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辩污之三:宝钗的少女情怀与宝黛爱情的关系》(草就大纲)
方金
“黛玉葬花”与“宝钗朴蝶”,可说是《红楼梦》中两个至为著名的情节了。雪芹
将这两件事放在同一回里,双峰对峙,大笔特书,真可谓用心良苦。但二百年来,
这两幅如画的“美人图”却如同它们的主人一样,遭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被
传为赚尽眼泪的千古绝唱,而另一个呢,说起来就不那么美妙了。对“宝钗扑蝶”
的寓意,大体总是有些暧昧不清。更有大胆敢说的,将此作为宝钗阴险、藏奸的证据,
诉诸宝钗人品的定论。
先让我们再读一遍原文,好在不长。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
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
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
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
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
蝴蝶忽起忽落, 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
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
X X X X X X X X X
以前读“扑蝶”一段,总有一问:为何是“玉色蝴蝶”?在与狂草乱写君讨论时,
再读原文,才突然发现这著名的“玉色蝴蝶”竟与宝黛二玉的关系有如此密切的
“巧合”!
进一步,让我们大家细想宝钗入府后,与二玉的关系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一个在
“扑蝶”前后所描述的心理过程?
首先,宝钗对宝黛的关系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
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而她对自己的定位是“倒是回来的妙”。这里完
全没有任何“私情”或“害人动机”。这种女孩子的对“性”的“中性混沌”(请注
意与精明懂事的共存关系),从“要寻别的姊妹去”玩,又一次得到强调。这里哪有
一点男女私心?
其次,当宝钗“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时,不正
象宝钗初入府时所见宝黛的情形吗?而你看宝钗如何想?“十分有趣”,“意欲扑
了来玩耍”。这里完全是一种局外的孩子或少女的“情怀”!(谢飞马提示)她有想
到自己参与其中吗?她有想到拆散它们吗?她有想到借机(如栽赃陷害)去害它们吗?
你大概要笑:方金,你怎么这样人蝶不分呀?!但雪芹正是用这种特笔,明确点出
宝钗和二玉所处“境界”的截然不同。也正基于此,那“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
草地下来扑”的行动,大概只能是回归于“童真”而和“藏奸”“害黛”以及“棒
打鸳鸯”的罪恶定性成“境界”上的天壤之别了。
然而那对“玉色蝴蝶”呢?却丝毫未受宝钗干扰,始终“忽起忽落, 来来往往,穿
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它们和宝钗根本就属于不同的世界,如何相通相扰相害
呢?!有了这个认识,那宝钗的所有“努力”和“表现”,如“蹑手蹑脚”,“ 香
汗淋漓,娇喘细细”,雪芹再怎么用“间色法”去渲染,就都只能成为他“编故事”
的“笑谈”了。。。
最后,宝钗的结局:“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金玉良缘”就发生
了。红米,这和你的<金玉良缘断论>可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方金按】起个头,即兴走笔,是为了纪念在<悼红轩>中引起的一系列讨论与耍贫
嘴。一件“扑蝶”,是否有“穿凿”之嫌?一笑而已。但二百年来加在宝钗身上的
“事事处心积虑”“意欲第三者”的众多“污点”,倒是该好好被“辩”一下了吧。
方金。1/11/02,加州。