛湘之别,在于黛玉明知道得罪,仍然要说,而憨湘云说过就忘,竟不自知,所以即使得罪了人,也好得到原谅,所谓童言无忌。这两类人,都是天真之人,言行一致,想说就说,不懂得讨好旁人,不像宝钗类,明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话做事,就不全由自己性子来,或者,竟把屈己由人,漫漫渗入了本性。但人在社会之中,总要与旁人交往,这世事人情,其实不管自己乐不乐意,慢慢总是要懂的,“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所以在成人的社会里,天真往往吃亏,不讨人喜欢。宝钗为人宽厚,但却是有意为之,其实她讥讽起人来,也大有才华。“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句螃蟹咏,被评为极佳,“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在“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一回里,薛宝钗几句“负荆请罪”的典,说得二人抬不起头来,知道她的厉害了吧。正当读者津津有味等着下一句时,宝钗却“一笑收住”,因此付之流水了。这一段薛宝钗实在是有才有胆又给人留情面,正是人际关系中所需要的中庸之道,但与天真二字却是云泥之别了。
  林黛玉的坦诚。这和天真关系紧密。“大人先生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婴儿般的洁白与真诚向来为社会(哪怕是成人社会)所赞赏,但也向来存迹稀少,都被人情世故利益面子之类磨损得差不多了。中国人最重脸面名声,凤姐累得病倒,不肯声张,甚至怕下人们嘲笑,探春因赵姨娘伤了体面,恼了多少回。黛玉一次行酒令时言语不慎,说出《牡丹亭》里的句子来,事后被宝钗好一顿劝导。黛玉幼失怙恃,宝钗这次实实在在是充当了她父母的角色,因此不管劝得是对是错,黛玉都感觉到了温暖,进而对宝钗印象大为改观,书中写了黛玉一段话:“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底下还有许多,都是掏心之言,足可感黛玉之坦诚宽厚。而此后更是拿宝钗当作了亲人,对宝琴也是另眼相待,直呼为妹,甚至令宝玉也大为惊异。
  说到天真诚恳,还有两个例子。黛玉本性高傲,才思敏捷,做海棠诗时,众人品评已毕,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才华与个性。但是待到评诗时,宝玉觉得钗黛名次不公,黛玉却并未开言。此后咏菊花,黛玉三首夺魁,却称赞湘云诗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还有一件,是湘云口快,拿黛玉比戏子,宝玉又给湘云使眼色,结果弄得黛湘皆恼,自己里外不是人,回去后大为灰心,写了一首谒子,偏被黛玉看见,便拿去与湘云宝钗同看,又同来嘲谑宝玉,方才的不合也就烟消云散了。在这一点上,黛玉湘云最像,因此二人斗得起口来,跟宝钗却吵不起架。
  黛玉与宝玉的相交相知,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试探,终于达到心灵对话的层次,这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件事便是金麒麟事件。本来麒麟是宝玉拿来讨湘云喜欢的,却无意中打通了宝黛二人的灵魂世界。在此之前,宝黛聚在一起总是口角不断,黛玉更是多少回“无理取闹”,任性含酸,读者对黛玉的不良印象也多从此而来。但自黛玉门外听了宝玉知心直言,“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自此之后,宝黛之间误会口角越来越少,至多打趣一句便即住口,有时黛玉说错了话,接着便是自己后悔赔不是,与从前安心“折磨”宝玉的情形大为不同。直至最后发展到第七十九回芙蓉诔中改“茜纱窗下”一句,宝玉因茜纱乃黛玉之窗,直说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一个深闺少女竟说出这等话来,可见黛玉的勇敢直白。倒是宝玉对黛玉越发相敬,不肯“唐突闺阁”。请试与第二十六回宝玉一句“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相比较,便知黛玉先前之偏激多疑,多半是用在了宝玉身上,“不放心”之故。一旦认明了知己,黛玉的刻薄小性儿立即大为改观。
  而黛玉思想的深度也正在此处体现了出来。黛玉虽然痴情,但爱情并非她的全部。她并不仅仅是寻求一个“有情郎”、“悦己者”,她要寻求的是一个灵魂上的对话者,同悲欢共命运,一起嘲笑经济仕途,可以携手同隐的知己。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宝黛的爱情已经达到了后者的高度,这在红楼梦以前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知己,基础便是二人思想境界的接近。两个人差不多都是完美主义者,见不惯丑恶腐朽的社会环境,都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不愿意照着长辈们划定的老路走下去,希望成为一个人格上独立的真正的“人”,希望自己选择生活道路和人生伴侣,这才是他们灵魂与性格的底色。这在当时的社会显然是不可能的,便在现代社会,也并非易事。所以宝玉选择了大观园,黛玉选择了眼泪,互相选择了对方,便是对这个社会的逃避和反抗,而红楼梦只能是悲剧一场,一直感动着两百多年的读者。
  红楼到此为止,下面来说碧血剑。作者自己说,他这本书的主角是袁崇焕,如此说来,碧血剑一书相当不成功,袁氏父子的性格面貌远不如夏雪宜父女鲜明。袁崇焕可以读附后的《袁崇焕评传》一文,承志兄弟可就无法可想了。女主角温青青内心也没有林黛玉那般丰富深刻,同样是身世孤苦寄人篱下,同样是偏激小性多疑聪明,青青只是想找到一个好丈夫。找到宝藏之后,书中写道:
  “青青和他相处日久,明白他心意,知道只要稍生贪念,不免遭他轻视,便道:“咱们说过,寻到财物,要助闯王谋干大事,自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袁承志大喜,握住她手,说道:“青弟,你真是我的知己。”……青青却出身于大盗之家,向来见人逢财便取,管他有主无主,义与不义。何况这许多价值连城的珠宝,都是凭她父亲遗图而得,若不是她对袁承志钟情已深,岂肯不据为己有?听袁承志称自己为‘知己’,不由得感到一阵甜意,霎时间心头浮起了两句古诗:‘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我记得陈墨在“知己”处曾戏评道:青青是你的知己,你却不是青青的知己。其实不止青青,这“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两句,便是大多数女子的心事了,出嫁后作个好妻子、贤内助,也就是一生的满足,如何比之黛玉!这里的“知己”两个字,是用十箱财宝换来的,本非真意,效果也只是让青青“感到一阵甜意”,其实叫她一句小甜甜也有同样的效果,哪里比得上宝黛的“知己”一语,多少心血眼泪凝成。
  碧血剑一书,如果去掉了温青青,全书并不受很大影响,至少主旨是没有影响。但红楼梦你去掉林黛玉试试!宝黛二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你就没有我。舒芜在给一个版本的红楼梦作序时说:“红楼梦不仅写了一群青年女性的毁灭,也写到整个贾府的败落,过去很多人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败落的象征,其实未必如此。倒是贾宝玉这样新人的出现,从精神上,从审美标准上,宣布了整个社会的不合理,这才是整个封建社会彻底崩溃的朕兆。”也就是说,红楼梦男女主角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碧血剑的男女主角只是一个角色符号,一个引子,作者真正想说的,是明清闯三国演义,是借卖唱艺人之口唱出的人臣悲剧,总而言之,是历史而非人物。立意不同,对男女主角的处理当然相异,心不在焉的金庸根本就不想深入挖掘温青青,也是自然之事。
  但温青青比起袁承志来,性格仍然鲜活许多。她的醋妒、伤感、痴情、任性、自卑、狡黠,都是活灵活现的,以至于一本书读完,你记不住袁兄弟却能记得住青弟。其实就像多数心理受伤的人一样,这些特点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仅是黛玉,也不仅是女子,就说少年时的杨过,偏激任性不还是一样?所以我说,青青得黛玉之皮毛,骨子里则很不相同,那大概就是黛玉乃灵根仙质,自有一股清绝超拔之气,青青不过一庸脂俗粉,无可比拟。
  另外有一点,袁承志刚下山就碰上了青青,偏偏青青是夏雪宜的女儿,于是袁承志在爱情上便没了选择,这多少有点不公平。阿九公主的出现,给了袁承志一个机会,但他如选了阿九,必然是对忠诚和诺言的背叛,这就不仅仅是选择爱情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侠”这一概念的稳固与动摇了。所以金庸虽然让袁承志心神大乱,但仍然模糊其辞,轻轻一笔带过,不敢再提。
  金庸书中的人物,大多数心灵孤独,少有朋友,更加无知己可言,一腔心事抱负,常常无人可说。袁承志心理活动不明显,到了后期,萧峰、段誉、令狐冲、韦小宝,人物日趋复杂,性格心理丰满,但同样无人在知己的程度上加以理解。令狐冲酷爱自由自在,有一个仪琳倒是理解他这一点,虽然仅是痴情女性的直觉,也已经算是很了不起了。已经是题外话了,就此打住。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